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研究的本质是什么?

2015年07月03日 伦敦交易员



此文由伦敦交易员于2015年1月发布


昨天我们在群里谈了谈社会里的富N代现象,以及有钱与有财富的区别,今天借此机会展开一下。经常有声音:英美完善的资本主义金融体制使得富N代成为常态,让英美这类的社会流动逐渐固化,形成所谓的阶级。在其中,金融学研究与发展的成果功不可没


文章开始之前 ,先谈谈马云,马云的阿里在前几天再一次在台湾成为了一反一正的争议人物(此文发布时间为今年1月份),有不少台湾人质疑马云的能力问题,认为他技术方面不懂行。伦敦交易员倒是觉得:能够在自己并不专业的情况下(不论是技术,产品,行业还是销售,马云和蔡崇信绝对都不是那种专业性很强的人),协同一群专业性很高的人做成一件别人做不成的事情,这就是能力。很多朋友一直觉得能力主要指的是个人专业度,整天问我做金融界的大牛需要考什么证,但我私以为能力是看最后能让大家一起做成多大的事情,而不是看你一个人会什么。你会的那点东西,只能叫做技能,还不能完全被称之为能力。


当然了,每个人都不用太过强求自己一定要成为那个协同团队拿到结果的领袖成员,有些时候这玩意是天赋;每个人都是CEO没人做专业性的工作,一样没法取得成就。所以CEO的最大价值就是,在明确既定方向的前提下,使用合适的人,把他们的价值最大化,产出最大化,负面影响最小化。


现在才是正文(逻辑上与前言不相关,当形而上学上是相通的):


许多人都做过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几千块钱拿来买股票,或者把自己银行里的几十万存款转投基金,或者家里贷款200万买套房子,当然这个价钱肯定不是北京上海的房子,然后过了几年,房价涨到300万,转手卖掉,不算通胀和交易手续费,净挣了100万。


人们做这些投资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钱能生钱,自己就能变得更富有,生活就能更好。这些投资出去的钱,最后大部分都汇集到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手中,上市公司有了这些来自千千万万投资者的钱,就可以扩建厂房,投入研发,利润增长,挣来的钱一部分还给投资者,一部分发给工人和高管,一部分留作自有资金以备以后再投资。社会上的钱就不断从投资者的手里流入到企业家手中,一部分分流到为企业家干活的工人手中,剩下的大部分再流回投资者手里。投资者手里的钱多了,他们就被叫做资本家,他们手里的钱也被叫做资本。


金融学研究主要就研究两个东西,一个是投资者(或者叫资本家)到底应该花多少钱买这些股票、基金、债券、房子或者其他衍生品:资产定价;另一个是企业家应该如何利用、分配和归还投资者(或者叫资本家)的这些钱:公司金融。


从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写《国富论》开创经济学以来,这个学科就一直围绕着钱(或者叫资本)如何在社会中流转。经济学诞生的根本就是研究如何让资本的流转使得社会更加富有,从而全社会的人民生活得更加充实。后来马克思又写了《资本论》,认为汇集了投资者钱的资本家会尽可能地剥削工人,所以这种资本的流转最后只会让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而不会使全社会人们更富足。最后受剥削的工人们就会起义,推翻资本家的剥削,所以资本主义终将灭亡。


两百年过去了,资本主义没有灭亡,马克思的理论在全世界也几乎没有了任何市场。连坚定信仰马克思的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实际走的都是资本主义的道路:市场经济、保护资本家权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今天哪个经济学家再提马克思,都会被人们耻笑。经过这两百多年的发展,经济学本身也变得千奇百怪,不再单纯研究资本。凯恩斯、哈耶克开始研究政府干预,弗里德曼继承衣钵开始研究货币,萨缪尔森把经济学引向了数学,科斯、诺斯开始研究制度,贝克尔认为经济学什么都可以研究,变成了经济学帝国主义。原先单纯资本的那一支,演变成了金融学,专门研究公司金融和资产定价,或者具体地说,公司怎么保证股东价值最大化,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采用什么样的投资策略挣钱。一言以蔽之:金融学研究如何挣更多的钱。它背后的基本假设是,因为能挣更多的钱,资本家才更愿意把钱源源不断地投到资本市场,企业从资本市场融到这些钱才能进一步扩大生产、投入研发,经济才能不断增长,全社会的人们才能越来越富足。所以,金融越发展,经济也就越发展,社会福利也就越提高。两百多年来,经济学家和后来的金融学家们,都坚定不移地相信这一机制。


