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中国、新加坡、北美三地的择校经历,不断颠覆我对教育的理解...感恩的是,今天有了结果!

2018年02月24日 加拿大朱凡


我认识孙老师(Rebecca)是在2015年11月,我阅读了她在“外滩教育”公众号上首发的下面这篇文章。文章里的经历足,可以拍成现代版“孟母三迁”电视连续剧。该文在社会反响很大,阅读量接近7万。一年后,在孙老师自己的公众号“摘星”上,这篇文章成了她公众号首发的文章,再次引人注目。孙老师对国际教育的探索经历,吸引众多家长关注。因为和孙老师合作撰写《带你走进加拿大私校》一书的缘分,我有机会观察到,她,是一个永远走在时代尖端的精英女性,又是一位重视和孩子一同成长的新型母亲。三年前,她己经把孩子入中学的目标瞄准在加拿大顶级私校,今天,刚刚收到她传来的喜讯:儿子Arthur被加拿大百年名校UCC录取了!愿望成真,值得庆贺。特别找来下文,重发。



辗转中国、新加坡、北美三地的择校经历,不断颠覆我对教育的理解

Arthur和妈妈辗转中国、新加坡和加拿大三地的择校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实际上,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Arthur似乎很幸运,可以尝试各种不同体制的学校,吸收不同教育的精华,而是在于Arthur妈妈眼界和态度。对于Arthur的成长,妈妈心里始终有一个清醒而明确的认识,要培养健全的人格,也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并且总是从孩子本身出发,去探索教育和成长的真正意义。


文/孙颖康 编辑/吴妍娇



Arthur是个9岁的男孩。他跟着妈妈辗转不同的国家,经历了各种学校:先是上海的市重点公立小学,接着是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国际私立小学,然后是加拿大排名第一的公立小学,现在就读于该加拿大公立小学的天才班,接下来正努力申请加拿大的顶级私校。


虽然这些学校的体制不同,但因为都是各自领域内的翘楚,集中了该教育体制下的最精华部分,所以横向比较时还颇有启发性。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总结都以妈妈的个人体验为基础,不一定代表该领域的学校都具有这样的特征。


上海市重点公立小学——抓分不抓人

优势:基础打得牢

劣势:个性素质糟


Arthur小学上的是一所上海排名前五的市重点,想送孩子去的家长挤破头,塞纸条、托关系、搞捐款,个个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我从小就住该校附近,所以Arthur很幸运地跟着我的户口就近入学,并且他的班主任是著名的全国特级数学教师。


虽然才小学一年级上,但学校把学业抓得非常紧:每天2-3小时的家庭作业,考试周周有,竞赛月月办。


Arthur在学校的成绩挺优秀的,数学竞赛还得个名次啥的,深得老师喜爱,开家长会时不时表扬一下。


我当时被外派到英国工作,一切都通过外公外婆遥控,所以心里还美滋滋的,觉得Arthur成绩好一切就好,并没想到父母和学校在他的教育上还存在着疏忽。


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因为外公外婆的溺爱,父母管教的缺失,Arthur不仅在家里打老人,而且学校里也经常捉弄欺负女同学,把女同学打得梨花带雨也并不罕见。


但就因为他成绩出色,所有的这一切都被掩盖了,老师和老人都觉得他依然是个好学生


而霸凌这种情况,稍后我就会谈到,在新加坡和北美的学校是绝不允许发生的。


此外,Arthur时常抱怨学校教书太死板。“大字加一点”,标准答案是新学的生字“太”,儿子写“犬”就是错;中心思想只有一种,偏偏儿子有自己的见解;数学老师讲解题目,儿子却喜欢总追问为什么要这么解题、有没有其他方法。


我带Arthur离开中国,奔赴新加坡工作生活时,他的数学老师并不赞成我的做法,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我是硬生生毁了一棵数学好苗子;而他的语文老师则很赞赏我的决定,说Arthur想象力丰富、喜欢质疑、热爱独立思考,去国外才能不束缚他的天性。


