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英国社会的阶层吧

2014年05月04日 英国车匹夫



Social Class

社会阶层

During English history, there have been 3 distinct social classes in England, although more recently the gaps between each social class have become smaller, and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pass from class to another quite quickly.

在英国历史上,社会阶层被清晰的分成3个阶层。尽管当今社会这样的阶层划分越来越不明显,但是人们还是希望可以从一个阶层尽快到达另一个阶层

Upper Class上层社会

Normally consisting of people with inherited wealth, and linked to titled individuals (Lords, Lady, Duke, Duchess etc.). Also they normally receive a privileged education at some of the best schools in the world – Eton, Harrow, Oxford and Cambridge. 通常是针对继承财富获得的,并且拥有自有的头衔(议员、夫人、公爵、公爵夫人等)。同样他们通常也接受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教育-伊顿、哈罗、牛津和剑桥

Middle Class 中产阶级

The middle classes consist of professional (Lawyers, Doctors, Solicitors, Accountants etc.), Business Owners and Industrialists. These people are normally educated to University level and enjoy a good level of education. 中产阶级由专业人士(律师、医生、法律顾问、会计师等),商人和工业家。这些人通常受过大学教育。

Working Class 工人阶级

Working class people tend to work more manually, in farming, manufacturing. Although with the rise of technology and intensive farming / mechanisation. These people work primarily in Retail and Service industries (Call Centres etc.) 工人阶级的人们往往是体力劳动者,在农场,制造业,尽管科技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这些人们的工作主要是还是在零售和服务行业(电话中心等)

1 猎狐族-上层社会

英国第一富民群当属贵族。他们不仅有钱,而且有特权,他们的特权体现在其他国家上层社会所没有的爱好:猎狐。

猎狐要有马,而且是好马;猎狐还要有狗,而且是一大群猎狗;狗马齐全,身前身后还少不了有人伺候。此外狐狸不能随便到猎打,要打也要在自己的地产上,所以不是贵族也玩不起猎狐。几年前,英国议会禁止猎狐。狐狸不能打,但还有野鸡。即使野鸡不让打,还有马术可玩。贵族们娱乐自己有着无穷的资源,远非老百姓能攀比。

和其他体育运动项目相比,马术是最昂贵。难怪玩马历来是上层社会的运动。英国公主萨拉菲利浦(女王妹妹之女)曾获世界马术冠军。英国王储查尔斯爱好马球,在众多比赛中露面。猎狐和玩马是英国上层社会极为独特的行为,在当今世界已经是绝无仅有。出猎一事不大,但用来刻画英国上层贵族却再恰当不过。

仅仅靠打猎和玩马还进入不了英国上层社会。身为贵族,要说的一口贵族化的英语,文雅柔和,无脏字和粗鲁,和伦敦市井语言不可相比,后者粗俗污秽,语法错误频频,堪称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的贵族语言是教育的结果。论教育,上层社会有贵族化的私立学校,从伊顿、哈洛、西敏斯特为起点,上至高等教育的牛津剑桥,或是爱丁堡和圣安德鲁大学。

除了教育,上层社会都住在与其身份相符的宫殿般庄园内。由于其宫邸多在乡村,不同于其他工业国家,英国的乡村成了贵族的天下,即有奢华,又有田园气息。

有了诸特征,离英国上层社会的距离就不远了。但仅仅有这些特征还当不了贵族。中国有俗话说,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英国,正因为吃苦二字,反而证明永远进入不了上层社会。英国上层社会历来不吃苦。

不吃苦的英国上层社会,有着公侯伯子男的贵族头衔。他们属于上层社会是天生的,而不是个人努力所得。如果父辈是贵族,无论男爵还是公爵,无论是否拥有大量财产,拥有贵族头衔是属于上层社会的基本条件。

在英国比贵族富有的大有人在,英国金融界的大鳄们均可和大小贵族们比个高低。但仅仅富有还不属于上层。钱可来可去,但贵族出身却是世袭延绵。这种世袭贵族和美国的上层社会大不相同。美国的上层社会基本上是工商金融界和政界大鳄。而英国上层社会的主体是英国贵族。

英国贵族们以其独有的财产,享受着普通老百姓所没有特权。如今英国乡村的大量土地仍掌握在贵族手中。英国王储查尔斯为例,拥有着五万公顷的土地,横跨英国23个地区,在农业、房地产以及商业用房都有投资,每年有上千万英镑的收入。