然而直到最近,法国有位天才的年轻经济学家叫Thomas Piketty,因为最近写了一本重新关注“资本”的书而声名鹊起,一跃超过长期以来的世界权威经济学家们,并且打破了人们对于这一机制的笃信。Piketty其实不是一夜暴富,早在他读博士期间,曾经和当今世界上最火的经济学家、MIT的首席经济学教授Acemoglu是同窗。那时Piketty天才的光辉让Acemoglu黯然失色。后来Piketty在22岁时即取得博士学位,成为当年最热门的经济学博士,直接被MIT聘为助理教授。然后他在MIT待到25岁,忽然觉得美国的经济学研究的都不再是本源的经济学了,整天都在玩弄数学模型。虽然他本人是数学背景出身,但跟大部分经济学家不同,他不相信经济学应该由数学主导。于是他毅然离开了MIT,回到了法国,创立了巴黎经济学院,大概是由于法国人文化上的封闭,以及远离了经济学学术的最中心——美国(或者说是波士顿),他从此很少再被人提及。


而今,Piketty带着耗时十多年收集数据完成的一本书重新回到了经济学最中心的舞台。这本震撼世界的书叫《21世纪的资本》(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最初是法语写成的,去年在法国发表,波澜不惊,一向自由散漫的法国人压根没当回事。今年初被翻译成英语,突然之间引起了全球政要、企业家、经济学家的巨大关注,仿佛经济学研究一下子又重新回到了它的本源:资本。Piketty的书通过大量的数据显示,这两百多年来,资本家单纯通过资本来“钱生钱”的速度越来越快,已经大大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如果你用经济总量除以总人口,就是人均收入。也就是说,资本生钱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差距在两次世界大战后有过短暂的缩小,但随后很快又回到资本和收入增长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世界经济的发展正如马克思预言的那样,资本越来越集中在资本家手中,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全社会的人民并没有更富足,工人在不断受资本家剥削。事实上,即使是在最“资本主义”的美国,两年前人们也终于按捺不住,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占领华尔街”运动。


伦敦交易员在此举个例子:如果一个25岁的小白领省吃俭用,又以2000万为目标,要多久才能抵达目的地呢?年收入20万,除去缴税,房租,吃饭,送礼,养家,泡妞,赡养父母,可以省下5万一年(25%)。假设其年收入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每年的存款能获取8%的年华收益。假如这四十年,工作不停息,能一直在我的行业里头保持足够的竞争力,不跳槽,不买房,不生病,不被炒鱿鱼,不娶老婆,我不养孩子,不发生意外,该小白领会在65岁时,拥有1846万(数学公式我就省略了)哦,不过我忘了说,因为通胀,他65岁的时候,那些钱可能只有现在400万的购买力。


Piketty的书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响,是因为它用确凿的数据和事实证明,资本家(或者叫投资者)“挣更多地钱”,并没有使经济向人们预想的良性轨道发展。当今金融学研究的本质,实际就是在研究如何让社会财富更加不平衡,如何使资本增长速度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间的差距更大。金融学者们做的工作,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让社会贫富差距更大。但他们的论文题目往往被赋予了更科学的名字:期权定价、股票收益预测、投资组合管理、股东价值最大化......


你是某家工厂的工人,或者某家服务公司的员工。你寒窗苦读十多年找到了今天这份工作,在北京或上海跟别人合租了一套不大的房子,省吃俭用地在攒钱买房子。之后你工薪阶层的父母可能会拿出毕生积蓄再赞助你几十万或者几百万,帮你付了首付,你开始了按揭买房,每个月从不多的工资中拿出两三千块钱还房贷,开始了三十年辛辛苦苦的房奴生活。


你大学或中学时的同学是个富二代,或者是一个通过金融投机交易成为的暴发户,也许学习不怎么好,但家里因为历史上的某些原因积攒了不少钱,有好几处房子,随着近十几年房价不断上涨,随便卖掉两套,就净挣了几百万;拿着这几百万和初始资本再买两套新的房子,三五年后房价几乎翻了倍,于是再卖掉,净挣了上千万;再投资房地产.....。资本很容易地就能滚雪球似的“钱生钱”。十年后同学聚会,你做地铁去了,你的同学开着豪车去了,并且说这一桌我全买单,大家可以一起再洗个桑拿。你恨恨地咬着牙根,最后还是忍了,因为你将来可能还想借上同学的光。不过自己心中总是在想:为什么世界这么不公平;为什么你当年学习那么好,大家都夸,结果混得还不如门门挂科的同学;为什么这个社会上一个人的成就是由自己的老子决定的,而不是由奋斗决定的;为什么......


