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三大行的中报诊断中国经济?以及如何看待港币脱钩美元的世纪豪赌?

2015年08月29日 伦敦交易员


此文不是我写的,来自港股那点事,作者(一叶知秋)整编了一下相关数据,感觉对我挺有参考作用的,希望对大家也会有用。


刚看了格隆汇的一个21000多样本的草根调研数据,显示所有投资者未来最担心的风险,不是美联储加息,不是国企改革,也不是人民币贬值,而是经济增速下滑


很明显,大家都在担心一个事:经济出问题。但现在关于中国经济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没有一个数据或者专家能给出一个清晰的全貌。但也不是不能从一些蛛丝马迹的现象做出基本靠谱的判断:对国民经济几乎所有行业做全面信贷投放覆盖的银行,基本就能反映宏观经济的基本状况。


近日五大国有银行中有三家已公布今年中期业绩,工行和农行显著低预期,只有规模相对较小(弹性相对大一些)的交行维持1%以上。数据显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是0.7%、0.5%和1.7%,业内预计今晚披露业绩的建行和中行也不容乐观。除了经济下滑使得各家银行利润增长乏力的因素外,他们还不得不面对资产质量明显恶化的巨大压力,恶性循环下体现出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确实堪忧。


业绩濒临倒退风险?


五大行利润增速放缓并不是今日之事,早在2010年五大行平均业绩增速高达30%,但近年开始逐年下滑,继去年告别双位数增长后,今年年中工行和农行增长直接跌破1%,“宇宙行”工行虽然一天还是能赚8个多亿,但增速已经下到只有可怜的0.7%,预计今晚公布业绩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大家普遍预期利润增速与工农交差不多“难看”。


并且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各家管理层坦言下半年的利润增长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种种迹象表明,我国五大行今年开始濒临守“1%”的危机,说的再严重点,甚至会有业绩倒退的风险。



为什么会大幅放缓?


谈及五大行业绩增速明显放缓的主因。从宏观层面看银行绝对是亲周期行业,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银行的压力就会更大。总结一下具体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主因:


1. 央行多次降息使得传统业务贡献率越来越低。由于经济持续不景气,央行多次采取降息降准等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每次降息都会使得各大行息差缩窄,导致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收入贡献规模持续降低。未来不排除继续降息,继续压缩利差。


2. 银行加大业务结构调整放缓了传统业务的扩张力度。以往传统银行的业绩考核皆以规模指标为主,于是激进的网点开设、人员扩招等方式使得近年来银行规模和收入增长迅猛。然而,当前互联网金融等新兴行业正在尝试颠覆传统银行,愈演愈烈的竞争压力倒逼传统银行调整业务结构,接受来自新兴行业的挑战,于是银行传统业务的激进扩张被放缓,在新业务成熟到能够稳定贡献业绩之前银行整体业绩会有所放缓。


3. 持续上升的不良率侵蚀了利润。银行贷款的不良率跟宏观经济正相关,近两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五大行的贷款不良率自2013年起逐年上升,截至今年中工行、农行和交行的贷款不良率自去年底分别上升了0.1、0.1和0.3个百分点,上升的不良率直接侵蚀掉银行原本的利润。



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太差?


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掌控着我国绝大部分信贷资金,贷款资金流向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完全可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


上文提到五大行今年贷款不良率逐年上升,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各大行的不良率指标上升幅度仍在加剧。我们来看看不良率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哪些地区和行业,我们以不良率恶化相对严重的农行为例(连续两年不良率提升0.3个百分点)。



从上面两幅图中不难看出,农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加较多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增加较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和采矿业。当我们继续去翻看工行和交行的中期报告我们会发现基本相同集中的地区和行业。


西部地区经济一直相对落后,还款能力较差可以理解,但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发展的领头地区,核心城市包括深圳、广州、香港、佛山等一线城市,贷款不良率的上升说明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地区的经济都在恶化。


其次从行业角度,制造业和零售业作为我国传统经济的增长动力来源,其盈利能力和贷款偿还能力同样在恶化,说明我国经济目前处于青黄不接状态:传统经济增长乏力,消费不振,但新经济又没有接过传统产业的担子。这种“三期叠加”的状况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是我们经济的大背景。


银行资产状况是国民经济的同步或者滞后指标,不是国民经济的前瞻指标,所以我们很难从银行的中报数据来推断宏观经济的未来。可以理出来的脉络是:


1、宏观经济状况确实不如人意,我们的经济处在转型的青黄不接的尴尬期。不过,这些在股市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提前反应——7、8月都是大跌。按格隆汇大侠陈建宇的分析,3100点已经是A股的合理估值区域;


2、中国的经济弹性与潜力远大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型经济体——因为在大型经济体中,几乎只有中国是从计划经济转型来的,我们的市场潜力远未释放。相信随着市场化步伐的不断推进,以及国家持续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地方债务置换、国企改革等措施,中国经济的转型和提振在下半年能够看到明显的改善。


紧接着,再来看看文章二:世纪豪赌:港币美元脱钩?


