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王冬龄将中国文化带入新西兰:打开身心束缚,融入自然造化的大循环中

2016年08月03日 走进新西兰


冬天的奥克兰,雨夜微凉,略感萧索。城中的奥克兰美术馆,却有暖意盈盈。漫步其中,耳边萦绕的是舒缓深沉的巴赫大提琴曲;数百名观众围着一张巨大的宣纸,一位老者,正在泼墨挥毫。



现场盛况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老者踏足于大幅宣纸之上,用巨大的毛笔书写着,看似无意,却是有心。观众们不由得随着他的笔墨,跌宕起伏。


现场盛况


“从我拿起毛笔、落在纸上以后,就像进入了一个真空世界。头脑中没有丝毫杂念,身心所感受到的只有线条的艺术和美感。现场音乐与我的书写之间,是一场若即若离的对话,”71岁的王冬龄说。



王冬龄在奥克兰美术馆书写《心经》

 

在王冬龄看来,书法是一门运动的艺术,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最好的养生方式。随着笔端在宣纸上游走,书者似能进入别样的境界之中,将生活中所得与所失一同顺着笔墨呼吐,重新吸纳的却是天地间最纯粹清正的浩然之气。


 

现场盛况


纠缠于红尘中的东方西方红男绿女,刚从一整天的疲惫与喧嚣中落幕,正要带着满满地倦意回家。但和王冬龄老师一起在艺术世界中冥想后,身心却得到了清明与舒适,像是打开了身心的束缚,融入了奥克兰绝美的自然大循环中。

 


王冬龄作品


在王冬龄鞠躬致意之时,观众才从30分钟的沉醉中醒来,致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在所有人面前,王冬龄完成了一幅6米长、3.6米宽,268字的《心经》。但欣赏他的书法,除了作品本身外,更有书写的过程值得玩味。



 王冬龄作品


这是王冬龄第一次受邀来新西兰。一踏上奥克兰的土地,他就喜欢上了这里。“只要吹了新西兰的风,淋了新西兰的雨,看了新西兰的风景,就会让人非常愉悦。”



王冬龄个人书法展展品(图片:雅昌)

 

7月8日,王冬龄个人书法作品展在新西兰最好的美术馆之一,噶斯菲舍尔美术馆正式举办了展览。展览汇聚了王先生近十几年创作的精品之作30余幅,包括传统书法、乱书、银盐书写、摄影作品书写等,还特别展示王冬龄老师以新西兰著名诗人Selina Marsh作品“墨*新西兰”为原型的书写作品,展览持续进行了1个月,社会反响强烈。



王冬龄与新西兰诗人Selina Marsh合影(图片:雅昌)

 

王冬龄(别署冬令,悟斋,大散草堂),江苏如东人。196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81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书法研究生班,文学硕士,留校任教。在国内举办过个人作品展30多次。


王冬龄作品

 

从王冬龄老师的作品也能看得出,虽然得受中国书法真传,但他此次书写的并非传统书法,而是由他首创的“乱书”。这种书法形式首创性地让草书笔画叠加交叉,又让书法构成了“亦书亦画”的新颖艺术形式。



王冬龄“乱书”作品

 

“我觉得书法是中国人的最高智慧之一,只有中国书法形成了真正的艺术。作为艺术,必须要有不断地创新。如果我们只遵循传统,不敢突破,那本身就可能意味着艺术及文化的僵化、萎缩。”


王冬龄作品

 

“乱书”就是对传统书法和当代艺术进行融合的一种实验。当代艺术研究学者高士明教授评论说:“乱书非字,脱离了文字,书写的意义变得不可读解,书写状态成为核心;乱书非书,脱离了书之法,书写成为单纯的书与写,书写的动作和行动成为核心。



王冬龄在香港书写《春江花月夜》


“今天这个时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世界沟通对话的程度,与历史上过去的时期都已经不相同了。所以我一方面致力于要把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精粹吸收过来,另一方面要创造发挥,我希望要让书法与当代艺术实现一种对话。”



王冬龄作品

 

这种眼界,与王冬龄老师的东西方美学融合之旅是分不开的。1989年应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之邀赴美国讲授中国书法,并在哈佛、伯克莱等20多所大学举办讲座与展览。并且先后应邀在英国、比利时、葡萄牙、土耳其、德国、西班牙、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美术馆及哈佛、耶鲁、香港城市大学学校进行书法创作和个人书法作品展。


王冬龄纽约“乱书(图片:雅昌)

 

美国独立学者林似竹(Britta Erickson)博士认为:“将来的艺术史家回望 20 世纪晚期至 21 世纪早期的中国艺术时,肯定会认为,王冬龄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冬龄个人书法作品展地址:

Gus Fisher Gallery, 74 Shortland Street, Aucklan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