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为什么仍然重要?

2015年10月23日 英国教育移民服务中心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英国女王碰杯


国家主席习近平正在访问英国,“城市战争”把目光聚焦在英国城市,解密伦敦自然是应有之义。很多金融业外行一定会好奇这样一个问题:英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即便在欧洲也称不上出众,但其首都伦敦仍然是世界上仅次于纽约的金融中心,在部分排行榜上甚至还超过纽约,为什么?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分析指出,伦敦之所以能够走上世界金融之颠,不仅因为其曾经助推英镑成为国际货币,更在于它在美元的国际化过程中同样功不可没。如今,伦敦已成为欧洲美元的大本营,并借助美元的强势定位,巩固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说,没有伦敦金融城的大胆创新,美元至少不会那么快就成为国际货币。


今天,老谋深算的伦敦又把目光投向锋芒初露的人民币,积极谋求人民币在欧洲的最大离岸中心。伦敦为什么总能敏锐地把握历史契机,一次又一次占据世界金融之巅呢?


文|辛乔利


同香港、新加坡等离岸金融中心相比,伦敦具有更重要的战略意义。伦敦在现代金融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让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也助推了美元在全球更大范围的使用。


英镑成为第一支国际货币离不开伦敦在全球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作用。英镑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当时安格鲁萨克逊王国的主要货币,公元928年,英格兰第一个国王埃塞斯坦在新成立的国家创建了一系列铸币,将英镑定为英国货币。英镑一直在整个中世纪起着重要作用,当时使用的主要是银币,英格兰银行成立前,伦敦塔被用来储存多余的货币。


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博斯说过,“财富是权力,而权力也是财富。”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命运,凭借其强大的工业竞争力和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自由贸易中心。英国的工业品出口国外,换取全球各国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伦敦也荣登国际金融中心的霸主地位,围绕着国际贸易,提供所需的资金结算、货船保险以及短期信用流动性支持,伦敦的贴现票据行成为金融世界的枢纽,汇集全球各地的资金,促进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伴随着金本位结束后出现的汇率动荡,伦敦还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全球外汇市场。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于10月19日正式开启。10月20日晚,英国女王在白金汉宫举行盛大国宴欢迎习近平夫妇。图为习近平和凯特王妃碰杯。


无论是在国际贸易还是国际金融市场,英镑成为主角,发挥着结算、记账、交易、信贷和储备功能,尽管17至18世纪,荷兰是主要的国际商业和金融大国,阿姆斯特丹是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其货币只是停留在跨境的使用,英镑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大多数国家央行当作储备的货币,这也让英镑成为全球经济的生命线。


然而,战争改变了一切,打仗需要钱,英国政府为了战争需要,一方面印制钞票,一方面四处借钱,1917年,庞大的国防开支压让英国政府喘不过气,欠下了巨额债务,被迫对黄金实施管制,禁止出口和熔黄金,这时的金本位制早已名存实亡。


一战结束后,各国试图恢复战前秩序,英国政府更急于重现大英帝国往日的辉煌,1925年4月28日,为了大英帝国的面子,当时的英国财政大臣丘吉尔在一片争议声中恢复金本位,将英镑兑美元恢复到战前的固定比价,在丘吉尔眼中,恢复金本位也就是恢复英镑的国际地位。但他忽略了一个事实——维系英镑的财富支持已经消失。英国已不再是一战前的英国,在新的形势下,尽管政府试图挽回败局,但各国已失去对英镑的信心,英镑的颓势不可阻挡。


自英镑作为国际货币使用以来,英国政府一直面临着行使国际义务与化解国内经济难题之间的选择,从1939年开始,英国就出台《国防金融规定》,限制短期资金外流,1947年的出台的《外汇管制法》进一步加大保护有限储备的力度,1957年爆发的英镑危机迫使英国政府采取限制英镑作为国际货币使用的措施,如单方面叫停英镑储备的可兑换,这些计划由于威胁到英国同债权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而放弃,但严格的外汇管制严重影响着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使用。


二战的爆发让英国彻底打消了恢复英镑作为国际货币的念头,英国经济体系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国际收支恶化,赤字从1939年的2.5亿英镑扩大到1945年的16亿英镑,同期赤字占GDP比例也由4%增长到16%,战争结束时,外债占GDP比例高达240%,平衡赤字与偿还外债都要动用储备,国库消耗殆尽,英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复元气。


