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回国后,发现自己竟成了社会底层!原来,这才是华人不愿回国的原因...

2018年03月18日 天天网Dailynet



本文来自公众号:澳洲微报

微信号 :XWWB66


∥前 言∥


现代社会似乎很喜欢给人“贴标签”,每当介绍一个成功人士时,没有三五个头衔似乎根本不够。


然而当许多留学生归国以后,才愕然发现:


自己身上的标签,似乎只剩下了“留学生”一个,成了只有一个标签的“底层人士”。


也因此,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


宁愿拿着国外最低工资水平的薪水,

宁愿无望等待着可能拿不到的工作签证,

宁愿每天生活在时刻因签证政策变动而卷铺盖回家的恐惧里,


也不愿意回国。



那么,留学生回国,真的会成为社会底层吗?



1.什么是社会底层?


想要了解社会底层,有人曾经拿这个例子做出了一个较为直观的阐释:


一个是因为只顾利益,最终妻离子散众叛亲离,到老年来穷得只剩钱的亿万富翁;


一个是才华横溢却又怀才不遇,到处打零工却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文艺青年;


一个是雄心勃勃却刚刚创业,有着好创意到处求人投资,却始终不被认可的创业者;


以上三种人中,你认为哪一种是所谓的“社会底层”呢?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后两种是社会底层。


从这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在中国人的认知里,“社会底层”其实就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和年龄无关,也和你是否孤独无关,


它只关联你的钱和社会地位,而与你是否留过学、是否道德高尚无关。


我们可以看到有大专生靠着做微商发家致富,不到二十五就有房有车;


我们也看得到有留学生回国后四处碰壁,为了一个月只有几千人民币的工资庸庸碌碌。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简单粗暴的,将大专生等同于成功人士,将留学生归类为“社会底层”。


我们只能不得不承认一个道理:成功是要讲几率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可能一千万个大专生中,只有一个成了成功商人,也可能千万个留学生中,只有一个学生才成为了那种“学费200万,月薪仅2000”的失败海归。



2.为了成功那么拼,值得吗?


成功是要讲概率的,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因此,在外国的普遍认知里,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追求“成功”。


纵观国外的一些品牌,你就可以发现,外国品牌的成功很多时候不仅仅是靠产品,更靠的是“情怀”:


前段时间去世的纪梵希凭借着给赫本设计的小黑裙和有口皆碑的化妆品畅销不衰,


而如今的苹果尽管各方面被人所诟病,但靠着“情怀”,只要不犯大错,库克还可以再卖到iPhone 20都没问题。


(上图:赫本与纪梵希,下图:库克和苹果)


对于西方人来说,如果你既没有冲劲,也对你所从事的行业没有足够的热爱(这也是“情怀”)的来源,那不如收起野心平静度日,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


在国外,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


一天只工作三四个小时的修理工,早早就嫁人做家庭主妇的年轻妇女,还有只想要经营好自己的农场,每周有啤酒可喝,每年有球看就满足了的农民...



这样“岁月静好”的人生,在西方很普遍,但在中国,如果你说你想开一个小卖部“岁月静好”,那下一秒就会被鄙视为“胸无大志”。



3.在中国,社会不容许你成为“底层”


有一句话很经典: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但他几十年来也只推出了微软。


在西方,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可能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迪士尼画了一辈子的的老鼠,巴菲特关注了一辈子的股票,天才如乔布斯,死后也就留下了苹果和皮克斯工作室。


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是完全不同的。



这不仅是与中国人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有关,而是因为在中国,成功实在是太容易了,容易到单纯的投机倒把也可以成功。


在中国,很多热门的东西都是靠剽窃、抄袭和“借鉴”来的,这从结果上来说促进了成功的进程,却也从本质上阻止了“情怀”的积累。


举个例子来说,微博捧红了Papi酱这样的网红,但千千万万的像她一样,致力于用夸张搞笑的表演和犀利的言论来满足和吸引观众的帅哥美女网红们,都没有像她一样有名。



看吧,在中国,成功的概率更小。


在这个阶级固化、一切却又飞速发展的世界里,留学生们尽管接受到了“足够多”的教育,看到了世界的可能性,却也看到了自身的难以改变性。


然而,很多留学生却还是无法接受自己,尽管接受再多的教育,始终是一个无法决定自己是否成功的平凡人的事实。



4.看到做不到才是最痛


其实,许多留学生并非像他们生活的一样,一回国就回到了底层:


毕竟“学费200万,工资3500”的留学生也不过是一个孤例,许多回到国内的海归也还是可以靠自身的努力得到不错的薪资。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很多留学生觉得自己是“社会底层”呢?


归根究底,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曾经在知乎上有人问:


回国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很多回答都说,回国以后,真正最大的感受是:


国内真的节奏太快,竞争太激烈了。


自己在国外明明也是属于勤奋的类型,然而回国以后发现所有人都比自己更快。


中国的发展速度快到什么地步呢?


不夸张的说,就是好像随便创个业都可以挣钱发财。



但是这些资源,一般都不会落在留学生头上,也很难落到其它海外华人头上。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很多这些人在外面呆惯了,也习惯了国外悠闲的生活节奏,回国后即便看到了机会,也很难会争过那些更快的人。


一位曾经在澳洲读书,后来回到老家,某东南沿海的三线城市的留学生就说:


在墨尔本已经习惯了睡到自然醒,早上出门买杯咖啡再晃悠悠去上课的生活,回到老家以后也能习惯,每天八点才起,泡杯速溶看本书,再慢悠悠去父母的公司做工;



可到了上海求职,才发现居然能有这么快的节奏,这么拥挤的街道,还有那么多从国内优秀高校的毕业生跟自己竞争职位...


还有留学生提到了“焦虑”,说在她看来,整个中国社会都处于一种焦虑中:

感觉大家感觉都很焦虑,单身的在焦虑脱单,拍拖的在担心结婚(还有房子),结婚的担心生孩子,有孩子的在担心二胎和养孩子。


年轻人在着急挣钱和缅怀青春,中年人忙着养生(朋友圈各种转发养生),老人们忙着续一秒...

这种深深的无力感与焦躁感,让留学生无地自容,最终既没有钱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就成为了所谓的“社会底层”



不得不承认的是,留学生是一群身负沉重包袱的人,而包袱里,装着自己出国多年积累的知识,见闻,以及一腔热血。


然而当留学生满怀热血回了国,才发现自己还是一样逃不开密密麻麻的关系网,逃不开同辈之间互相挤兑的压力,逃不开长辈给的压力。


上一班通往成功的车已经走了,我们只能在原地盲目无靠地等待着下一班车,顺便吸一口雾霾。



放养的山鸡回到了笼子里,也只能乖乖地吃饲料。因为不吃,就会死掉。


看过好的,却不得不接受差的,才是这个社会弥漫的最浓密的焦虑吧!


有些生活很好,可是却不是我们努力就可以得到。



所以,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不愿意回国?


就是怕回来被名为命运的无形大手再度操控,也怕自己不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最终一事无成,成了所谓的“社会底层”


请与小天天联系 微信dailynetca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