不仅在乡村,城市地产也少不了贵族们的身影。伦敦市豪华区的占有者是公爵西敏斯特,以300公顷的面积位居伦敦房地产的首户。其地产价值达100亿英镑。而皇家地产,英国王室在伦敦的地产以265公顷高居第二,价值60亿英镑。王室的地产包括了伦敦最豪华街面,如摄政街。占第三位的是卡多根伯爵八世,其地产评估为30亿英镑。

上层社会不仅占有着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占有着文化财富。豪华气派的贵族家园中多有古典艺术大师的收藏。不收藏艺术品的富人仅仅是富,而没有品味。身为上层社会,怎么能没有品味呢?艺术品不仅是文化,而且也是金融财富。英国女王的绘画收藏品中有维尔梅尔、伦勃朗、提香、凡蒂克、庚斯伯格等等,尽是西方艺术史上的巨匠。她的收藏,包括大量的精湛的工艺品只能用价值连城来形容。

英国贵族高高在上,不仅在财政上享有特权,而且在政治上也依然影响重大。和其它民主国家不同,英国议会依然保留着贵族院(上院),不经选举产生。而经选举产生的众议院,虽然表面上受选民的制约,但议员们不是有贵族背景,便是有贵族化教育的背景。即使在下院,上层显贵的身影也处处可见。前英国首相丘吉尔本人就是贵族出身。而邱吉尔的祖上当选下院议员的历史已有百年。19世纪时期的英国下院,百分之40以上的议员挂有贵族头衔,而和贵族沾亲不挂衔的则更不计其数。

这些贵族化的议员们,多毕业于牛津和剑桥的议员。现任首相卡麦隆,虽然不是贵族出身,但有着典型的贵族化教育,先是伊顿,后是牛津。战后英国首相有五位都是牛津大学出身。贵族化的教育早已演变成了当今进入政界的基本条件。

拥有贵族教育,虽然不能保证是上层人物,但却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上层。在英国有谁不想向上攀登?封建贵族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中丧失了主要政治权利,但是英国贵族们的社会形象,世隔百年,依然大受社会追捧。贵族的生活方式乃是全社会的楷模,让人嫉妒和羡慕,尤其是英国社会中产,都以能和贵族们联谊而得意。英国王室的大小信息都为新闻界所追踪。甚至英国以外的其它国家对英国王室的新闻也特别关注。这里面包含的是对贵族一种又嫉妒又羡慕的情结。

英国贵族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特权地位。在当今西方民主占主导的社会内,为了维持自己的特权和既得利益,英国王家发展出了种种独特的和公众勾通方式。女王领导的贵族男女们频频出现在慈善机构的活动中,既然英国政府花高价扶养这样一个阶层,贵族就要尽其义务,或出国访问勾通世界;或主持慈善事业;或出席重要场合;总之贵族有义务做政府官员所不能做的公关事务。

此外,英国王室和中下层社会有一个独特的沟通方式,这就封贵授勋。英国女王对社会作出有杰出贡献的人,都授勋,而且不分国籍,如美国里根总统受大大英帝国大十字勋章,微软的比尔·盖茨、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小提琴手梅纽因、著名男高音多明哥、足球明星贝利授大英帝国骑士。华人受封的也不少,载沣和李鸿章授于维多利亚大十字勋章,李鸿章是作为外交官受勋,而蒋介石则作为军事家授大英帝国大十字勋章。

每年都有一大批英国人,奥林匹克冠军、金融家、国家官僚、演艺界人士都会受到女王的分封。受封者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这是英国王室笼络各界人士的重要手段。

王室的笼络手段并不是没有效。英国上下对能获得贵族分封的人都带有敬意。很多官僚即使没有任何建树,也都巴不得能获得爵士称号。英国上院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上院,聚集着一群带有贵族头衔的男男女女,在593名上院议员中,真正的贵族只要92人,其余的都是由各党派选举出来的挂衔贵族,不过是挂衔,男的多是男爵,女的多是女伯爵。他们的权利比不上下院,但他们以独特的形式发挥着独特的政治作用。由于上院非选举产生,其存在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和下院由选举产生而造成的不稳定性形成对照,在二者之间有着其他国家所少有的互补性。