两次世界大战改变的不仅仅是全球政治、军事格局,还有国际货币格局。战争在摧毁英国经济的同时,刺激了美国的经济繁荣,二战尚未结束签署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协议奠定了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美元时代到来。


纵观现代金融发展,到目前为止,狭义上的国际货币只有英镑和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美元取代英镑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国际货币更迭。


而此时的美国准备并不充分,受一战与二战空隙发生的大萧条影响,美国的金融发生根本性变化,为了防止危机的重演,美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并出台一系列严格的银行监管规定,从利率管制、存款准备金到分业经营,不仅束缚着国内金融中介的手脚,也加大了运营成本。福利社会计划和越战导致的大规模政府支出导致通胀抬头,政府为了应对通胀采取了信贷紧缩和限制资金外流等措施,其结果严重影响了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而战后各国政府都都在大兴土木,致力于经济建设,对美元需求与日俱增,英镑到美元都实施保护导致国际货币出现真空。



伦敦东部的金丝雀码头金融城,伦敦可以被称作金融区的地方至少不下10个,每一个地区都有世界闻名的金融企业聚集


在全球面临资金匮乏之际,在伦敦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象。伴随着美元的日益走强,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和机构开始储备美元,一种游离在美国之外的美元在伦敦市场上不断积聚。


大量美元流向境外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欧洲国家同美国开展国际贸易或在美国出售资产获得的美元,有强烈政治色彩的马歇尔计划经济援助款,冷战引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于安全考虑的资金转移,还有套利驱动的资金搬家。


这也是一种国际货币大规模的积聚在发行过之外的地方,伦敦商人银行的经纪商与交易员们先是将账户上的美元存款小心谨慎地在外汇与货币市场上使用,弥补英镑短缺造成的不便,当时的米特兰银行发现纽约比伦敦利率低,做起了套利业务,英格兰银行在审计米特兰银行时,意外发现同纽约做的一些交易与国际贸易无关,开始警觉起来,邀请米特兰银行高管喝下午茶。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种“善意忽略”的态度,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个崭新的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下诞生了。


欧洲美元不仅仅是一个新市场,更是一种完全市场化的国际金融新机制,实现了资金在全球范围的高效配置,也让伦敦重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成为全球化金融的枢纽。



英国白金汉宫


1950年代后期,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环绕地球的人造卫星,卫星脱离地球打破了航天领域的速度、时间的边界概念,冷战阴云密布,不仅让美国心理方面惊慌失措,也对人类居住的地球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其威力之大扫平了政治、社会、文化、科学乃至性的禁忌,让世界陷入希望与绝望、美梦与噩梦相互交织的混沌中。


金融领域也不例外,一种对现代金融产生深远影响的新型货币冲破国界,第一次大规模在全球范围内被使用和循环。它的产生、发展和渗透就像幽灵一样充满着神秘,至今人们都难以解开其神秘的面纱,这个货币就是欧洲美元(Eurodollar)。


欧洲美元是1960年代出现的金融新词汇,广义上讲,欧洲美元指的是在发行国辖区之外交易和使用的发行国货币,主要以美元为主,其特点是不受美联储和任何一个国家的监管,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价格的货币。


自一战以来,伦敦、柏林、维也纳和巴黎市场上都相继出现过美元存款,冷战开启了新的敌对势力的划分,为了保险起见,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国家开始了美元存款大搬家,从纽约转移到欧洲。


自从金本位解体后,无论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年代里,还是战后经济恢复时期,为了保护有限的外汇储备,各国都实施同样的外汇管制,但在对待外来美元方面,伦敦老谋深算,其他欧洲国家都规定对欧洲美元存款不得付息,只有伦敦监管当局允许金融机构付息,再加上伦敦本身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的先天优势,周边国家的美元源源不断流入伦敦,伦敦成为欧洲美元的大本营。


在英镑已经失去国际货币地位之际,外汇管制更是让伦敦城的银行家们举步维艰,英国监管部门毕竟有不少有识之士,乔治·博尔顿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伦敦做外汇交易员起家,有商人银行的工作经历,后被招聘到英格兰银行负责外汇业务,1941年成为央行行长外汇与货币政策顾问。 1944年,他曾赴美国代表英国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还帮助设计了欧洲支付联盟,1948年成为英格兰银行执行董事,并担任国际清算银行董事,是金融界最有影响力的顾问。


