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吴小平这篇文章《大牛市下衰落投行的血泪真相》?

2015年06月22日 伦敦交易员


想必大家都已经看过吴小平上周发表于新浪财经的《大牛市下衰落投行的血泪真相》,在此我把沈一冰的解释版转载过来,供大家参考。另外,吴小平老师的原文我也附在后面了,供大家查询。强烈建议有志于进入金融机构服务的毕业生阅读此文,它是近期我看到的最好的金融行业介绍类文章了。


来自公众号:止水资讯,ID:zhishuiinfo,作者: 沈一冰


如果将投行定义为“证券公司”的话,我只聊聊现在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门吧。

我每天都会收到一些邀答和私信,询问我“怎么才能转行金融”,“怎么才能进投行”,我也不太愿意回答这样的提问。理论上来说能进这个行业并不是特别容易,但进来了也真心没有外界在电影电视地摊总裁文上看到的那么爽。在此一并介绍一下境内券商投行部,顺便聊聊我对未来投行部门发展的看法:

1、投行部是干嘛的
投行部就是将各种资产转化为金融产品的部门,尤其是将非标准化的资产转化为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做的最多。

所谓的资产,包括我们所能见到摸到的厂房机器存货店铺等等,也包括看不到的诸如知识产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等等可以被法律法规所定义的无形资产,甚至包括企业精神、品牌信誉等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无法精确定义的东西。

而金融产品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诸如股票、债券、ABS、可转债、期权等等,从本质上说,都是基于权利和义务产生的一种合同。例如经典股票,就是说首次发行的股东将资金永久性投入企业,换取企业未来永久的收益份额和决策投票权。例如债券,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是以一定的代价以未来的资金购买现在的资金,违反事先约定的资金出入的安排将会导致企业破产等严重后果。它们的权利和义务通常都和金钱以及时间两个要素挂钩。

一个好的产品,或者是最广泛使用的产品具有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较好流动性,所谓的流动性就是说资产的持有者可以选择与其他投资者交换,而不必总是等到收益到期全部兑现。债券的到期时间一般是以年为单位的,而不同的投资者偏好不同,而不同的偏好(对未来的不同看法)会在适当的时间产生交易,使得双方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股票就稍为复杂一些,当前价格反映的是投资者对这个公司从现在到它的全部生命周期内的回报总和的预期。

上面说了这么多难以理解的理论,如果用大白话来说,一个摊位上有许多不同的水果,切成几片卖、整个卖都很麻烦,投行部就是一个把不同水果放进榨汁机里面打成果汁卖的摊子,变成了果汁以后想要多少就可以比较精确的分了。第一次卖果汁的过程就叫做一级市场。买主买去了果汁,向其他有意愿购买的人兜售,这些人还能买去再向其他人兜售,就叫做二级市场。投行部关心的主要是卖果汁,而不是果汁卖出去以后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交易。

2、投行部这个工种现状是什么样的
这篇文章中说投行部面临一些新业态,生存所赖的两个要素:信息不对称和人都受到了严重削弱,此言不假。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

第一,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启蒙时代,项目公司在无知迷雾之中,需要投行部的人士向这些公司宣传资本市场,有些胆大的、将信将疑的,成为了第一批民营上市企业,并在后来的不断发展中,诞生了一大批可以去整合别人而不是被整合的传统产业龙头。即便是到2011年本人入行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企业对于资本市场的认识是带有怀疑甚至抵触的,当然各种券商、律师、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也良莠不齐,也偶有听闻项目有被做坏甚至导致公司破产的案例。

而到2015年中的今天,随着三板这个“谁都能去”的市场伴随着地方政府连续两年多的强推,已经使得资本市场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多地方的政府甚至成立了独立于金融办的上市服务部门,为企业介绍各种资本市场知识,甚至介绍各种中介机构。因此资本市场对于新一代80后90后企业家来说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或者发家致富利器,只是一种可供掌握的大型工具而已,这些企业家本身也会看各种财经新闻,有各种获得资本市场信息的渠道。三板、上市、并购重组并不是什么神秘而遥远的东西了。

