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留学生在海外被歧视为"中国幽灵"?或许原因有些道理!

2015年10月03日 VisaMaster澳洲签成移民留学


澳洲签成留学移民(Visamaster)

澳洲签成留学移民是全澳最专业权威的金牌中介,多次被数家权威媒体评为澳大利亚TOP 5留学移民中介。十数年的顶尖服务造就了签成中介在行内的极佳口碑。免费办理学校申请!雇主担保,PY, NAATI, PR, TR申请全澳最低价!各类疑难签证问题都可致电签成:1800 MY VISA 或 0399083888


无论将来打算留在澳洲还是回国发展,中国留学生都很希望在求学生涯中深入了解澳洲社会;但限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不少中国留学生难以融入澳洲本地社区,被视为“透明人”。


网上曾流行一个词汇叫“中国幽灵”,指一些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虽然和其他学生一起住在学生公寓里,但总宅着、从不社交;除了熟人之间的聚会,甚至不向舍友们介绍自己。


那么,中国留学生在融入澳洲本地社区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障碍?这些障碍又该如何去一一克服呢?


“抱团”利与弊!

日前,澳洲政府公布的有关海外留学生人数的报告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人数继续稳步上升,仍居在澳海外留学生之首,远超来自位于第二到第五位的国家(即印度、越南、韩国和马来西亚),占澳洲境内留学生总人数的28.5%。


在这些数据背后,中国留学生个体的生活更应受到关注。中国留学生们出发来澳洲前,无不豪情万丈;但来到澳洲后,一些人却渐渐沉默。一直以来,不单是在澳洲,在其他一些热门的留学国家,都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留学生更倾向于形成封闭的小圈子,“抱团”并和自己语言及生活习惯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和学习,因此很难融入本地社会。


对于这种“抱团”现象,有的教育研究专家指出:这既有积极作用,如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克服在异国他乡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等;又有消极影响,如不利于提高外语水平、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对留学所在地的了解,这导致了很多留学生们与当地保持着巨大隔阂。


部分中国留学生的这种依赖小圈子的行为,不单单引起了国内家长、教育学者以及澳洲本地华人议员和华社领袖的关注,也让当地学生倍感好奇,有的当地学生甚至会发问,“我真搞不懂,如果只喜欢和中国人一起玩、吃中国菜、唱中国流行歌曲......那为什么要出国,留在中国不是更方便获得这一切吗?”


部分留学生止步五大母语圈

今年6月毕业于悉尼大学,拥有会计和金融硕士学位的小梁(化名)对留学生“抱团”深有感触,“因为我也曾经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小梁介绍,以他个人的经历来看,留学生刚到澳洲的时候基本面临几个圈子:一是初到澳洲,与国内的众多亲朋好友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为“中国关系圈子”;二是一起上课的“同学圈子”;三是“室友圈子”;四是“同学和室友的朋友圈子”;五是“工友圈子”,也就是打工时所认识的人及其朋友......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他们的交际范围也就止于这五大圈子。


出于一些中国传统观念或是功利的因素,一些大学专业中往往中国留学生比较集中,比如商学院;一些留学生由于语言或经验的门槛,刚到澳洲时大多是在华人公司打工,比如餐馆或超市等;此外,一些中国留学生出于安全感和对生活习惯的考虑,租房时大多愿意和熟人或者同样来自中国的学生合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国留学生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所接触的人还是以华人为主。


小梁说,其实如果再向前多迈两步,比如参加校内外的一些社团活动或志愿者活动,生活圈子将进一步扩大;但不少人因多种原因难以放弃自己的母语圈或熟人圈:首先是时间上的安排。作为留学生,首先要过英语关,其次要过专业关,这都需要大量时间;其次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不少留学生除了上课还要打工,因此很难再挤出时间参加社会活动;再次是一些留学生虽有心找当地企业打工,但自身条件不能满足较高的语言和经验门槛,因此只能进入华人背景的公司;最后是没有渠道去了解,因为周围的圈子都是华人。


小梁表示,如果只是要一个学位,那么在国内一样也可以得到。留学花了这么多钱,到头来对这个国家一无所知,这多冤啊?!


三大“拦路虎”

部分中国留学生为何习惯“抱团”?为何习惯呆在自己的熟人圈里?他们在融入澳洲社会方面遇到何种困难?


