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的捐款到底怎么回事?

2017年03月15日 加拿大朱凡


孙老师和我开了一个《带你走进加拿大私校》群,群里的家长对北美私校尤其过百年历史的私校邀请家长捐款的事很多疑团。我两个女儿都是在加拿大百年女校毕业,我根据自己的经历简单做解释。更多资料参阅我的《轻松留学加拿大》。谢谢孙老师了。







讲述:Frank  |  整理:Rebecca


除了固定的学用和杂费,私校通常还要捐款。


中国家长觉得我已经支付了学费了,为何还要捐款。对捐款往往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接受、甚至反感。


第一,家长对学校没有归属感,觉得学校不是自己的。假想一下,如果学校是自己的,当然就觉得捐款是名正言顺的。而西人呢,因为历史传承,觉得学校是自己的,捐款不仅这一辈会受惠,下一辈也会受惠。而且有些私校还会有信托基金去管理和维护这些捐款。所以捐款这样的习惯在西人那里就一直延续了下来。而中国人大部分是第一代移民,甚至是国际留学生,是外来者,缺乏历史传承,所以不理解不参与也是可以理解。


第二,在中国文化里,我们自己也没有捐款的传统,从古到今都没有参与私校的捐款。比如像古代的私塾,家长也就是送送家里的食物、村子里的土特产给先生,却并不会去捐款去参与私塾的修建。



当然现在到了别人的国土上,家长们就得转变思维,顺应加拿大的规则,自愿去捐款。加拿大的私校,以前接受不多中国学生的时候,他们以为中国的家长都明白捐款是怎么回事,后来才发现并非如此。


以温哥华的圣玛格丽特女子私校的历史为例吧。以前他们都会在毕业生毕业的时候,用学生剩下零用钱作为自愿给学校的捐款。因为每个学生开学时都会预交5000加币作为一年的零花钱给到学校,然后学校每个星期按照不同的年级、学生表现的好坏,给24到40块不等的零用钱。


所以一年52周,每周40加币,这5000加币的预支零花钱肯定花不完。在预交零花钱时,学校都会问:“你愿意把这剩下的钱捐给学校呢,还是说你愿意把剩下的钱全部拿回去。”很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就要“全部拿回去”,或者“到时再说”。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学校渐渐就有了想法,觉得你既然选择了这个学校,也喜欢这个学校,却不愿捐款,这样的精神与学校的风格格格不入。


所以,对中国家长而言,既然你已经喜欢这个学校。喜欢这学校的文化,为什么你又不参与学校的捐款或者义工活动?


在私校里面。其中很重要的一块是讲奉献的。不过这种奉献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可能要慢慢的去领会,不一定非得要捐钱,而是你有一种表现。


记得我的第二本书《轻松留学加拿大》其中第二个部分,就写到洋校长在中国开家长会。其实这个洋校长最大的一个功能就是来到学生所在的地方,去征求他们对于教育和教学的意见。如果你都觉得对学校没意见的话,那是不是要给一些打赏,就有点像小费。


可能我们不好理解为什么要给小费呢?但这就是北美文化的一个构成。


如果以给小费的态度去理解的话,那你就很好地理解私立学校的捐款行为你认为学校办的成功、对你孩子有帮助,那你就打赏;假如你认为,学校不能够对你有帮助,或者说觉得学校应该还做的更好,不打赏这个也是可以理解。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国家长就不会对私校捐款的这个事情大惊小怪。


又好比,你去北美不同的餐馆吃饭,对方对小费的期待也不同。如果是你去吃自助餐、或者吃街边的肠粉,对方对小费的期待就比较少。小费就是意思意思、甚至可能不给。

比如我今天刚好去了一家肠粉店,虽然肠粉很好吃,但我听到服务员说:“哎呀,这个阿婆只给了六分钱小费。”为什么阿婆只给六分钱小费,当然我们会给10%、12%甚至15%的小费,但在肠粉店,小费所占的比例就是比较低的。


但假如你去的是高级餐馆,甚至是五星级的宾馆,一些非常高档的场所,人家把服务都做得非常好、非常到位,其实是期望你会给小费、甚至是比较高的小费。

不同的私校就像是不同档次的餐馆,他可能有不同的食物水准、不同的消费水准,然后对小费(捐款)有一种不同的期待。


现在北美的私校,他们已经知道不太可能叫中国家长来去参与义务去帮学校做事、宣传等等这些义工。

那你不能够出力就出钱吧?但是很多加拿大私校也已经知道了中国家长不大适应捐款的这种形式。而且出钱的话讲的太多,私校普遍觉得倒不如不用给中国家长讲了。就像你吃饭买单给小费一样,有的餐厅会给你标好了10%、15%、20%的小费任你选。现在的一些私立学校,他干脆就在录取通知书的清楚明示,希望你捐多少钱,给你不同的捐款额度


所以用“就餐给小费”的理解去解释私校的捐款行为,中国家长会觉得捐款的事比较能接受。一般的幅度,一年从两千到两万加币都会有,如果是特别竞争激烈的学校,他们一开价可能就是要上万的数字


记得我跟这些私校的校长在中国跑了好久。在和中国开家长会时,讲到关于募捐,我对家长说:“要么你就募捐,要么就像我一样陪着这个校长来中国,与学校里的中国留学生的家长见面,这也都是我自己掏钱、花时间花精力去做的义工。” 等我女儿毕业了以后,真的有家长就拿了我的接力棒,继续陪校长每年来中国开家长会。这位家长也明白这道理,说我们的希望这个学校建那么好,就继续办下去吧,那我们也贡献一份心意,千万不要让西人觉得中国人好像在这方面特别抠门。