在上市公司这种香饽饽面前更甚,即便是把公司做上市的券商,关系也没有那么稳固了,全国各地的券商都在拜访,一个再融资项目甚至搞个比价也是常有的事情。虽然“应该把投资银行业务列入发改委限制类目录”只是一个笑话,但投行业务的高度同质化和信息不对称被消除后议价能力的大幅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未来券商牌照放开,恐怕是做果汁的水果摊比水果还多。就是这种感觉你们感受一下(我太喜欢这个图了再贴一次)


第二,人不是那些人了,制度红利结束了

传说的保荐(健)代表人,出现过一个业内段子,某个人中午得知自己通过了保荐代表人考试,下午立即自称X总。侧面反映了当年这个行业有多么依赖这个牌照,更有甚者,一些中小券商为了设立一个投资银行部门,会招募一些“挂靠”的保代以符合法规的要求,这些保代无需干活只要签个字,项目上市成功就能坐着拿钱,每月还有不菲的保代津贴入账。真是坐拿百万年薪,天天喂鸽子的幸福生活。无数的投行小民工们就起早贪黑地啃CPA、啃法律,冀望自己某一天鲤鱼跳龙门,成为霸道总裁。

然而真正享受到制度红利的只有最早的那几批保代,其实很简单的原因就是,这个保代资格说到底只是一种通过考试获取的行政牌照,尽管在某种意义上证明此人具备某些基本素质,但并不保证此人的投行业务能力有多高。相反,在保荐制度的前期,反而因为保荐人的稀缺,急需保代签字成为公司上市的关键通道,本人能力的高低差异反而被淹没了。这种稀缺性直接导致投行躺在行政牌照上吃了近十年的皇粮,待到近几年经济转型、新型非制造业企业被逼去海外上市,发行制度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之后,证监会对这个行政牌照进行了大幅削弱:首先是双签制,主板中小板签一次以后还能再签一次创业板,大幅提高了单人产能;其次是削弱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保荐代表人考试难度逐年下降,大量增加了产能单元。对从业人员来说,待遇是立竿见影的,各大券商都不约而同在2012年~2013年间逐步取消了保代津贴。对于那些已经成为资质挂靠的保代来说,反正钱已经挣着了,拍拍身上的灰干投资去了,反倒是那些2013年以后新注册的保代并没有过上他们预想的生活。

为制造业、工业、传统服务业提供服务的“投资银行家”们一转眼发现华兴资本已经在股权承销榜上位居前列,而且客户一个比一个有名,怎么看都是未来有很多大生意可做;反过来看自己的客户,要得到一个业务机会是竞争非常激烈的,给谁做都一样,提供不了什么差异化的服务,反倒是客户,尤其是国有企业客户正在把自己变成一个文书代写的脑力劳动服务提供商。这是一个长期的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利润虽然仍然丰厚,但是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日常化琐碎化。如果看看美国同行,他们的生活好像要潇洒许多,文书工作全丢给律师去了,放到国内更像是一些大型投资机构干的事情。

同时,本来投行部本应当是一个与市场情况高度相关的行业,类似股权投资回报一样高风险高收益,然而随着上述趋势的转变,投行部逐渐成为脑力劳动工种以后,薪酬结构越来越固定收益化,做成了项目,眼见客户一飞冲天,但是奖金和自己关系不大。诚然,高奖金提成率必然会带来短期利益趋向和质量问题,而在低谷时期固定收益类收入也为从业人员提供了较好的保障。总体来说项目质量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客户和自己对比必然会导致不少从业者产生困惑和冲突:为什么我离这一切这么近但是跟我没什么关系呢?

所以我个人认为投行会经历,甚至正在经历一个失血期,大量优秀的人才将会流失到投资机构、企业证券事务部门、甚至创业公司去。毕竟投行人还算是一群高学历高情商的人,在投行这个平台上还是得到了许多锤炼,选项总是有的。