这两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她们不同的观点加上我之后的经验,我的总结是:


如果你的孩子偏爱理工科、或喜欢遵守既定规则,中国传统教育还是蛮适合的;如果你的孩子偏爱人文艺术、或经常有奇思怪想、或你非常看重素质教育,那么西方教育会是一条出路。


不过回首那段时光,我依旧非常感谢国内狠抓学业的风气,哪怕只有半年,但是给Arthur奠定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学习上的吃苦耐劳在国外的小学阶段是很难培养,因为据我观察,无论是英国,新加坡还是北美,无论是公校还是私校,小学阶段总体还是崇尚快乐教育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建议孩子能在国内念小学的话,能上个两三年再去国外是最好的,一是能有一定的中文基础,二是能培养抗压力、耐寂寞的学习习惯。


那西方就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吗?当然培养,但他们通过体育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坚毅精神。


中国的科举选拔制度让家长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这种“吃苦”更多表现在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态度上;而欧美则普遍信奉体育是锻炼人格的重要手段,包括忍耐力、毅力、态度、团队精神和领会失败的机会。这也是体育在北美的私校录取中特别被看重的原因。


新加坡著名国际私立小学——抓人不抓分

优势:真正培养人

劣势:数学比较弱


公司把我外派到新加坡时,我唯一的要求就是:公司作为新加坡的纳税大户,请帮我把孩子送进一流的国际私校去。


所以,再次很幸运地,Arthur越过了长长的waitinglist (等候名单),顺利进了Oversea Family School——新加坡名列前茅的英制私校。


Arthur在这所学校度过了一年级下和二年级上。他最大的收获是人格培养和英语精进,不过数学则完全依赖课外自学,因为课堂上教的基本是他幼儿园中班的内容。


先讲人格培养。开学不久,澳大利亚籍的老师Christina就和我恳谈了一次,提到Arthur有着中国孩子特有的小皇帝性格,惟我独尊,具体表现是:经常大声喧哗,打断别人说话,缺乏饭桌礼仪,不时欺负同学。


我问老师Arthur的成绩如何,毕竟那是每个中国老师第一句话就会告诉我的。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说:


“Arthur的数学和英语都是全班最好的,但那不是重点。重点是,他缺乏教养。教养,就是懂得为他人着想。我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位真正的绅士,这比成绩优秀要重要的多得多。”


看着我略微迷茫的眼神,老师补充说:


“成绩是一时的,做人是一世的。如果只看重成绩,成绩好就成功,成绩不好难道生活就毁灭了吗?做人却不同,无论成绩好不好,一个素质优秀的人总是能生活得更好。作为老师,我认为自己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孩子成为有爱心、负责任、懂教养、爱学习的人,而不是冷冰冰的学习机器。”


Christina说到做到。在纠正Arthur的不良习惯期间,她每天和我通信,告知Arthur在学校的表现,有点滴进步老师就大声赞美,并要求我也汇报他在家里的表现,同时配合奖惩制度,慢慢将Arthur新的好习惯固化下来。


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中国教育关心的是分数,西方教育关心的是人。


中国教育骨子里依然是“科举选拔”,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是应试教育,只要结果,不问过程,采用“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权威教学法,成绩是唯一的目标。


而西方教育则有很浓重的人文关怀,强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启发教学法,而且无论是普通公校还是精英私校,都很强调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培养。


就像BBC热播纪录片中的那所英国中学的墙上刻着曼德拉的一句话:


“Don’t judge me by my successes, judge me by how many times I felldown and got back up again. ”


《平衡记分卡》的作者Kaplan和 Norton曾有一句名言:“What gets measured gets done”(你衡量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我认可“人格”比“分数”更重要,从此我决定Arthur将一直在中国的公校体制外学习。