因为资本增长的速度大于收入增长的速度,也就是说你同学卖房子挣钱的速度要远远大于你靠辛勤工作挣钱的速度。而大部分金融学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研究如何让资本增长的速度——“收益率”、“回报率”、“Return” ...——变得更快,而且变得比普通人的工资收入以及宏观经济增长还要快。


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周围也好像没什么人关心这个问题。大家的人生轨迹好像非常的顺理成章:读好书,努力进最好的大学,去最赚钱的行业,工作,加薪,升职,结婚,生孩子。人生好像是条直线,大家都是在向一个方向走,唯一的目标只是争取走在最前面。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读好书,找个好工作,升职加薪是每个人最重要的谋生手段。只要你努力工作,钱会有的。 但有人读了《富爸爸,穷爸爸》(伦敦交易员觉得此书其实就是《21世纪资本论》的草根版)之后,才明白这其实是一个全球工薪阶层最大的误区。大多数人无法通过升职加薪实现经济自由。 Why?


1) 你的现金流的来源是你自己不断工作。如果你想休息一阵子,或者你病倒了,或者被裁员了,现金流就断了。


2) 你创造的价值绝大部分被雇佣你的公司拿走了,他们会给你加薪以及奖金,但要交很高的税,同时很难合理避税。(个人很难避税,但公司避税很容易)


3) 赚得跟不上花的。几年一次升职,一年加一点工资,但我们对生活的要求比工资长的快,该换套大房子啦,出去旅游也不能再挤青年旅舍啦,孩子要上学啦,朋友生日也不能只送张卡片啦,该带父母吃点好的了,工资是涨了不少,不过赶不上开销啊。

真正的自由离不开经济的自由,而Robert Kyosaki定义经济自由为你每个月的被动收入(就是不用你亲自工作就能收到的现金流)超过你每个月的支出,这样你就不用为生计奔波了 。

如何实现经济自由摆脱以上的金融困境?Kyosaki解释说两个办法,1)创业:成功了就可以用别人的钱和别人的时间来实现你的freedom 2)投资:通过证券,房产或者其他资本投资来赚取稳定的现金流。 这两条路咋一听都挺凶险的,是不是觉得还不如在公司里老老实实待到退休呢? :)可是有人想要放手去追逐理想,需要经济上的自由来支撑,于是选择了金融交易/投资作为其“脱贫”手段,打算通过它来帮助我更快更稳健的实现自身目标。虽然金融交易依然不能让其暴富,但也足够让人有足够的自由去做其真正想做的事。在英国,许多有十几年经验的资深交易员也在有偿的带交易学徒,有好师傅带路,前途真的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凶险。


我在前一段指的不仅仅是传统升职加薪型的事,而是你在为实现你的 purpose(人生意义)而奋斗。每个人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purpose。那是你来这个世界上走一遭的目标,当你做的事是帮助你实现 purpose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充满无穷能量和信心 。当我们做的事情和我们的purpose关系不大时,或许我们还是可以做的很好,但那种感觉很单薄 。这个事可以是你的工作也可以是你的理想。


简单来说,当今金融学研究的本质,实际就是在研究如何让社会财富更加不平衡,如何使资本增长速度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间的差距更大。金融学者们做的工作,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如何让社会贫富差距更大,以及如何使得富N代成为常态。而我们则需要利用好金融学的研究成果,跟上其脚步,避免被先人一步的土豪们越甩越远。即使身为后来者的我们财富追不上最顶级的资本家,但是通过成功的金融交易也足以让我们有足够的经济自由去追寻我们梦想的人生意义,也就是让我们有更好的目的去更好的去活着。

载请注明:伦敦交易员 ID:LondonFinance,多谢赏脸

请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伦敦交易员的新鲜事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