3、投行部未来会是什么样的?
我反复安利的观点:中国的明天是美国的今天。

美国的今天就是,没有那么多证券公司(投行),大型全牌照全业务投行两只手数的过来,而是有很多合伙制或者在分配上类似合伙制的金融咨询顾问公司,美其名曰“精品投行”。并无不敬之意,市场上有很多有名气,生意做得也不小的精品投行。而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其实也挺简单,如果放到中国来的话那就是:
1、并不需要那么多营业部的不同品牌
2、并不需要那么多不同品牌的研究所
3、并不需要投行牌照来开展企业的金融顾问服务、并购重组,而是可以各显神通。国内早就有很多游离于体制外的金融咨询公司,洋名叫FA,其实就是Financial Advisor;
4、少数需要大型承销、资金组织的活动,例如IPO、再融资等等,会向少数全牌照投行不断聚集,成为一种平台型资源;

所以,投行人要么去牌照化到体制外自己拉一帮小伙伴,为企业提供专业的资本市场路线设计、拉投资、找并购和被并购对象之类的服务。同时,结合一些投资的资金,参与分享客户成长的风险和成果,获得高于投行已经近似为固定收益的薪酬结构,乙方翻身成为半个甲方。

另外一条路,坚守投行部,等到券商行业完成残酷洗牌,投行业态真正使从业人员干“Banker”的事情,而不是写写材料收收底稿。但这一条路怕是比上一条更艰辛更难走。但能成功存活下来的人,带着大平台的资金去谈项目,还不是事半功倍。其实现在从三板做市就可以看出,只要券商做市部门愿意做市,得到项目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反之丢掉项目也毫不奇怪。大券商必定会走资本中介的道路,大部分一二线券商已经开始往这方面的转型开展准备工作了。

而那些处于中下游券商,本身总体实力就很一般的券商投行部从业人员,可能确实要考虑考虑未来的职业出路了。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机构和他人立场绝无干涉。一派胡言,仅供消遣。



上周,因为在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上发表了《最顶级的交易员是个什么样子?》于是被一家北京高校请去,和学生们谈金融、交易、就业、职业发展。下面是个发言记录稿。



最顶级的交易员——人工智能交易


大家好。来了这么多人,看了这么多纸条,你们最关心的是5.0交易员。得病的交易员。是的,他们的世界,闭塞、缄默、高压。他们的表象和常人无异,但病症已深入骨髓。


正如那篇文中所提到的:石棉肺病人,难以呼吸,值得同情。但一个失去心理平衡,被抑郁症孤独症狂躁症等大黑狗死死咬住的交易员,其内心之苦痛狂躁,只能更甚之。这是事实。这必须要有人来写,有人来看,有人来介入。这是个引而不发的社会问题,不管她在纽约,他在杭州。


大家还年轻,还体会不到那些交易员的痛苦。你们面前是广阔前途,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下面聊聊你们关心的投行、就业、事业。

大家是幸运的一代。当年的年轻人,初中生,高中生,由于教育资源太稀缺,差不多等于现在的大学生,被迫要去上山下乡,过了10年,还得去广阔的农村地区去“大有可为”,接受再教育。哪里还想什么就业。不去?不是你去不去的问题,政府主动就把你户口取消,户口非常要命,没有户口就没有口粮。想想,大家很幸运,能够在这里主动讨论自己的职业命运。

以前,整个社会最吃香的是军人、司机。军人就不用说了,司机的热潮持续了一二十年。每个姑娘都希望嫁给方向盘,因为待遇高。很多人参军,就是为了免费学会开汽车。这就是最火的职业。现在不一样了,司机这行业,你们大学生恐怕是想都不想。开黑车的,还要被运管抓。

大家是学金融的,自然满脑子都要成为金融人,可能很多电影给了你们太多幻像:当上CEO,娶上白富美,谈笑间亿万金钱灰飞烟灭。没错。人皆有向上之心。


92年高考,我第一志愿是北大哲学系,因为是个当地的状元,分数也远远足够。结果当工科教授的姨夫连夜到我家,力劝我父母,绝对不能去北大中文系,中文不能当饭吃,中文让人混乱思维,容易和政府作对。结果就去了中央财经大学,当时还叫什么学院。


货币银行学,家里觉得挺好,银行,一听就是有钱,保证能温饱。结果过了十几年才知道,全中国企业家创富群体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北大中文系的一群人。这谁想得到。