接着谈谈英语教学。


Arthur一开始进的是ESL班,一种为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学生提供的英语辅导班。第一天他是哭着上学的,因为完全听不懂老师和同学在说什么。尽管我在他幼儿园时,报名参加了2万元的迪斯尼英语。在中国上小学时,他英语是100分。然而这一切都没什么用。


后来我才意识到他在中国所学的那一套离真正的语言学习相去甚远。那是一种非常僵化的、远离生活的语言学习方式。如果我说”This is elephant.” Arthur会坚持我是错误的,因为书上说 “That is elephant.“


就像老外问候我们“How are you?”,中国人都会说“Fine. Thank you. And you? ” 


好几个老外同事都困惑不解地问过我,难道中国人就没有心情坏或者头疼脑热说“bad”的时候吗。


真正的语言学习是活泼泼的边用边学、实践出真知。Arthur他们每天在Oversea Family School所做的事情就是听说读写。


在学校,老师上午拿着大绘本讲故事,教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基本不讲语法;下午学生们自己连画带写讲故事,不会英语的部分就写母语,连本国语言也不会的就画画。


然后老师会在最关键的几个地方写上正确的英语单词,循序渐进地领他们进入英语的世界。


回家后,老师要求大量的英语阅读,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培养热爱阅读的习惯。


阅读、演讲和写作,这是西方教育学习英语的三大“法宝”,尤其阅读习惯的培养很重要。


在中国时,因为学业繁重,Arthur每天做完作业弹完钢琴,差不多就该洗洗睡了。虽然我给他买了很多课外阅读书籍,但他始终不爱阅读。


后来孩子来了新加坡,有了大量的空余时间,每天如饥似渴地读书,我才明白:不是他不喜欢,而是在中国时,他的学习节奏太忙太满,根本没有自由时间来让他捧书阅读、拓展视野。


此外,新加坡作为中英双语的国家,公共图书馆内容非常丰富,各类优秀的中英文儿童少儿读物都能找到,特别适合想“中英双修” 的家庭。


我们所有ESL班级的家长也被召集起来上了一堂教育课,中心内容是:


当孩子们在磕磕碰碰学习英语时,不要去纠正他们的拼写,不要去纠正他们的语法。错就错了,那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最重要,他们愿意用英语表达最重要,家长唯一要做的就是鼓励支持拍掌,要像呵护小苗尖尖一样呵护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没有比自以为是纠正对方的错误更能浇灭人们学习语言的热情了。 这点也被我好几个英美同事所证实。他们都来中国工作生活过:


“每当你们说英语时,无论你们说成什么样子,我们都会大声表示惊叹,赞美你们的英语好得不得了。而每当我们说汉语时,你们中国人总是热心地打断我们,纠正发音,纠正语法,最后搞得我们学习汉语的兴趣全无。”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后来,当Arthur进入英语为母语的正常班后,新老师告诉我,此时可以开始要求语法和用词的精准了。因为孩子对英语的热爱和自信都已形成,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来锤炼语言的美感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即使私立名校如Oversea Family,一二年级的学业压力还是非常小:


学校3:30就下课,低幼年级基本没有回家作业,也没有考试,一年才测试两次,而且还是不计成绩的摸底考察,各种学术竞赛更是完全不在老师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家长不能完全依赖学校,需要在课外用科学丰富的内容充实孩子的学习。当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补课,而是超前学习。如果只是完成学校的要求,孩子在学业上会有松散的习惯,很危险。


我当时工作非常忙,白天负责新加坡的事宜,晚上需要和英国总部时时沟通,所以我对Arthur的要求是一切自学。


我买了一本适合孩子的英语字典,让他每天自学7个新单词,然后去vocabulary网站自测;再每天去Reading A-Z网站阅读2-3篇英语文章,同时自测阅读理解水平。