贵族头衔不论真假,毕竟是种荣誉,英国举国上下,有谁不为能混上个贵族头衔而得意?哪怕是沾个边也能让人觉得荣幸。

由于各种与下沟通的手段,英国上层社会虽然享受着人上人的待遇和地位,但仍能避开了历次社会危机。取消王室的主张在英国并没有太大的市场。

面对急速变化的世界,各种文化纷争,尤其在英国,近年来各种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印巴文化、非洲风俗,不同的宗教都对英国本土文化带来了冲击,保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已经是当务之急。既然要保护本土文化,不可能不谈英国贵族,英国贵族是英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越来越意识到,英国贵族对保持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更多人希望看到王室保留英国的传统,而并不希望王室追随流行文化。维护王室的势力必将要长久地延续。

2 肥猫族—中产富民

英国的中产富民占富民的绝大多数。想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最好是到伦敦的考文特歌剧院去走一圈。坐在考文特歌剧院内听歌剧的百分之99以上的是中产。他们是看歌剧的主力军。在歌剧院,英国中产富民的教养、中产富民的收入、中产富民的口味、中产富民的矛盾全都展示得清清楚楚。

只有中产富民有雅兴来看歌剧;只有中产富民能够买得起昂贵的歌剧票;只有中产富民能够欣赏阳春白雪的古典歌剧;只有中产富民有时间来到歌剧院;只有中产富民才会穿得起衣冠楚楚,而且在剧场休息时会以香槟酒来解渴消闲。不过歌剧虽然是富人的娱乐,但却要靠国家全体纳税人的补贴生存。换言之,从来不看歌剧的下层社会也要为歌剧院纳税。这里显示的矛盾恰恰反映出了英国中产的特殊地位,他们富有,却还在占穷人的便宜。

英国中产富民不穷,不仅不穷,而且称得上富甲天下。上至亿万富翁,下至百万富翁,或半个百万富翁。2006年伦敦金融投资界年终拿到百万英镑奖金的多达4000多人。整个金融投资界发出的奖金总额达到了80多亿英镑,折回当时的人民币1200亿!

中产富民的最大特点是其独立性。他们有职业,有教育,有基本财产,不受任何职业的限制。他们可以保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即使暂时没有任何收入,也能有稳定的生活。这和依靠国家福利,或者靠受雇于人的工薪阶层有着重大差别。中产富民可以受雇于人,但绝不怕解雇。他们凭自己的技能,能为自己创造出稳定优越的生活条件。

本世纪的金融危机中,国家受创,大众受创,但2008年英国年收入百万英镑的富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年收入达10万英镑的人数也在2008创下纪录,达643.0002009年,被世界财富报告列入所谓高收入的(约为67万英镑)上升了惊人的百分之23,达44万人之多。

当然英国中产富民中不乏社会之精英,也许是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也许是科学发明家。这些人士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些精英中产被社会虽尊重。

但还有中产富民中还有另一类人。在英国被人称为肥猫。肥猫二字在英国上下贬义十足,尽显全社会对他们的憎恶。

要了解英国中产,肥猫是必须要提到的,他们是英国文化的特殊产物。

英国的肥猫分别在两个领域,一是在私营企业,二是在国家公共事业。

毫无疑问,在私营企业有一批人靠自己个人的本领发家致富,让世人惊叹。但那些爬上企业颠覆的肥猫,其收入之高已经超出常人的理解。英国化工巨头雷吉特·本吉瑟的总裁,53岁的巴特·贝希特在2009年的收入达9千万英镑,折合人民币近9亿。英国塔罗石油总裁艾顿·哈维2009年的收入达 2千八百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亿八千万多。这些例子反映出英国社会的特殊现象,他们给经理们开的工资特别高,远远高于其它西欧工业国家,比法国高出百分之33,比德国经理们高出百分之40。尽显英国肥猫现象。

在很多人眼里,能发家致富是某些人的才智。但也不尽然。金融风暴中,皇家苏格兰银行亏损达550亿英镑,但银行却给自己的22000位银行肥猫们开出了1.3亿英镑的奖金!而银行总裁弗莱特·格得文在2008不得不辞职时,获得了高达16百万英镑的退职金。消息传出,社会一片怨恨。