谈完过去,谈现在。

这一年,经济不太好:投资跟不上,衰退伪顺差,财政给不力,货币强欢颜。一季度,山西GDP零增长,东北青壮年南下加速,浙江老板们停止实业投资,全国各种市场开始变冷。 就业市场上,你们是暗自着急,到处递送简历;商学院同学们不再计较offer贵贱,能给就要;各种有权势的父母们开始赛跑。

不过有个市场,极端火爆:股票。当然,债市也非常好。股债双牛。股票7年后,再次迎来超级牛市。债牛也是十年不见。各地群众们开始热烈欢呼,中国式大投机之黄金时代,可以缺觉,绝对不能缺席。


顺理成章的,投资银行们,国内又叫证券公司,成为关注热点。北京有投行发48个月奖金,深圳有投行固定收益部门税前人发120个月。有的自营交易团队,去年年初和公司口头订立了业绩分成合同,结果净值远超预期。真到了分钱时刻,一想着这政治形势,董事会也不敢给。交易员们也不敢拿。


非诚勿扰节目上,姑娘们不再对来自证券公司的男性灭灯,她们看着微胖的对方,一直坚定微笑。

包括你们,很多年轻朋友,各大学、商学院、研究院朋友,在各类金融非金融行业工作的朋友,都来问:我应该去一家投行工作吗?股票估值好高啊,有股权吗,投行家挣得多吧,Margin Call好看,投行文化爽,FICC听着前途无限呢,当个一言九鼎的NB研究员好威风。


大家的眼睛闪闪放光。


这些问题,我听了10年。这10年来,我给各大商学院学生写的入学及职业推荐信,不下五十封。

我已经离开投行。因此,今天做个了断式的简要回答。希望大家把我的一些意见,传递给所有的有志于金融工作的年轻朋友们。总之,如果你身边还有年轻朋友如此想去投行谋个营生,你一定要——


拦住他们和她们。

你以为的估值神话


误解:牛市,所以证券公司好。因为证券公司好,所以估值会非常之高。而且,没准儿将来会得到股权。反正现在的工作,还能没有股权?


估值高,呃,那就拿中信证券说说吧。

上一轮牛市中,中信证券从2005年6月起步,股价大概5块。2年后,到了2007年10月,股市崩盘前夕,中信股价变为了116块。


这段时间,中信股本还扩张了1.4倍。折算下来,这两年多,中信涨了足足32倍。


有意思的是,中信2005年年报的收益是4个亿,2007年超级丰收,净利润为124个亿,利润增长了31倍。

也就是说,十年一遇的超级牛市下的超级行业的超级“牛”股,其实估值一直没有变:始终是25倍。


看似增长的股价,是靠利润增长推动的,不是靠估值增长。呵呵,中信证券真是个典型苦孩子。短短两年牛市,机会珍贵如金,估值水平竟然没有飙升。


看看人家暴风科技,朗玛信息,全通教育。那种几十倍的市净率,上千、上万倍的市盈率,才是够爆够浪,真正的牛股。


说白了,即使在牛市最顶点,市场先生和中信证券的关系也没什么大改善,只是谨慎相处而已。一两年的牛市一旦消停,估值立刻打回原形。


这和绝大多数投资投机人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

我不想在这里做详细的证券行业估值分析,那占太时间。只是想提醒大家一句。现在证券行业的股价,到头了,不用追了。就算还会涨,那风险收益比也会是个很高的数字,中信证券大股东恐怕早就觉得够贵了,一月份就开始减持。

年青人想要进入这个行业,就不要想什么股权激励。国内证券公司是没有股权激励的。你去百度搜索下“证券公司 股权激励”,看看最近一条新闻是什么时间的。

有个著名投行,在领导层里实施影子股权,也就是有分红权,但没有表决权的内部非正规股份。后来要上市,向大股东新领导和有关部委申请影子股权合法化。各路高级说客用尽办法,结果新领导还是不同意。


是啊,新领导很明白,快上市了,为什么要把利益让给老人,不给新人呢?并且,形势日日严,形势比人强,何必如此高调,卷入风口浪尖。一声令下,所有影子股权或其他性质的类股权激励全部按照净价加成收回。


