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多伦多,中加教育的对碰思考

2018年10月25日 加拿大朱凡


这个周末,朱博士应罗老师邀请,在她的“加拿大教育生活”群做一次关于低龄留学教育的语音分享。为了让大家认识罗老师和她的教育理念,小编特别对罗老师做了一次访谈。文章后也有罗老师公众号的文章精选。


Rowling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来加拿大之前,在北京曾经有十几年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包括成人在职培训和青少年教育培训。两个孩子也曾就读知名小学和中学,对于代表中国教育顶尖水平的北京中小学教育,有自己深刻的经历、认识和思考。她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一些对加拿大中学教育的深入观察与思考,还建立微信群分享给身边的人。朱凡博士两次与Rowling深入交流沟通关于加拿大教育和留学故事,尤其是她从自己孩子的经历引发的对比思考。


在和朱凡博士聊到自家孩子热爱的绘画时,Rowling提到孩子两年前的一本绘画作品集,印刷后送给身边的朋友和老师留着纪念,除了大家的浮夸以外,送给意大利籍绘画老师后,他也认可孩子的绘画潜力的,并且热情的介绍给其他学生家长。


但是孩子现在的作品以及学习理念,和之前有很大冲击,比如:不再重视结构,比例等,所谓一副作品必须有的正确骨架。更看重idea,风格、原创和表现力。例如下图的原创作品,在一些老师看来比例和结构是有问题的,孩子却很清楚这就是自己想要的表达。这是揭示反思当今的服装设计和流行趋势,最后一幅的创思尤为让老师称赞,突破固化思维。

 橱窗里昂贵的服装和真实的乞丐着装撞衫说明什么?(图一)

当今青少年衣着流行风范随意松垮、不对称(图二)

多少大牌走秀在寻找创新中无法走下T台

女人的梦想衣橱


与两三年前的作品相比,现在的作品明显开始寻求一种突破和自我发现。这些与孩子年龄成长以及学习环境、思考方式息息相关。


两年前画册作品一览(第一幅是在绢丝上所作的中国工笔画)


这段谈话引发了朱老师极大的兴趣,极力鼓励Rowing一定要写出来分享关于自己对两种教育的思考。于是,由中西对于绘画表现力的观点碰撞引发了关于教育的深层次思考。让画画的孩子懂思考


一、关于留学申请的思考

 

Rowling的大孩子目前在加拿大就读十年级,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孩子。在北京的时候就曾经自己申请北京国际学校,并得到学校带奖学金的录取通知。决定到加拿大读高中以后,立即DIY递交申请,随后飞到加拿大参加顶尖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并获得录取。全家人亲自到加拿大访校,参加学校的考试,只是其中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关于学校,城市,未来生活安排的全盘考虑与考察。

 

Rowling认为,再好的申请顾问,也只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匹配学校,为家长提供各种留学信息。但是孩子真正的能力和潜力所在,家庭实际需要,未来打算,只有家长和孩子自己才最清楚。所以,在出国读高中的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尊重了孩子自己的意愿,并且让他全程参与申请选择学校。后来,结合实际考察,孩子自己又上网搜索资料分析,综合评估学校所在的城市,与未来发展的期望值是否符合,终于放弃了这个offer。选择到了加拿大相对教育资源比较集中的多伦多。

 

二、加拿大的教育究竟有没有优势?

 

在多伦多呆了一年以后,Rowling在不断的思考,出国到底对不对?加拿大的教育究竟好在哪里?北京的教育到底有什么优劣?华人都重视教育。除了寄宿学校,加拿大和北京都是下午3:00就放学,明显孩子需要安排课后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特长,加拿大还多一个义工活动。

 

从校外辅导氛围来看,虽然大多数本地华人家庭也和国内家长做法异曲同工,但还是深刻感受到,北京的家长对学术和素质教育的投入以及要求更高,社会教育资源也更加丰富,从业人员专业水准更高。对于某些慕名而去的本地学术教育机构,甚至可以说是乘兴而去,抱憾而归。小女儿学习的游泳、滑冰等,明显感受到唤醒式的慢教育,多了一份玩,少了一份练。