金融界巧取豪夺,在本世纪的金融风暴中暴露出来了一大批贪婪者。他们都毫无疑问地属于中产,不是中产也无缘百万英镑乃至亿万英镑的财产。

私营企业中的巨富们是自由竞争的世界。他们的财富让人眼红,无论是律师也好,企业家也好,无论财富有多丰厚,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框架之中。只是英国人比其它国家走得更远。

英国的另一类肥猫在公共领域。

英国公务员的队伍中,能称得上肥猫的是那些大小部门的官僚们。英国官僚们,上至议院的议员,下至区县的官员,都享受着高达6位数字工资,折合百万人民币。英国公平交易办公室消费监督主任的工资28万英镑,高出英国首相14万英镑的一倍。国家健康服务的主管年薪26万英镑,奥委会主管23万英镑。

高出英国首相工资的官僚多达170人,仅他们的工作总额达29百万英镑(合人民币2亿9千万)。而有些拿着高工资的官僚们的法定工作日一年才不过40天。

英国广播公司属国家企业,但公司的官僚们给自己开出了天价工资。总裁马克·汤普森的工资为83万英镑。其余四位主管的工资都近50万英镑,高出英国首相的工资。整个英国广播公司雇佣了640位所谓高级管理人员,工资总额高达79百万英镑。人均年工资超过10万。

工资除了高工资,还有高奖金。在金融风暴重重打击下的英国居然在2009年给政府各部委的官员们开出了1亿3千万英镑的奖金。平均每天仅奖金支出便高达35万英镑。如此滥开奖金,无疑造成了英国当前陷入空前的财政赤字。面对国家高额赤字,深为国家公职人员,他们怎么能好意思那如此高的薪水!而这些吃高工资的高级官僚们,反映出英国官僚制度的腐化。

上级部门能给自己开出6位数字的工资,下级机关也不甘心落后。伦敦市的区级官员给自己开出的工资居然也相当于英国首相的工资!

毫不令人奇怪,工资之高让官僚们自己都感到羞耻,于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他们的工资一直都处在保密之中,隐私权成了另一种腐败的掩护。既然是公共服务领域,拿的是纳税人的钱,为何保密?他们显然知道,他们的工资数一旦透露给公众,必然引起不满。2010年,在政治改革的呼声中,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尤其是高层领导的工资首次公布。全社会反映强烈资然不用多说。执政党不得不先拿议会议员们的工资开刀。

公共事业领域的肥猫不同于私营企业。虽然在酬金数量上他们比不上私营企业,但因为他们的国家公务员身份,作为手捧铁饭碗的肥猫,他们对英国社会的影响更广泛更深入。而他们的其贪婪比起私营企业毫不相差,英国国家服务领域的严重腐败全和他们的贪婪有关。

英国的中产富民无论在私营领域还是在国家事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统天下。他们也许是凭自己的技能,也许是凭自己的社会关系,把持着社会的各个主要领域,政界、工商界、司法界都由中产富民所保持。

整个吃高工资的官僚,都是自己给自己定工资。这一切都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实现的。这是一群既得利益集团,他们互相提携,所谓的董事会常常以人才难得为借口,开出天价工资,其结果是自己的工资也都连带上涨。2009英国医疗管理人数增加了百分之12,比护士数目的增长高出了6倍。在过去十年中,医疗界的官僚数额增长了百分之83。而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被裁掉的却首先是护士!

当然这些高工资都是合法的。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多拿多得,让全社会都不知所措。没有人因高工资而触犯法律,腐败的合法性是中产富民的典型行为。虽然全国上下对高工资多有怨言,但却因其合法性没人能提出挑战。

最为可笑的是,代表劳工大众的六大英国工会领导,给自己开出的工资居然也是6位数字,相当于百万人民币。工会领导的工资来自普通工会会员的会费,但却高出普通工会成员的工资的56倍。当然不是会员们给工会领导开出这样的工资,而是工会干部自己。有这样的一群假公济私的工会干部,如何能指望他们能代表劳工大众?