这公司现在已经成功上市了,股票代码还挺好听。不少员工气得拍桌子,是啊,眼睁睁看着可以卖到5倍6倍市净率的股票,被1倍多一点收回,谁不生气。

想要股份?年青人,去创业吧。别去证券公司。

你以为的智慧利润


误解:证券公司,投行,那是高智商高利润。他们敢于创新,他们值得百万美金年薪。我应该立刻加入,分享智慧利润。

呵呵,太高估这行业了。这行业是个普通牌照行业。而且所谓牌照壁垒,即将被各种打破。尤其是经纪业务。

经纪一直是中国大部分券商最挣钱的部门。但这钱挣得没劲:完全靠牌照生存。


在最核心的交易、数据系统上,券商IT技术能力始终没有太大改善,只能依赖金融软件公司来提供。翻译一下:哪天金融软件公司想明白了,自己申请牌照去做券商,做经纪,那事情就麻烦大了。流量没了,别说汤,券商可能连骨头也吃不到。现在大量的证券公司去拥抱BAT,小心被熊抱而死。




更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佣金急速降低,降到了从业人员从未想到的地步。十年前,这个行业的佣金费率是千分之二三,现在是万分之二三。这个费率很快会跌落到万分一二。然后,不远的某一天,佣金彻底自由化。美国走过这条路,中国一定也会,而且快了。

讲真,经纪牌照贬值的趋势,就如同出租牌照掉价是一个道理。这并不是因为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帮了什么倒忙,根本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券商提供的大众经纪业务本身,给大众客户带来的真实价值确实菲薄之极。


券商的核心价值,就是荐股,若你的分析从来飘忽不定,从来模棱两可,从来事后诸葛,你的价值就是零。还不是零,是负数,你的服务还浪费了读者时间。目前中国券商的投资顾问服务,就是这个水平。


如果你不能帮助客户赚钱,赚取绝对收益,那就应该彻底废除现行的按比例收取佣金这个制度。这个制度真是太不合理了:无论交易规模,边际成本一样。


可以考虑按照每股交易收取一分钱。或者按照股票的二级市场价格,来分段收取绝对值费用。

高盛、摩根的股票销售员,在纽约,在伦敦,收费其实不低,那是因为高盛、摩根真正能为对冲基金或共同基金带来价值。他有巨大的股票仓库可以借券给对冲基金赌博;对富人客户,高盛可以帮忙搞Facebook等热门IPO股票的配售;他的基金清算服务非常全面、专业、周到。这就是价值。没有价值,就没有价格。

总之,我没有从传统券商的经纪业务中看到任何价值。没有价值,创新,这个牌照,不应该值钱。而且,这一届政府的监管部门,绝对不会保护落后,落后必须挨打。那你们想到这种前途的地方吗?


你以为的研究部


不少同学想去当研究员。经纪业务和研究是一体的,讲多几句。

券商研究部,最主力服务的是公募基金,因为一可以赚佣金,二可以年底争取机构排名。但形势并不太好。


中国基金业,和其他国家基金发展的路子差不多,经过多年挣扎,发现主动管理往往无用,尤其在牛市,根本战胜不了指数。所以,公募基金指数型消极投资产品越来越多,层出不穷。这种消极投资,完全不需要卖方研究服务。


公募基金增长相对为慢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人更喜欢自己买卖股票,人人都是股神,根本不信任什么专业基金。杭州一地,各种股票俱乐部数以百计,周末活动,其乐融融。人民群众,相信炒股利润是国家大形势所给,他们可不愿意给什么券商研究服务付款。


有些公募基金,特别无良,既腆着脸接受非股东系的券商服务,但就是不给什么分仓佣金,券商研究部敢怒不敢言;而有些大基金,有钱有人,一个大行业就能上3个研究员,那当然看得很细,深度往往超过券商研究员,就更不愿意给钱。


现在的卖方研究员,最大的价值,就是帮助公募、私募们举办各类上市公司会议,在旅游胜地搞大型策略会议,有的上比基尼节目。总之想方设法提供corporate access,混个脸熟,力求买方付款。


我不是贬低研究。确实,中国券商的很大一块品牌资产,就在于研究。当一个众所周知的首席经济学家吐气发声,多少会在市场这个大水塘里,引发震动。而各家券商里地知名行业分析员,也有很大的杀伤力,他们的报告会对私募、保险公司的配置有影响。


