了解新西兰:纹面是毛利社会中阶级崇高的象征

2017年01月13日 每日新西兰


新闻快递


19世纪白人来到新西兰后,传统moko纹面文化就逐渐式微。一直到20世纪末,随着民族意识抬头,新世代的毛利人又开始接受moko纹面。在毛利族的传统里,只有领袖或部落地位崇高的族人,才有纹面资格。

moko(或作tā moko)在毛利语的意思是「纹面」,和一般刺青一点也不同:一般刺青的毛利语是kiri tuhi(意为「在皮肤上书写」),但只有遵循毛利文化脉络、由毛利纹面师作于毛利族人身上的刺青,才可以叫moko。不只新西兰毛利族,许多太平洋南岛国家都有纹面文化。事实上,刺青一词的英语「tattoo」,便是来自大溪地语的tatau,意思是「画画」。

在毛利族的传统里,只有领袖或部落地位崇高的族人,才有资格纹面,并且需在纹面前进行对应的仪式;反而没有纹面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社会阶级较低。也因此,毛利族的纹面,与汉人文化作为惩罚罪犯的「黥面」概念完全不同。纹面者通常为男性,但也不乏有女性纹面,不过女性一般只纹嘴唇与下巴,不像男性会纹整脸。

毛利语称纹面师为tohunga tā moko,他们的地位非常神圣崇高(tapu);经由每位tohunga的巧手,将美丽的图案在纹面者的脸上刻画出来。传统设计多以曲线为主要设计概念,但每张纹面都完全不同──据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两张毛利族纹面是完全一样的,每张纹面都代表了纹面者的家族脉络,以及他们与祖先的连结。

或许现在听来有点骇人,过去由于moko纹面如此尊贵,当纹面者过世后,他的家人还会将他有纹面的头颅以树脂、鲨鱼油等材料制作成木乃伊保存起来,并在特殊祭仪时带出来展示。


在毛利族的传统里,只有领袖或部落地位崇高的族人,才有资格纹面。图为18世纪晚期由英国人帕金森(Sydney Parkinson)所绘的毛利酋长图。帕金森是英国海军探险家库克船长(James Cook)第一次远航时的随队绘师。

衰微一世纪,毛利纹面待世人重新了解

只是,19世纪白人来到新西兰后,传统moko纹面文化就逐渐式微。一直到20世纪末,随着民族意识抬头,新世代的毛利人又开始接受moko纹面。纹面工具也从过去的信天翁骨与凿子,演变为现代的机械刺青工具,相对较安全卫生,但面纹也较不深刻。


「我老早就想要纹面了,只是在这之前想先成就一些事,包括(在海军)服役20年。」

毛利族人Rawiri Barriball表示,根据军方规定,在接受纹面之前,他得先通过新西兰皇家海军的安全检查(security clearance),「我想原因是我的工作是海军陆战队员,在世界各地支持协助时,需要面对面接触很多人群,他们看到moko这样的东西可能会吓到吧,我猜。」

但对于Rawiri这样的当代纹面毛利族人来说,要克服的不仅是工作单位是否接受以及肌肤之痛,还有一般人的异样眼光。

「你可以看见他们的反应,甚至肢体语言。我对这其实已经有心理准备,但人们跟你说话的态度还是跟以前不一样。」

根据新西兰电视台《Newshub》报导,一位毛利族海军陆战队员Rawiri Barriball获得新西兰皇家海军同意,成了首位有完整传统毛利纹面的皇家水手。

新人入群请长按以下二维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