不过在金钱面前,还有有人玩火。英国近年来最大的腐败案出现在国家权力最高领域:英国下议院。上百位议员借议员身份,在住房补贴、房屋装修、雇佣亲属、支出报销上浑水摸鱼,假公济私。消息在报界透露后,加之金融风暴的影响,英国上下一片震荡,造成了工党在大选中的败北,而自由民主党异军突起,闯入和保守党的联合政府。

英国社会对来自政界或工商界的种种丑闻都愤怒之极,但很少有人意识到,大众的愤怒对象其实都是中产富民。不是中产也引不起这么大的风波。

中产富民虽然带着种种毛病,但是其富有和其权势却成了整个社会的榜样。英国社会上下有谁不想进入中产富民呢?

想进入中产的大有人在,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准富民。

准富民准确地说,还不是富民。也许他们以为自己是富民,也许他们会到歌剧院去听歌剧。但他们的收入还不丰厚,基础还不牢靠,他们不过是来自工薪阶层想进入中产富民的一群人。他们也许获得了良好教育,为前途打下了基础。但中产富民的地位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建立的。比如房地产。

英国中产富民有自己的居住地。他们居住的地方不仅地理位置好,房屋质量高,而且安全。中产富民群居在一起,远远避开工薪阶层。以伦敦为例。有四个邮编区房价均过百万英镑,合人民币上亿元。下层工薪阶层岂能担负得起如此之高的房价?即使终身辛苦打工省吃俭用,也别想拿得百万收入!

拥有自己的住房是中产富民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房产对很多来自工薪阶层的人形成了一道很难跨越的门槛。准中产在走向中产的长征途中都要经历一段当房奴的时期。

房奴中产的地位很不稳定。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家庭环境的变化都会让房奴的地位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本世纪的经济危机显示,多少房奴中产离真正的中产阶级还有遥远的道路。自从进入21世纪,英国房奴因付不起房贷而丢房的案例高达20万,金融风暴的到来更给房奴们雪上加霜。不是到了绝境,也不会落到上无片瓦之地。好端端的中产梦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一旦丢掉房产,此生此世能够东山再起恐怕已经是很困难!2010年以后还不知会有多少人破产,而还有多少准中产挣扎在噩梦中,时时担心自己的中产梦会破碎。

虽然有权有势,据调查,英国的中产富民并不把自己看成是上层社会。把自己和英国贵族摆到一个地位上,这还不是英国中产所追求的。这也是英国中产的一大特色。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中产居然把自己看成是劳动阶层!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在英国这样的社会,有工作可做,天天忙碌的人是走运的,因为有工作才有收入。忙忙碌碌的中产,不是在做生意,便是在官场上奔跑,忙碌是一种特权。

英国中产富民是个繁杂庞大的队伍,但在意识形态上大多相似。虽然有左有右,有保守有开明,但身为中产其意识流派都没有太大差别。工党号称左派,但在他们的执政期间,英国贫富差别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扩大。保守党撒切尔以替富人致富而在英国劳工大众中落下恶名,在她的执政期间,百分之一的富人占有着百分之18的财富,但在工党执政期间,百分之之一的富人占有财富的比率则上升到了百分之23。在嫌贫媚富上,左派的工党比保守的右翼走得更远。

换言之,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都是中产富民的政党。代表工薪阶层仅仅是一个幌子,本年度的大选,保守党作出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保守。

正是由于工党假称代表工薪阶层,而其中产的性质使他们的政策带有很大虚伪性。明明是一群中产富民的人物,却要自称代表工薪阶层,自然难以可靠。他们在对待劳工的政策上,充分显示出了他们作为中产富民的肥猫色彩。

肥猫关心下层社会,已经有说不尽的荒诞。要想深一步的了解英国中产,必须要看看他们关怀劳工阶层的福利政策。

3短命族-工薪贫困阶层

现代人类社会有一个既定的事实:越是富有的,越是长寿;反之,越是贫困的,越是短命。英国最富有的区域,伦敦的基辛顿和切尔西,女性平均寿命达87.8,男性达83.7,而伦敦的平均寿命为女性是82.4,男性仅为77.9。而如果把英国最贫困和最富有的地区相比,寿命几乎相差10岁!