但是,现在各种数据是如此容易得到,行业知识的学习和分享是如此快速,经济学家们和研究员们供给开始过剩。


一流研究员们已经看到末路。他们正在纷纷开设自己的微博微信频道,建立客户群,向市场直接销售观点,这是很好的避险工具和保险,免得被炒掉时一无所有,或者跳槽时可以有所凭借的筹码。对不重要的私募基金入群,有的大牌研究员还收费。

信息在手,很多研究员已偷偷在做投资。当你的研究和你个人投资产生关联,这个问题就很严重,这里不展开讨论。大家慎独。


大学生们,一定要注意这一定,道德、合规。将来你们会遇到这样的考验。最近有个人在微信上卖自己的藏书书,结果一下子全国粉丝给他汇了77万人民币,他就开始动了邪念。

最惨的是机构销售经理。他们本来就是销售研究员的观点,去买方定期收款。如果研究员都开始直接向市场销售,那还要你做什么?中介功能就完蛋。不过,这个消亡的过程,还是需要时间的。至少四五线城市的私募或富有交易客人,还是需要大城市的机构销售员们。


销售员们也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会想方设法。比如,很多机构销售员正在和交易员合作,研究如何扩大结构性产品系列,批发给银行,银行再卖给私人客户。产品可以挂钩股票、商品、指数、信用,让高净值客户去押注赌博。


再说了,各家卖方每年在三亚的策略年会,还是需要销售员们去做服务生嘛。

总之,现在传统券商的研究和销售服务,已不再是多年前那种威风凛凛。我想起一次销售服务。大概是在2006年。有次陪同两个资深同事去一个基金演讲。汽车行驶在长安街上,A销售员问B研究员,演讲准备得怎么样了。B研究员答,我看基金经理和分析员,就像看着大白菜,他们不懂。所以我根本不需要准备,因为他们完全听我的,没脑子。


坐在前座的我,对这句话印象太深刻了。

你以为的传统投行


投行?证券公司最明珠、打品牌的业务。所有商学院学生最想干的业务。这个行业的存在,有两个逻辑基础:信息不对称、人。这两个逻辑基础,都被严重削弱了。

以前因为信息不畅和发行牌照,投行生意还不错。现在,不仅是看天吃饭,而且服务周期显著加长,承销费率快速下降。新股开闸之后,顶多是发行人开香槟,承销商没什么可特别高兴的。今年,2015年,很可能是中国传统券商利润最后一个好年份,因为挤压多年的新股快速发行。以后,制度改变了,就不会再有什么开闸放水了。

当前最重要的是再融资。看起来规模巨大有机会,但其实上市公司们纷纷和各类市场资金直接谈判。市场说大也大,说小也小,谁都知道谁在哪里,无需中介搭台,顶多给投行一点点车马费。


贡献了很多关系和资源的投行们,还经常遭遇无良上市公司的背弃。有家著名影视公司再融资,故事吹得上天,某投行Banker拼命效力,到处给这公司找关系。那个使劲儿撮合啊,结果还真有一个PE往项目里放钱了。


影视公司投资部头目翻脸不认账,说双方早就认识了。我前同事差点想一口啐在这个投资部长脸上。后来才明白,这位部长也是一公募基金过去的,为了在董事长面前表功,显示个人能力,就牺牲同行利益。中国,这类事情,这类人,还少吗。

以前,一开口就是我认识央企谁谁谁,现在那还有什么用。和中石油做投行生意,一定利润极其微薄,甚至亏本。目前的政治形势,也绝不会让央企再基于什么关系,给你高额报酬。大家查下大项目的利润率,越来越低,纯粹是为了League Table上好看。现在一家大公司海外上市,名字下面要挂上二三十家承销商的名字,可笑,也有点悲凉。

互联网+崛起,推动了华兴资本这样新兴投行的崛起,而传统投行对这样的客户联系和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他们惯用的那点估值模型变得没有价值。他们实在是挤不进去对方的会议室。大疆无人机需要承销商吗?根本不需要。这公司会去找什么国内投行吗?根本不需要。