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我们中国家长不要有一种“民族情绪”在这里,因为这本身就是加拿大的游戏规则。不要觉得说,我给了你那么多钱,你还要再问我捐什么钱,我很不服气。尤其国内的教育里面的“赞助费”是另一种扭曲的形式,家长支付国内学校的“赞助费”不是自愿的,而是为了赞助入学、花钱买学位等等,甚至是一种暗地里的潜规则,去捐钱专给某些人打通关节等等


另外一点的话,大家千万不要有一种的错觉就是好像觉得我不捐钱,学校会对我有一些看法或者对我孩子有不利。这点我觉得从来都没有,甚至学校会把捐来的钱按比例分配,其中一部分划为奖学金,来帮助有困难的优秀的学生。


总之,捐来的钱的是有严格的控制的,通常是用在学校的一些新项目。


我女儿学校的新校长在巡视中发现:全部的电脑需要重新更新,然后学生宿舍楼应该建有额外的小型厨房,方便错过大食堂就餐时间的孩子能吃上热菜热饭。但是这些钱从哪来的?没有额外的预算,又不能加学费,那就只能这要是等预算这些话出自你加学费不交学费的话,那可能就只能过去瞧。靠家长来去捐款了。


上两个星期我去了女儿以前就读的女校。然后,校长带着我去学校参观的时候,他很自豪地说这设备是某个家长捐的,这栋楼的一个新式的东西是某个家长捐的。他甚至还特意把我带回餐厅,指给我看我当年捐款的印记。


因为当年,我把大女儿免修ESL的钱捐给了学校(大概五千还是八千加币)。一般来说,一个国际新生都要修ESL,但我女儿用自己的英语水平证明她不需要修ESL,学校就说把把这笔ESL的学费退还给我。


我想既然这笔钱我们已经交了,预备ESL课程,但现在可以不用的话,我就用全家的名义(包括我两个女儿的名义)把这钱捐给学校。

学校也很高兴,就特别给我家做了个铭牌,刻在餐桌的一边,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吃饭的时候能看到,记得感恩。就像有的学校建筑物或者其他一些家长做贡献的物品,都会刻上铭牌。所以,我这次回去,校长还特意带我去看看当年我们所捐建的那张铭牌。


今年校长他说他还要回去中国,而且已经有两个家长非常乐意去义务帮忙。而且不管捐款是大是小,他感觉到这些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能够接受捐款了。学校的持续发展就是需要家长的捐款。


在我写的《轻松留学加拿大》第二部分的最后的一章里面讲到关于捐款的事,不同的家长们都有不同的反应。不过有一点,香港的家长非常理解捐款,所以到了香港,校长赞叹地说他们非常容易完成各种捐款的任务。


招生办主任家长谈到了关于学校的发展规划,我发现她在香港就很直接地和这些家长们说,需要家长们对学校的支持,包括募捐、捐款等,而这些香港家长不像国内的家长那么抗拒。我跟这些聊了起来,他们说,其实香港私立学校在招生的时候,其中有一部分学校有一个条件,希望你每天一定要去捐献某个金额给学校,因为光是靠学费的话,只能够维持日常的运作,但是要做一些发展或者一些项目的话,还是依靠父母、家长们的物捐。


我看到当发展部主管和这些家长聊起募捐数字的时候,他们很坦然地说“行”,甚至有一个家长问发展部主管:“你今年的目标是多少?”

“100万加币。”发展部主管如实回答。

“那你现在完成了多少?”“大概完成了有一半以上。”

“好吧,那我们看看用什么方式来支持学校。”家长回答得很实在。


发展办主管告诉家长们,学校的网页里有他的专页,就是讲今年的募捐目标是多少,有进度表,现在才是三月份,已经完成了一半,他有信心在余下的几个月里超额完成一百万这个目标。


听他这么说,我回到酒店上网看了一下,还真的有这样一个进度表,有些学生家长捐几十块钱,捐多一点的也有,但是对于学校方来说,这些都是为了新的项目或者发展。

另外,我发现在香港招生时,校长很少讲学习这些东西,因为他们都非常知道香港的孩子相对来说已经习惯了英式教育、英语教育,反而是发展部主管更多的跟他们谈。后来我才发现,他这次随行来,心中有一个规划,就是未来二十的规划,发展主管说要在二十年内建一个学生中心,有这个学生中心,让无论是走读的学生,虽然他们大部分以当地的学生为主,还是住校的这些学生,都能够有一个共同的活动空间、学习的空间、交流的空间,有一个待在一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图书馆、学习室、电脑室、咖啡厅等等,还有一些功能性的东西,能让当地的学生跟留学生有更多交流机会。


当然对于国内的家长们可能也都是一个教育的过程。记得我们在北京去了一个非常豪华的地方,一个非常有钱的一个家长,请我们在他的家里吃各种海鲜,鲍鱼啊什么的大约要1万加币一顿饭。洋校长就跟我讲:“Frank,其实说老实话,我宁愿他买个汉堡包给我吃,然后把这顿饭的钱捐给学校有多好。


这说明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家长觉得校长从远方来,理应用最隆重的方式来去接待他,餐费越贵越说明他的好客。但在洋校长这个角度他就觉得心里不安,家长越是炫耀这顿饭多少多少钱,他就越吃不下去 - 因为他觉得为什么不可以把这1万加币去支持学校的发展。当然,前面说了里面有文化差异,而且最后那位家长知道捐款的重要性后,也给学校捐了不少款。


其实,捐款就是学校的后续发展费用,可以慢慢将学校进一步发展光大,把优秀的教育传承下去。


当然,捐款可以多捐,可以少捐。捐钱之外,也可以捐时间,做志愿者,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


文章转发自公众号

摘星

加拿大朱凡

微信:Frankzhufan


专注低龄留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