现代英国,短命的自然是下层社会。其短命的原因众多,比如肥胖症。

在欧洲,英国人最肥胖。高达百分之23的英国人患有肥胖症。比起德国的百分之12.9,法国的百分之9.4,意大利的8.5百分之要高出许多。2006英国最胖的地区是曼彻斯特,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其次是格拉斯科,英国上下有十大贫困地区,其中三个都聚集在格拉斯科。住在这个地区,因肥胖而短命已经十有八九是命中注定了。

和英国下层社会相比,伦敦基辛顿和切尔西不仅是全国最富有,而且最苗条。由于和肥胖症无缘,富人的寿命自然也高。

问题是,为什么穷困者肥胖,而富有者却反之。在肥胖症上,现代工业社会折射出一个劳工阶级的困境:他们不是没吃没喝,而是有吃有喝,并且吃喝无度导致了整个阶层的肥胖。

身体的残缺直接反映出的劳工生活方式的扭曲,尽管英国媒体天天都在提倡健康食品,增加体育锻铁,但保持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的多是中产阶级自己,而不是劳工阶层。

健康上的问题,是劳工教育水准普遍低下的结果。由于没有良好的教育,他们对科学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在工党领导的年代中,尽管每年投入280亿英镑。但近半数以上的学生在16岁便因成绩不足以考上大学,而离开学校,并且永远告别了高等教育。剑桥和牛津,英国最出名的两所高校,百分之40的名额分给了私立学校的富家子弟,而他们仅占英国生源的百分之7

伴随着教育上的落后,英国下层社会还有更让每个家人都心惊胆战的现实:少女怀孕。2010年的最新统计,在18岁之前,每8各英国少女中有一人怀孕。在欧洲,英国少女怀孕的比率在欧洲最高,比邻国荷兰相比高出五倍。在荷兰,每千名少女中有5人怀孕,而英国则会达到27人。在英国20岁以下做母亲的高出西欧工业国家三到四倍。而这些怀孕的少女多出身下层家庭,其高考成绩也多无绩可谈。

面对惨淡的事实,英国工党曾发誓要把少女怀孕减半,并投入了2亿6千万英镑。但13岁的小父亲一事证明,工党企图改变少女怀孕的政策毫无效果。

少女怀孕不仅仅是性教育问题,它反映出的是英国社会依然是个阶级社会,即使欧洲进入了21世纪,劳工阶级依然为下层,基本没有改变。

除了少女怀孕,酗酒闹事,英国劳工阶级有自己特殊的文化,比如足球。劳工家庭的重要娱乐之一是足球,而不是歌剧和芭蕾。他们既没有钱去欣赏,也没有欣赏的口味。那种温文尔雅的中产文化在劳工那里基本上没有市场。而伴随着足球文化,英国盛产足球流氓。足球流氓借酒闹事在英国劳工聚集的城市屡见不鲜。

面对英国下层社会的种种恶习,各个政党都公认不已。但怎么改变这种状况,代表中产阶级的各个政党,无论是工党还是保守党,并没有相应的政策。他们能提供的不过是福利。大把大把地撒钱,撒纳税人的钱。他们以为,把钱塞到下层社会的手里,问题便能得到解决。

在众多补贴中,住房补贴最为昂贵。2010年的住房补贴高达200亿英镑。补贴程度有时达到了荒诞的地步。伦敦吃房屋补贴的能住进价值百万英镑的豪宅,每周补贴,其实全是国家出钱,达1600英镑。国家规定房屋补贴一年可以达94千英镑。英国上下,能拿到2万五千英镑,折合人民币25万的家庭有成千上万。

另一项补贴,残疾补贴也达到了惊人的110亿英镑的支出。而百分之70的残疾补贴是永久性的,从不进行二次检验。各种补贴花样繁多,有上千种不同组合的30多种补贴。

英国的福利体现在五大领域:住房补贴、儿童补贴、教育补贴、补贴补贴。在英国凡是有点困难的,都可以享受到补贴。这些补贴都是劳工大众维持生存的基本。

1968年,英国家庭无收入,即无人有工作占人口的百分之41977年,上升为百分之8.2,而1992 年则上升到了百分之20。此后,虽然无收入家庭的 比率下降,但家中无人有职业的家庭大量存在。

2003年共计有280万的儿童生活在至少拿一项主要福利(如住房补贴)的家庭,另有23万的儿童生活在家中无人有职业的家庭,这也就是说,他们完全靠事业金维持,英国另有150万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这也意外着大量的福利补贴。英国人口不过才6千万,上百万的家庭吃福利,这势必要造就出一个吃福利的百万大军。2010年,英国经济陷入低迷,失业人口达250万。全国上下,每年能拿到达2万英镑补贴的有75万家庭。有这样高额的补贴,多很多人来说,已经没有工作的必要。