确实发现了合适的的Banker,为了用着方便,互联网或其他新兴公司,干脆会用更高的价格或期权激励,把人直接挖过去。你去蚂蚁金服、阿里、百度、腾讯等公司看看,有多少传统券商的人。目前,这个行业中最出色的一批传统Banker已经被新经济挖走,断代得非常厉害。

说到并购,更是难上加难。阿里这类的新经济公司搞并购,还需要什么券商?内部Banker更知道公司战略是什么,公司新业务方向,很多战略规划的秘密也绝不会和投行分享。投行无法提前介入,怎么可能给出高质量服务?新经济最多给点面子,让投行挂个名字,让你年底在并购排行榜上好看一点。费用?给个几百万,最多了。

国内有几个著名的投行部,已彻底看清形势。他们不满足于挣辛苦的百分之几的所谓承销费,满脑子想着挣快钱。有人开始一边做投行一边做PE。如果有项目,还觉得不错,那干脆投行去找银行勾兑,去找钱,做基金,自己投,拿分成。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这段儿在浙江跑,不少企业主和我说,现在投行来谈什么三板承销,什么定增融资,根本不要承销费,只问能不能给点股权或者跟投机会。是啊,这批Banker是明白形势的老投行人,或者全新进化的新一代投行人。卖方纷纷变买方,因为大牛市时代,买方更赚钱。

如此发展,传统投行之没落,就在眼前。同学们,你们是什么看法。自己考虑下。

FICC


FICC,顾名思义,固定收益+货币+商品。这块生意,在高盛之类的典型大行,要占到50-60%的收入。

目前中国券商也就是在FI(固定收益)领域有点积累,大致三块儿业务:债券承揽/承销,二级市场销售/交易,结构性融资,如ABS。这也是境外投行固定收益的主流。这几块儿业务,每个都没什么前途。

中国债市的最大漏洞,就是没有真正形成的信用,也就是说,信用没有真正的定价。买个国债的风险和买万科债,其实一样。为什么?因为债券购买人,心里都认为,无论银行还是券商做主承销商,谁就在道义上有刚性兑付责任。既然要刚性兑付,那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和券商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券商。相比较而言,谁都知道,还是更愿意买商业银行承销的东西。


这一段,中票、短融、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有过兑付危机案例。比如天威什么的,还央企子公司呢。刚性兑付确实就要被打破,这种金刚不坏被打破了。信用市场才能被真正建立。但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出了兑付危机,券商,大部分券商赔得起吗?我看没几家能够说这话。出事儿就只能出事儿了。


《最顶级的交易员是个什么样子?》这篇文章提到过债券交易,更多形成于销售经理之间的交往和人际圈子。一个券,不同人买卖,价格不一定一样。这和股票的竞价交易显然不同。中国有大量的债券基层买家,来自于七八线城市农信社、城商行资金部。


虽然“土鳖”,但却是各家投行销售经理们讨好的对象。有次全国银行间市场有个会议在三亚开,全国资金部的人都到了。有家中介,丙类户,做中介的,派了一堆比基尼美女,在酒店门口拍名片。土鳖们受到惊吓,纷纷闪避,结果比基尼们贴身而追。为啥要追啊,就是要建立关系,建立长期联系。

FICC,其中还有两个C。第一个,外汇,中国的外汇市场,就是银行间外汇市场, 四百多个人民币外汇即期会员,只有国泰君安和嘉实基金不是银行。银行衍生品市场准入和做市商准入机制更是建立在即期会员资格基础之上。


你去问问券商的人,有多少人除了旅游换汇外,真正懂点外汇交易?第二个C,商品期货,国内证券公司还不能直接参与商品现货市场,参与商品期货市场也是起步不久。无论是收购和控股期货公司还是IB模式(证券公司通过为期货公司推荐客户赚取经纪佣金),这两种方式均是以期货公司为主导的模式,证券公司的参与程度及所获收入极为有限。

总之,我把方向和大家说明白了。商业银行显著奠定了对券商的全面业务优势,不再赘述。只要一发力,券商FICC就只能是个梦想。券商可以奋进,可以从期货、外汇行业聘请能人,但布局需要时间,到最后,赢的概率也还是很小。