作为英格兰银行高管,博尔顿给当时的英国首相写信,呼吁放宽外汇管制,尽管由于政治方面的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伦敦城的交易员们早已暗中行动,金融市场上不能缺少交易货币,欧洲美元的出现让伦敦的交易员们产生新灵感,由于英镑使用方面的严格限制,他们临时打起闲置在账户上的欧洲美元的主意,最先将其在外汇交易中替代英镑使用,也由此拉开了现代金融史上最令人激动的金融创新大幕。换句话说,早期的金融创新并不是发生在“自由国度”美国,而是以保守、古板著称的伦敦。这里面,英国政府与监管当局的松中有紧、张弛有度的管理方式功不可没。


随后,欧洲美元的使用从外汇市场逐渐过渡到银行间的短期拆借,商业票据和大额存单。短期货币市场和工具的日益活跃推动欧洲美元创新在新领域的延伸,欧洲美元演变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还要算是欧洲美元债券(Euro bond),德国犹太裔银行家沃伯格年轻时期的梦想是从政,但在纳粹令人窒息的统治下,跟随家人来到伦敦,尽管他对银行的兴趣远不如政治,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别无选择,也只好听天由命,但他仍然强调,银行家不应仅仅局限在金融,而应该具备欣赏文学和艺术的才能,正是这样一位不屑金融的银行家,凭借着独到的金融企业家眼光,在金融领域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伦敦到处都是金融城,此图为伦敦塔桥北岸的金融城(City)金融区


1960年代初,意大利正仍处于战后经济恢复阶段,为了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意大利高速公路局借鉴美国建设高速公路的经验,准备铺设一条连接意大利南北方的高速路,面对这样一个雄伟的计划,意大利政府尽管全力支持,但在财政支持方面确实无能为力,高速公路局只好另辟蹊径。


以沃伯格为首的欧洲银行家们,早就瞄上了美国以外存放的大量美元,正在想方设法让这些美元循环起来,面对意大利公路局提出来的需求,认为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建议试水这个正在兴起的市场。


如果没有监管机构的批准,沃伯格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关键时刻,英格兰银行高管博尔顿再次站出来,他的心里一直留存着重振伦敦全球金融中心雄风的梦想,他不仅全力支持,还出谋划策,为发债的成功铺路。伦敦早在19世纪就成为政府和铁路发行国际债券的中心,一战爆发, 1963年7月1日,沃伯格经英格兰银行批准,组织了第一笔欧洲债券。这是自1939年英国禁止发行无记名债以来,相隔20多年后,英国政府首开禁令,但只许发外币债。


尽管当局批准,但发行第一笔欧洲债券的过程相当复杂,沃伯格在组织和策划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为了避免引起美国财政部的注意,尽量减少税收等相关成本,沃伯格率领的团队做了精心设计,意大利高速公路债由伦敦商人银行承销,债息5.5%,15年期无记名债券由 IRI(意大利国有工业与金融控股公司)担保,协议在荷兰签署,债券在卢森堡上市,付款后给投资者,债券以美元发行,但收益用于不是借款人的意大利公司用里拉支付的投资融资。第一笔债的发行过程也充满戏剧性,英国人经过战争洗礼早已忘记了如何发债,没人知道债券的设计与印刷,临时找到两个已退休的捷克人帮忙,才让欧洲债券得以顺利发行。通过欧洲美元债券筹资的这条高速公路于 1964年完工,成为意大利战后经济振兴的标志, 这笔欧洲债券发行被称为“ 没有路标的新泽西收费路的意大利翻版”,并被公认为是欧洲美元债券的典范。


欧洲债券市场的诞生是国际金融市场演变中的一件大事,欧洲的银行家们通过跨境资本市场,将全球借款人与投资者联系到一起,满足国家、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欧洲债券的发行非常成功,发行人万万也未预料到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他们开启的是一个全球证券市场,从此改变了国际金融的面貌,不仅为欧美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盈利和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推动了美元国际化的步伐。


伦敦对于美元国际化的作用如此重要,对于人民币当然也不例外。



伦敦到处都是金融城,此图为伦敦塔桥南部的南岸市政厅金融区

更多资讯请扫码关注公众号

留学/移民/T2T5英国工签机会等

公司服务详情请关注个人微信号chexian100liumiao CBECT5visa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