而这个表面上的失业大军,暗藏着当今英国下层社会的演变:吃福利族。

低工资的人,至少还有工作。但吃福利族则连工作都不用做。英国劳动力的百分之13靠吃福利。这种福利政策看起来似乎很美妙,但却培养出了一群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新品种,真正的不劳而获。

由于福利制度的建立,英国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已经从原有的地位转变到了吃福利的专业户。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正经的职业,他们和工人阶级没有关系。他们实际上成了英国福利社会的牺牲品。他们拿到的补贴之高,造成了吃补贴比出门打工要合算。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显示,大量劳力长久退出劳动市场,已经和劳动市场无缘。

吃劳保族享受着丰富的社会待遇,免费住房,生活补贴,没有工作依然在高昂的英国能够生存。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福利体系很人道,但吃劳保族什么工作也不做,仅仅靠福利而生。退出劳动市场,专门靠吃福利为生的家庭是否算是劳工,便成了问题。这些人是否还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品德和心理,很值得怀疑。

不过补贴绝不代表富裕,补贴仅仅让下层社会不死不活,过去的不死不活要凭苦力获得,而现代的不死不活是不劳而获。贫苦依然困扰着他们。以伦敦为例,43万户家庭每周节省不下10英镑(约100人民币),而一百多万的伦敦家庭担负不起一年7天度假的消费。25万家庭承担不起家产保险。每年1000英镑的初等教育学杂费让下层社会的一半家庭捉襟见肘。

这批靠补贴维持生活的人口显示着英国特色。他们的存在是一股政治力量,对英国政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从收入来看,下层社会无疑低下。即使他们退出了劳动力市场,但他们却依然被各个政党看成是劳工,并且拿他们说事。这在选举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人人都爱拿劳工利益当话题。当然吃福利族不是被称为吃福利的,而是称为工人阶级,或贫困人群等等。总之他们在选举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在选举期间他们一下子成了社会主人。

种种为了工人利益的好话,说得天花乱坠,其目的都是拉选票。主张维持高福利的是所谓的工党,主张消减福利的是保守党。近年来,保守党看到要想得到选票,吃福利族的选票不可忽视,于是也学着工党开始来讨好福利族。无论是为了拉选票也好,或是出于谋种意识形态也好,他们能做的就是做出种种福利承诺。而这些许诺的结果,就是让吃福利族更加牢固地陷在福利的圈套内。

人人都知道,一旦丧失了在高度工业化的社会内竞争的能力,并且有福利保障,跳出来便很难。于是他们的立场也很明确:谁来砍他们的福利,他们就不投他们的票;而谁保证他们的福利,便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不仅需要政府的福利,而且是强烈要求福利。

对英国政客们来说,本来具有强烈造反能力的大军转变成吃福利族,其副作用是稳定了英国社会。有福利可享受,有基本生活保障,下层社会为何要去以激烈的举动破坏现有的福利制度?但问题是,这种高福利的政策能维持多久?

吃福利族是对英国福利政策的一个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对人类文明的挑战。把钱塞到失业的劳工手中,让他们依靠福利是救济还是扶贫?国家充当施舍人,这对劳工大众是否是好事?但如果不给下层社会提供福利,把他们投入激烈竞争的劳动市场,这必然给这些劳工受人剥削造成机会,这对下层当然不是好事,对整个社会也不利,一旦加剧社会紧张,对谁都不利。但出路在哪里?

无论是吃福利族,还是低收入的劳工,英国下层社会的阶级意识并不清楚。如今的劳工到底算什么阶级,并没有给出答案。有意思的是,虽然工薪阶层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但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并不把自己看成是工薪阶层,甚至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说着一口粗话,会自称是中产阶级。

2006年的调查中,有百分之43的英国人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而在40年前,认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不过才百分之30。是否英国人的中产阶级真地提高了13个百分点,这是值得怀疑的问题。由于受社会舆论的影响,很多英国工薪阶层、或者准中产,搞不清自己的真正社会地位。