对此,澳洲华人议员认为,中国留学生在澳融入本地社会所存在的困难有三大方面:一是语言,二是文化,三是价值观念:


首先是语言障碍。一些留学生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好,因此不愿意主动开口与当地人交流,结果圈子更加固化。


其次是文化差异。一些留学生对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地理的了解不深或者根本没兴趣了解,因此在澳洲生活期间看的都是中国电视、听的都是中国歌曲、关注的都是中国流行文化......一些留学生感觉差异太大,也就慢慢失去了沟通融合的动力。


再次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世方面的不同。对于一些留学生来说,语言方面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文化方面可以通过兴趣爱好不断培养,但是固有的一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不易改变,而这里对留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一些。


这三大“拦路虎”无疑存在着客观障碍,有待中国留学生们去一一克服。


“临时工”心态导致融入危机

一些留学生存在的“临时工”心态影响了他们对融入澳洲当地社会的热情,这则是主观上存在的障碍,与留学生的个性、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有关。


这种“临时工”心态一是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上。澳洲华人志愿者协会会长,曾被澳洲总理办公室授予“澳大利亚十大杰出华人青年”的周硕也曾是留学生并热心社会公益事务,后成功留澳发展并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周硕认为,一些留学生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的留学生身份是一种弱势,不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其实这些留学生并非欠缺能力,而是不敢表达自己。澳洲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提倡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发展,很是包容......因此留学生应该努力打破自己认识上的藩篱,勇于表达自己,而不仅仅只是在乎英语的口音和语法。


这种“临时工”心态还表现在一些留学生对自己的去留尚未有非常明确的看法,以及留学目的不清晰。目前正在麦考瑞大学就读硕士学位,同时也是麦考瑞大学新生互助会创始人的田桑表示,有的留学生则是一早打定要回国发展,因此也就没有动力去进一步融入澳洲社会;有的留学生则是希望通过留学得以移民澳洲,所以一开始就会选择对移民有利的专业以及留心与移民相关的事情,那么也就无暇故意融入澳洲本地社会,毕竟让自己能够留下才是最优先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的留学生谈到了融入成本和回报的问题。当语言不是强项,对了解当地社会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包括金钱的时候,一些人就会考虑到成本和回报问题。 如果和自己熟悉的圈子打交道,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没有任何不利影响,而且交流成本很低,自我感觉舒适......这样投入少且回报高的话,留学生迫使自己走出熟人圈的动力因此不足;但如果跟当地人或者社区维持联系的话,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成本,这样高投入、低回报的事情,使得留学生们继续下去的热情不高,最终可能选择放弃。


如何摆脱“幽灵”标签?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希望自己的留学生涯是全方位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拿到一个学位而已。用一位留学生的话来说,“生活是谁都会生活的,但是生活的滋味究竟怎样,那就要看个人的本事了; 世界这么大,你只要征服一个人就够了,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摆脱“幽灵”的标签,摆脱“透明人”的笼罩,是一个痛苦而漫长,并且需要好奇心、恒心和勇气的过程,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对此,澳洲华人议员针对中国留学生碰到的融入本地社会所遇到的障碍给予了三点建议:


首先是多了解本地讯息。如今网络资源丰富,如果中国留学生有意愿想要了解本地社会,网络则是一个很好的渠道。澳洲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或者各种机构均设有自己的网站,留学生可以通过搜索相关信息从而对澳洲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


其次是努力多接触本地人、多参与本地社会活动。中国留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比如一些校园社团和俱乐部的活动,这不单单有利于扩展自身的交际圈子、锻炼自己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沟通能力,还有利于了解不同的价值观念、尊重各种价值观念的差异。


再次是持开放心态,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勇于融入。你是否愿意去了解并融入当地文化?在遇见不同事物、现象或观念时,你是批判还是更愿意从另一个角度参与和沟通?


对于澳洲华人议员谈到的积极参与校内外的活动,从而扩展交际圈子并锻炼沟通能力,悉尼大学的毕业生小梁就深有体会。当年他努力从五个熟人圈迈出,进入到第六个圈子:他通过熟悉的朋友介绍,参加了校园的志愿者活动。


小梁说,很多参加了大学校园志愿者活动的朋友都表示“很充实,有收获,不后悔”,因此他也参加了,并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认识了一些本地的赞助商,也更为了解本地社会;之后由于这些志愿者活动,他获得了在当地公司实习的宝贵机会,并最终以自己的实力顺利留在澳洲工作......这看似平坦的道路背后是一环接一环的付出!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