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观 | 恶搞《黄河大合唱》,除了痛批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2018年01月31日 腾讯娱乐


点击上方“腾讯娱乐”并关注,在这里读懂娱乐圈

本文由腾讯娱乐原创

id:txent


近日一段名为“精神病医院合唱团演绎黄河大合唱”的2分多钟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四男八女站在舞台中央,他们对着音乐的口型,唱得摇头晃脑,时而瞪大眼,时而张大嘴,女指挥随着音乐节奏扭动屁股,挥舞手臂。这是某单位年会上的场景。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仅过去一个多月内,就有十多段相关恶搞视频。



其实,恶搞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还是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法。恶搞的美学关键词是,戏仿、消解与颠覆,它打碎一切等级和界限,在事物和事物之间强行建立突兀、荒谬、不“合理”不“自然”的联系。高尚与卑琐、真理与谬论、主义与顺口溜、现实与荒诞、高大全与色情、希冀与失落,这些原本相互冲突的观念、思想与情绪并列起来,因强烈的落差或出乎意料的逆转,消解了严肃,也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我们在周星驰的一系列电影中,就经常看到恶搞的手法,这也是周氏喜剧最大的笑点来源。


关键在于,恶搞的对象错了。时下流行的恶搞对象是历史人物、历史事实以及反映历史的经典歌曲和电影,比如邱少云、雷锋,或者电影《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甚至是国歌等。他们(它们)已经是民族记忆和情感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恶搞,其实就是对历史的亵渎。


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历史就像是一个中轴,民族共同体就是围绕这根轴形成的,凝聚着整个民族共同精神、文化和记忆的历史部分,无疑是历史意识中重要的支撑。就好比如《黄河大合唱》,它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曲那么简单,它凝聚的是全民族觉醒、同日寇抗战到底的不屈精神,是“民族之魂”。如果一个国家的民族记忆被肆意毁谤,这将严重冲击一个社会的价值判断,扰乱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一个国家的整体历史也可能会在被怀疑和扭曲中走向虚无。



为何如今恶搞历史的恶习如此泛滥?批评者纷纷指向的是娱乐至死之风,为了追求娱乐无所不用其极。这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窃以为,更本质的症结或许在于,时下年轻人对于历史的无知,他们普遍地历史虚无主义了。《黄河大合唱》对他们而言,仅仅是一首高亢激昂的歌曲,拿来恶搞刚刚好,至于《黄河大合唱》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他们一无所知。或者更严重的是,即便他们影影绰绰知道一些什么,但也觉得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历史于他们而言,仅仅是一段信息而已,与日本的首都是东京、《捉妖记2》是井柏然主演的等信息并无差别,激发不了他们任何有关民族的集体情感。


历史为何变“轻”了,甚至虚无和空洞了?历史是如何失去年轻人的信任和信仰的?这一方面得归咎于长期以来年轻人接触到的历史信息的轻佻化、娱乐化、虚假化,比如霸占中国电视荧屏10多年的“抗日神剧”。什么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或者更为隐蔽的是,正面人物永远是“伟光正”,不断被神化,敌人永远是愚蠢的、不堪一击的。这样的设定固然有利于拔高我方抗日人士的形象,能够激发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它在不知不觉间将战争的残酷性给娱乐化了,好像抗日其实就是一件挺容易的事。真正的残酷、血泪和生死抉择之间的焦灼和痛苦,都不见了。年轻人长期以来接触的都是轻佻化的历史,他们自然难以感知历史背后的沉重。



另一方面,历史在被遮蔽。要重建年轻人对历史的信任,就应该给予他们权利去了解、去探索、去针砭所有的历史,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接受已经被提炼、删减、选择过的历史,甚至不允许年轻人去了解某些历史细节和片段。当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被严防死守,教科书中的历史就成了一种单纯的说教和宣传。这不仅难以激起年轻人对历史的兴趣,甚至会引发年轻人的逆反心理——你说的都是假的,冠冕堂皇的,我偏要恶搞,让崇高跌落神坛。


如果恶搞历史只是个别现象,那它仅仅是个别人的问题,可如果恶搞历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折射的则是娱乐至死风气下,普遍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导致恶搞泛滥,恶搞泛滥,加剧了历史虚无。在舆论的高压下,恶搞历史之风在短时间内会销声匿迹,但历史虚无主义的苗头却依旧在滋长蔓延。单纯的说教已经足够多了,但真正有效有力的作为还太少。


『热门推荐』您还可以看:


她在娱乐圈到底认了多少哥哥姐姐啊……


为了美,女明星们到底给自己的脸砸了多少钱啊……


吴昕35岁生日潘玮柏撒糖,如今逆袭的她,多亏脱离了“快本”标签?


原来除了范冰冰,他们也都把娱乐圈玩成了“家族事业”


↓↓↓戳阅读原文,看更多娱乐八卦、毒舌辣评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