三个月后,在学校教育和家庭辅导的双管齐下,英语基本零基础的Arthur已经能写一篇10页纸的英语小说,画上插图,装订成书,并顺利跳级到以英语为母语的正常班级。


至于数学,我问新加坡同事要来新加坡重点公立小学的卷子,题目全英文,让他每周末做一套,然后我给他批改并解说。


(插说一句:新加坡的重点公立小学的资源非常好,教学难度远大于国际私校,但也是属于当地人挤破头也很难进的地方。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新加坡上国际私校,又有新加坡同事的孩子在重点公立学校就读,一定要互通有无,不要浪费这样好的资源。


加拿大No1的公立小学——优质的大众教育

优势:通识教育强

劣势:学术相对弱


Arthur二年级下的时候,我决定移民加拿大,带着儿子开始在多伦多扎根生活。


为了能进当地最好的小学,我特意在一所加拿大安省连续几十年排名第一的公校附近买了房子。本着就近入学的原则,Arthur顺利地进入了William Berczy public school。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所学校是比较失望的。学业上,它远没有上海市重点公校抓得紧,尤其数学还在教20以内的加减法,简直让我晕倒。


在孩子的性格培养上,它也不如新加坡的国际私校盯得那么紧,老师一学期见两次面,开学和放假前各一次,每次和家长一对一谈话15分钟。


再加上加拿大动不动就教师罢工,凡是公校都受波及,William Berczy也不能例外,造成公校教师有一定的流动率,多少影响了教学质量。


后来我才意识到,是我拿着精英教育的要求去苛求一所北美的公校,哪怕它一直排名第一,它也不是专门为准备去美国念顶尖大学的人所准备的。


另外William Berczy的天才班很出色,它真正为优秀的平民百姓问鼎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一扇门。


这里需要先介绍一下加拿大的教育体系(和美国类似):


北美的教育分为公校和私校两大系统,公校之中又分“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中又细分为能力超出进度的“超常智商班”(俗称“天才班”,美国称为“资优班”)和能力跟不上进度的“特殊辅导班”。


公校提供的是普通的大众教育,通常好社区的公校质量会好一些,因为就近入学的生源比较好。假如你身为一个普通人,拥有普通的智力,付出普通的努力,在北美就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生活质量,得到社会尊重。


假如你想成为社会精英,有两条路:


  • 一是本人非常出类拔萃,属于金子在哪里都能闪光,可以进公校的gifted class(天才班),一般从四年级开始,进行特别深造;


  • 另一条就是花钱购买优质的私校教育,尤其是在中学时期,但顶尖私校并不是有钱就能进,淘汰率非常高。


现在回头来说说Arthur在公校的学习。


公校主要负责通识教育,包括数学英语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尊重友爱等方面的人格培养,还有防火防盗防毒品等安全常识。


一般采取的基本都是情景教育,注重学生的探索和演讲能力。


比如中国老师教蝴蝶,2个小时就讲完了。但Arthur学校花了差不多一周时间:


  • 先是分成A、B、C三组;A组去图书馆查阅蝴蝶资料,B组去植物园实地考察、和园丁探讨蝴蝶,C组则负责上网搜集蝴蝶的信息。然后三组分别汇报。


  • 接着,重新分组,每组都有A、B、C的学生,彼此信息交流补充后再做新的PPT演示,最后分别做最终陈述。


教加拿大原住民生活时也是这样:Arthur需要自己上网查资料写文章,畅想如果他生活在200年前的加拿大将会怎样;还要手工搭建原著民的房屋模型、找树枝和石头做基本的生活工具;甚至还需要找同学来一起编排演出关于原住民的戏剧。


一般而言,北美学校倾向于这类基于问题(problem-based)的长作业,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独立思考、实践决策、公开表述等要求较高;而中国学校则喜欢基于掌握知识点(knowledge-based)的短作业,更多是条件反射的强度训练。

这两者各有优势,所以我采用的是两条腿走路的方法,既然学校主要布置的都是长作业,Arthur的家庭作业基本都是短作业:


小学数学的基本运算练习(淘宝上买的)、英语新单词的自学和巩固练习(推荐Wordly Wise 3000,这是一套融专业、科学和趣味于一体的英语单词教材)。


当然,还是老规矩,Arthur自己做,自己对答案、自己批改纠正。我对他说的始终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真正优秀的人都有着强大的自学本领。父母给你提供平台和便利,但不要依赖在我们身上。”


此外,如果你的孩子目标是努力去美国上顶尖大学的话,这一切还是远远不够的。


在课外补习方面,我摸索了一年多,走了不少弯路,主要是我既不认同日本人Kumon的题海刷题战术(北美最火的课外连锁补习班),也不认同加拿大本地的轻松教育法。


中国人开的课后补习班,教一般的孩子是相当不错的,Arthur也在那里度过了不少有意义的时光,比如补习中文、提高英语、练习绘画等。但如果你希望孩子的数学能在北美奥数竞赛中获奖,或者写出的英语作文出类拔萃、在无数私校申请者中脱颖而出,一般课后补习班的老师是很难胜任如此高的要求的。


幸运的是,有不少中国牛人(包括常带领学生奥数比赛的中国特级数学教师)也移民来到了加拿大。


不久前,我终于找到一个专业优秀的老师能一对一系统地教Arthur奥数。老师说Arthur虽然只有4年级,但运算能力已经达到7年级的水平,对很多逻辑智力题的反应也特别快,自己又非常热爱数学,是棵好苗子,值得好好培养。


加拿大公立小学的天才班——超前教育

优势:因材施教;免费


三年级下时,经过政府安排的2天的测试,包括两轮笔试和一轮心理学家的面试,Arthur有幸被选入超常智商少儿班(gifted class, 智商在Top 1.75%,或130以上,华人常称为天才班)。


作为一个工作狂母亲,我是等儿子拿了通知要我签名,才后知后觉知道儿子入选。然后就收到加拿大教育局的通知,要求我参加特别的家长辅导课。


Gifted class的老师告诉我们这些家长,这些智力超常的孩子有着诸多共性,在一般班级可能会被当作“怪小孩”,当他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会欣喜地找到同类,比如:


  • 他们都如饥似渴地喜欢阅读,并且喜欢阅读超出他们年龄水平的书籍(hunger for reading);

  • 往往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

  • 擅长自习,而且学习速度很快(faster learner);

  • 更喜欢独立作业(independent study);

  • 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会进行极其深入的研究 (deep thinking) ;

  • 常常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要求自己做得尽善尽美;

  • 内心往往很敏感,自尊心特别强。


这大概是我有生以来最震撼的一堂儿童教育课了7条Arthur全中,回想以前因为不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还和他为此爆发各种冲突。


比如他早也读晚也读、车里读吃饭读,三年级眼睛已经轻度近视了。为了他的眼睛,在阅读时间上不知较量多少回,好几次他哭着喊“妈妈,你不让我读书!”


结果一看他的gifted class班级,好家伙,三分之二都戴眼镜了。 


还有Arthur特别敏感,有时和小伙伴相处时容易生闷气。


以前我总很不爽,一个男孩子,都快和林黛玉一样多思善感了。老师说那是因为这些孩子想得更多,自我期许又更高,所以更容易有挫折感。


同时,老师告诉我们,一方面gifted class会教得更深更广,培养他们的关键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e thinking);另外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情商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是很重要。


因为他们通常不擅长与他人合作,总想证明自己比他人更聪明;也因为一旦合作,他们普遍有着较高质量的思考力,特别能彼此激发(inspire each other)。


现在Arthur已经在天才班上了2个月的课了。我发现他的作业稀奇古怪,有时是要自己创建证明声波的模型,有时是吹一段箫体会音乐的美,有时是读一本自己认为最难的书写心得体会,有时是写一篇辩论文、但需要同时写正方和反方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我能感受到上学这几年来,Arthur第一次这样如鱼得水、这样心花怒放。


我问他和之前的普通班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他想了想说:“其实老师没什么区别,但同学区别挺大的。新同学都很聪明,我们一起做项目时,各种新奇有趣的怪点子,简直妙不可言。” 