更为奇特的是,大约有五十万的英国人,他们年收入虽然超过十万英镑,但依然认为自己是工薪阶层。调查中的银行管理人员有百分之29认为自己是工薪阶层。而近达二百万的英国人,虽然收入低下,却认为自己是中产富民。显然在确定谁是中产富民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产认为自己是劳工阶层,是因为自己比别人都要辛苦工作,而劳工阶层认为自己是中产,这只能归结于英国媒体了。

误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的原因众多。也许是因为新闻媒体对第三世界的报道,如对非洲内战、自然灾害、疾病的报道。那些令人恐惧的照片和报道,足以让是最穷的英国人也会以为自己很富有。毫无疑问,和第三世界相比,英国工薪阶层的生活的确过得很好,有吃有穿,而且吃得都得了肥胖症。在过去的几十年内英国劳工的生活水平的确大大地提高,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摆脱了下层社会的地位。

在过去的若干年里,英国产业工人数量大量减少,并转入了服务行业,体力劳动的减低让人误以为进入中产的感觉。而服务行业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是工薪阶层。只不过看起来体面而已。

由于高福利的诱惑,英国的很多艰苦而肮脏的工作越来越多地为外来移民所代替。无论是在英国农场还是在建筑工地,大量的外来移民承担起了主力。他们接受最低工资,忍受着艰苦的劳动环境,为英国的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他们的存在却受到英国福利族的怨恨,认为他们抢走了他们的工作。

外来移民本来是英国劳工阶层的新鲜血液,但由于他们的身份,却被看成了另类。下层社会的怨愤转移到了外来劳工身上。这进一步反映出了英国劳工深深受着中产富民舆论的影响。在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内,在福利的腐蚀下,越来越多的劳工演变成了一个新的阶层。

下层社会的困境有目共睹。英国的文人墨客们都爱高谈一个概念:社会流动性。所谓流动性即是工薪阶层向中产富民的提升。英国人把社会流动性看成是解决社会矛盾的良药。

但从工薪阶层上升为中产并非易事。比如下层社会的居住环境。低价的福利房虽然便宜,但没有中产阶级的安逸和修养。住进火柴盒一样的福利房,不仅整天听邻居打架斗殴的吵闹,或者和吸毒贩毒人为邻,而且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恶化。英国的福利房其实已经堕落成了贫民区,只是没有人挑明而已。中产阶级是心里有数,但不说出来。让他们住进福利房无异于噩梦,仅仅让靠近福利房已经让他们感到恐惧不已了。

来自下层社的各种丑闻:早孕、吸毒、暴力、让福利房的社会声誉在英国怎能不差?2009年,英国传来奇闻,年仅13岁的男孩当了父亲。而他的女友也仅仅15岁。15岁的年轻母亲,其父亲失业,母亲为家庭妇女,一家人住在国家福利房,享受着各种福利待遇。此事充分显示下层社会的混乱,而高福利政策并不能基本问题。

要想跳出工薪的社会地位,最主要的当然是教育。但在恶劣的环境内,怎么会有高质量的学校?而一旦学校质量的恶化,或者本来就是低劣,一代接一代的下层社会便恶性循环下去。福利房提供的社会环境,给接受良好的教育造就了无数的困难。在充满贩毒吸毒,吃福利的环境中,儿童的成长已经天然地受到了损害。而大学的高昂的学费则更是很多家庭不能承担,而且不愿承担。尽管政客们大谈社会流动性,但具体实现的机会却很少。

下层社会的教育问题从小学就已经开始。百分之60以上的小学教师认为在过去的几年中,课堂的纪律大为恶化。其结果是,百分之80的小学教师受到过学生辱骂甚至肢体侵犯。过半数的教师反映学生的暴力,甚至还有性侵犯。甚至还有少数家长卷入对教师的侵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如何保持正常的教育?难怪有百分之45的教师考虑改行。

为了能让孩子进入好学校,英国的家长不惜各种手段。固然英国无论中产阶级还是下层社会都注重教育,但只有中产阶级有能力都把自己、子女送入纪律良好的私立学校。而下层社会则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

正是在教育问题上,英国中产富民的政客暴露了自己的原形。他们有能力躲避公立学校,送子女进私立学校,远离劳工阶层。在子女教育上他们绝不含混呢!

教育不改,中产还是中产,下层依然下层。英国社会多年来打破阶层的努力基本上没有实现,而且在很长的时间内也改不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