 

那么难道说加拿大教育不如北京?其实,两种教育的不同从大范围上看更主要表现在教育中整体升学体制的渠道不同,课程设置和选择自由度不同,整体社会对教育的配合度不同小范围的校外辅导培训上看无论北京还是多伦多都逃脱不开中国式应试,美国式应试,以及加拿大式应试的影子,家长对教育的最终目标差距不太大。在所谓因材施教的路径上,因为环境不同,最后人口基数需求度,发展时间长短,对于校内教育补充的渴求度,决定了北京校外教育更加的蓬勃发展。

 

三、母子关于公校和私校的思考辩驳

 

大孩子目前的学校虽然是排名和历史都比较老牌的高中,但是rowling认为学校的选课制度和课后club资源,老师的责任感与顶尖私校相比,还是很有差距,一直想说服孩子做转学申请。母子两关于读顶尖私校与顶尖公校展开了持久的辩论。

妈妈的观点自是如上,孩子的观点大概有如下几点:


第一,目前的学校呆着很舒服,获得了学校的年度honer roll,英文的突出优势还可以帮助到其他的一些同学。在这个环境里,孩子觉得自我认同感更高。这个观点就是我们常说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妈妈对孩子提出思考,你认为“人生舒适区的范围,成长何时需要突破舒适区?”

 

而妈妈的另外两个观点,其中之一“是否应该在最努力的年龄享受安逸?”被孩子迅速用“一定要去顶尖私校才代表着努力?”反问驳回。

观点之二“要去听、去看、去访校,知道不同后再做决定”。正所谓,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才能形成真正的思考力,而非凭空想象臆测。美国和加拿大的私校,孩子走访过几所,也有试读经历,他强调“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好,最好的不一定适合我”。

 

第二,看到顶尖私校花的学费和申请费,孩子说:“听说以后还会有捐款,你打算捐多少?”。妈妈很清楚孩子在替父母心疼钱。孩子这个年龄对买卖关系很清楚,但是对于附加值还了解不够。

 

第三,学生群体的不同。在孩子现在就读的学校,也有家里有私人飞机、游艇的富豪,但更多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可以看到勤奋的,也有懒惰经常Due作业的,因为丰富,觉得不整齐划一更有意思,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朋友。这恰恰是家长们想规避的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的学习社交圈子单一一些。

 

最终,母子两并不能得出谁更正确的结论。

 

四、一考定终身和提供终身学习途径的教育思考

 

一考定终身,过于重视学术学习能力的中国教育,这是令很多人最终选择出国读书的根本原因。在加拿大的教育体制中,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不分家,在高中阶段,课程选择上有university和college的区分,最终决定孩子升入大学的专业方向。但是,college再选择的途径仍然很宽广,只要一个人愿意去学习深造。这种宽松的教育制度,不堵塞一个人的自我唤醒功能,是非常有益的教育模式。而中国教育制度,一旦错过,很难回头,造成一些年轻人过早自暴自弃。

 

相关文章链接:

亲历低龄留学(一)——为什么要出国留学?

亲历低龄留学(二)    杂七杂八话申请   字里行间道干货

【亲历低龄留学之四】 初识加拿大高中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的深度 VS 北美教育的宽度、金钱观和职业规划

冷眼看加高 ——私校的纠结,公校的痛点



在线讲座

低龄留学路上,到底有多少个坑?

主讲人:朱凡博士

留学是一条漫长的路,且不说四年的高中,四年的大学,光是打算出来之前做准备的两年,这些前后加起来也都有十年的时间。我见证了很多同学这一路走来,坑坑洼洼的过程,所以,特别想分享一下,留学路上,到底有多少是中介挖的坑,网上挖的坑、家长自己挖的坑和孩子不小心掉进去的坑………

有坑不可怕,关键有警示标志。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


活动时间

北京时间 10月26号 晚上9:00

多伦多时间 10月27号 早上9:00


活动地点

“加拿大教育生活”群

Rowling

长按左边二维码,Rowling带你进群



特别鸣谢Henry同学




加拿大朱凡

关注低龄留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