再说说ABS。大家现在都在说ABS,创新啊。其实咱们的ABS,跟美国,欧洲市场的,不是一回事。人家的ABS,是把贷款等基础资产先买到自己BOOK上,然后切分。把优先级、中间级,给卖掉。做资产的arbitrage这。


这种安排,对中国券商的资本金、funding规模以及风险胃口,完全对不上号,不现实。再说,国内也有牌照限制,券商自己就不能买贷款。所以看着是个创新,但最后其实还是做成了传统债券的套路。


大家使劲儿挣着做挂牌,提高是市场影响,指望后面能捞到更大的鱼。同学们呢,这还是老盈利模式,你们学不到什么东西。这绝不是你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那种欧美投行,把资产做到证券,整个价值链条控制在自己手里。


同学们,从大家的反应来看,是不是对投行这个行业,有了更多认识。我在投行工作了10年,也不敢说自己懂了很多,日新月异,大家都在变。今天把这些感受和大家谈谈,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更加冷静、更加全面的看待牛市下的投行收入故事,甚至小神话。

传统投行的最大价值,就是牌照。各种以前难以得到的券商牌照,必将对社会和新的生产力开放。能者为之,不是吗?通过支付宝就可以炒股票,通过京东可以众筹,通过腾讯可以做大资管。一切都可以。互联网公司可以不挣钱的和你传统行业较劲,假如你没有为社会真正带来价值,那就是黄金的新衣,一定会被扒掉。

一句话,券商牌照价值将显著下降。投行本来就不是个什么高价值的行业,但偏偏被赋予了过高价值的薪水。



曾经有个老同事问我,为什么有个部门总是没有任何人辞职?我说,不知道。大家工作有奔头吧。他说,不是,那说明这个部门一定是管理有问题,没有人辞职,一定是overpaid!一阵见血,说的多有道理。

牛市里的中国投行,看着非常完美。那是因为牛市。一旦熊市来临,各种问题将集中爆发。中国并不需要如此之多的投行。熊市崩盘后,能够幸存的投行,必须有个好爸爸。


而相对小的证券公司们,将被独立咨询公司、精品投行、精品研究公司、专业PE基金所逐步取代。我鼓励大家去后者这些地方。甚至说,专业做空机构,比如浑水,也是个学习的好地方。

命运就是这样。大家早作准备。

今天讲的是行业发展前景讨论,还没有提到所谓投行文化讨论。大家看《华尔街》、《华尔街之狼》《Margin Call》等电影,对投行的工作文化应该有个大致感觉。那种所派对中的衣香鬓影,那种交易台上德满嘴脏话。


中国投行文化,各种部门的工作文化、人与人的生活文化,有自己的特点,和国外不大一样。但也许故事更多,有峰回路转的,有浓赤香艳的,有目瞪口呆的,下次接着说。

最后回答一个纸条问题。这两天,有个著名教授,他说根本看不懂这次牛市的逻辑,牛市不知如何收场。这位教授还是挺知名的,凡事不是那么积极,到处一直看空。


首先,我得说,还是挺欣赏这种给社会给政府挑毛病的性格,这是个像样的知识分子应该做的;不过,其实这位教授,一直也在做PE投资,就是各种项目投资,到处找机会入股。因为有名,各界所谓学生后辈也多,各地大小政府官员多少还是很给面子。


这就和他自己所批驳的寻租,产生了冲突。你不可以一方面说出社会的黑暗,然后你再用你的个人影响力、学生能力去加深这块黑暗。这不是人格分裂吗?

对于每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每一个名人,我们要努力看清他们,而不是盲从。不要被几句看似高屋建瓴的慷慨语言所溅泪。你们是名牌大学的金融大学生,你们有独立的思维,要敢于怀疑一切。再说了,在这个被不少名嘴名热把持的中国金融世界,有很多东西是应被挑战被怀疑的。我等待大家的声音。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吴小平


欲了解更多吴小平近期发表的文章,请直接回复关键字‘吴小平’三字


微信公众号:伦敦交易员 ID:LondonFinance,多谢赏脸

长按此二维码关注伦敦交易员的新鲜事儿~个人微信:FinanceUnion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