最近全世界都在盯着中国股市,一轮全球范围的杀跌过后,各主要股指终于开始反弹,投资者总算稍稍松了一口气。然而在市场的另一边,一个诡异的现象吸引了眼球——港币兑美元1年期远期汇率意外大幅下跌:


由于美元和港币的利率相差不大,根据利率平价的无套利条件,港币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的基差通常很小。图上也能看出,红线和蓝线高度重合。但最近几日,二者走势明显背离,最终在周三出现远期汇率的大幅走低。


远期汇率的下跌,说明投资者认为港币汇率未来会出现明显贬值。考虑到港币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这很可能意味着有人开始押注港币汇率机制的变化——港币要和美元脱钩?远有年初瑞士法郎与欧元脱钩,一天内暴涨39%;近有上周哈萨克斯坦坚戈放弃盯住美元,瞬间贬值30%。现在港汇的讨论也多起来了,那么港币会与美元脱钩吗?


为什么盯住美元


香港属于典型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经济总量不大,开放程度极高。如果在这样的经济体中实行浮动汇率制,汇率很容易受到短期国际因素的影响,出现大幅波动,对于香港这样的外向经济体来说,这不利于自身的经济金融稳定和发展。


港币目前的固定汇率制始于1983年,此前的十年实行的就是浮动汇率制。在浮动汇率制下,香港连续出现了贸易逆差、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等问题,到1983年,港币兑美元跌至9.6的历史低位,港币信用出现危机,民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于是1983年起,港币宣布实行固定汇率制,以7.8:1盯住美元。后来又细化为7.75-7.85:1。在固定汇率制下,香港金管局在汇率偏离目标时入场作为对手方,保证汇率在目标区间之内。此后香港的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全球危机的情况下港汇也没有脱钩。


为什么是美元?这在1983年是显而易见的:美元是唯一的世界货币,香港的贸易大部分都以美元结算。汇率盯住美元,则进出口商不必承担汇率波动的风险,这是唯一合理的选择。


固定汇率制的缺点


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无法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是维系固定汇率,此即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所以对于香港来说,其货币政策基本等同于美国的货币政策,美国宽松香港也宽松,美国紧缩香港也紧缩。那么香港的货币政策就可能和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背离,造成政策的不匹配。


目前的香港正面临着这种尴尬局面:美国经济向好,加息只是时间问题;但香港经济由于自身结构性问题以及与大陆的关系趋紧而走弱。如果在这种时候随美国一起加息,恐怕会使香港本就疲弱的经济雪上加霜。


脱钩?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制的好处已在上文提及,这是由香港自身的经济属性决定的,小型开放经济体的属性不会改变,则浮动汇率就不是香港的合理选择。从固定汇率制连续实行32年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固定汇率制的重要条件在于稳定汇率预期,预期稳定则当局不需出资很多就可以维持汇率稳定。如果因为短期因素放弃固定汇率,那么将来再想回到固定汇率制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是得不偿失的。


除了汇率制度是否合理,市场担心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香港货币当局无法维持固定汇率,港币不得不脱钩。香港7月底的外汇储备是3399亿美元,接近于其流通的基础货币的2倍,在全球排名前十。相对于香港的经济体量,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储备量。而且如果出现类似97年的极端情况,还有中国政府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不必担心由于资本流动带来的贬值压力过大。短期内,港币即期汇率非常强劲,未现贬值之虞:



远景:挂钩人民币?


对于港币,市场的另一重猜想是其未来转而盯住人民币。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香港与大陆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用人民币结算比美元自然更便利。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香港的外贸总额中,中国内地占一半左右,而人民币国际化的水平还非常有限,与另一半国家的贸易结算主要还需依靠美元。这种情况下港币转而与人民币挂钩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如果有一天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而且可以完全自由兑换使用,那时港币考虑与人民币挂钩,也许是更合理的选择。


年初,有记者向国家外管局局长易纲提出了类似的问题,易纲的回答是:目前港币盯住美元这个制度运行得很好,没有看出有任何必要调整这个格局。


近期的市场使大家都成了惊弓之鸟,任何一点蛛丝马迹都会被无限放大解读。港汇不会永远处于现在的7.75强方兑换保证线上,但与美元脱钩,恐怕是过分担忧了。即期港汇近期的强势,反而可能预示着某种机会。


微信公众号:伦敦交易员 ID:LondonFinance,多谢赏脸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伦敦交易员的新鲜事儿~个人微信:FinanceUnion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