他一边说,一边脸上浮现出发自内心的微笑。


我知道老师还是有区别的,gifted class的老师都是受过专业特殊教育训练的心理学硕士或者博士。但儿子这快乐的笑容还是深深感染了我,这意味着他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做自己的乐趣。


加拿大的顶尖私校——社会精英的摇篮


在中国,普通人的机会已越来越少了。人人艰苦奋斗争当精英,生怕被社会抛弃的“推优”时代业已来临,普通孩子很难有走到台前的机会,这也是国内教育中最令家长焦灼的地方。


在北美,也有一套培养精英的教育系统。除了公校的天才/资优班,优秀私校是更普遍的一种做法。加拿大安省有几所顶尖的百年私校,常年往美国常春藤大学输送学生,被誉为“常春藤大学的直通车”。


Arthur还没有开始上私校,我结合专业私校顾问的建议、以及在学校开放日亲自走访的心得略微谈一下。


安省的顶级私校分两大类,一类是以UCC (Upper Canada Colleague)为代表,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社交和体育,英国王子查尔斯是该校的校监,学生的家长往往是社交名流、非富即贵,有点类似与英国的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学校注意严格控制亚裔比例,学生将来往哈佛、耶鲁发展;


另一类是以UTS (University of Toronto Schools多大附中)为代表,学校以优秀的学术和科学研究出名,所以特别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并不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或者族裔,所以学校有一半是亚裔,学生将来往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发展。


在UCC开放日,里面的学生留给我深刻印象。在小学部,尽管带领我们的学生才9-10岁,但一个个都特别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带着我们走访学校,友善而详尽地回答我们的各种问题,腰板挺直、姿态优美,非常有欧洲的贵族范儿。


相比之下,UTS里的学生就随意许多,学霸们嘻嘻哈哈,不拘一格,有点美国硅谷的味道。


原本我是特别中意UCC的,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高贵的绅士。但Arthur在天才班的快乐笑容深深影响了我。我意识到UTS可能更适合酷爱数学和编程的他。


他将来很可能不会成为律师、金融家或者政治家、职业经理人,但成为一位高科技人员也不错,只要他做自己,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成为最精彩的自己。


最后,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杰出的社会精英,下面是我结合亲身经历的深度思考:


1)教育需要中西合璧,宽严并济。


中国公立学校管得太严太死板,硬把不同形状的孩子灵气磨尽,变成相对统一的正方形;北美公立学校管得太宽太松,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容易连个像样的形状都没有。所以,如果想进美国前20的大学,无论中美,普通的公立小学都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2)如果选择私校,在家人团聚、父母不为孩子特别牺牲工作机会的前提下,推荐北美顶级私校。原因如下:


a)人口基数改变游戏规则。


随着中国低龄留学潮的爆发,北美的好私校却不会因此扩招更多的中国学生,竞争势必越来越惨烈,尤其是优秀寄宿中学的竞争,说不定北美将来还可能出台政策限制中国学生。因此能早去就早去(但考虑到中文基础,最好在国内念完小学4/5年级再去)。


b)北美精英私校是花钱能买到的最好教育。


新加坡的顶级国际学校(私校)也非常不错,历史悠久(30-50年),经验丰富,但最大的问题是:它不是藤校直通车。中国私校没上过,但因为历史短,资历浅,尚处于摸索成型中,离北美的百年顶级私校应该是有距离的。


c)是否就读私校,不仅和孩子的天赋、兴趣和能力有关,和家长的“势能”也高度相关。


强大的经济基础是最基本的,然后家长最好有优渥的社会地位和颇有名望的工作,杰出的头脑和教育理念。因为在北美,优秀私校不仅是孩子,更是上流社会的家长的社交场所和关系网。那种牺牲自己一切就为了孩子的家长,是非主流的。最后想说,如果孩子是天才,或真正的全面型学霸,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