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重新认识抑郁症了!

2016年09月20日 新西兰生活元素


这两天艺人乔任梁突然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互联网。一种长期被大家忽视和误解的疾病,也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它就是抑郁症。

看到一个很开朗的人突然因抑郁症结束自己的生命的时候,我跟你们有一样的疑惑:抑郁症,到底是怎样一种疾病,它真的会严重到让人放弃生命吗?


难以置信、不理解,甚至还有人质疑病人矫情、鄙视嘲笑他们。说实在的,我们这些“正常人”,对抑郁症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

抑郁症,广义上又称抑郁性障碍,维基百科对抑郁性障碍的解释为:

长时间持续的抑郁情绪,并且这种情绪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缺乏自信,感到身体能量的明显降低,无法在任何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快乐。

而在抑郁性障碍中,重性抑郁障碍最为常见,因此有时也将重性抑郁障碍简称为“抑郁症”。

可能这样说还不够具体,来看一个患者对自己病症的描述吧:


——“生命只能让我不停痛苦”。这是抑郁症患者选择死的原因,因为对于饱受疾病折磨的人们来说,死,就是一种解脱。

由此我想到看过的一部电影,当初看时对精神疾病不甚了解,以为编剧是在编故事罢了,但现在回想起来,那完全是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例。

这部电影就是《美丽心灵》。

也许你看过,但我不认为你看懂了。今天就以电影为例,让我们重新全面认识抑郁症。

1. 抑郁症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在《美丽心灵》中,提出了“博弈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数学教授约翰·纳什,在年轻时却是个实实在在的 loser。当他的同学们都提出了很牛 X 的理论并获得导师认可时,他却什么都研究不出来,还遭受着同学们无尽的嘲笑。


这种嘲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在他心中与日俱增,造成了他本就内向的个性更加孤僻。然而在他心中却是渴望成功和友情的,内心的矛盾+外在的刺激不断强化,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妄想症。


在电影中,主人公受到外在环境刺激,加上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精神疾病的形成。有一些人会觉得,这个人性格不好,难怪会得抑郁症。

是的,因应激事件(童年心理创伤、人际关系紧张、经济困难)而患上抑郁症的人物非常之多。但实际上,抑郁症的成因非常复杂,并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环境、性格都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有时候一个人会得抑郁症甚至可能是因为他天生就有基因缺陷。

抑郁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脑对于心境的错误调节,基因易损性,生活中的压力事件,药物,以及药物使用问题。通常我们认为是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导致了抑郁症。

via 哈佛医学院《什么诱发了抑郁症?》


比如说,据研究,人体内 5-HTT 基因影响到人们是否在应对应激事件时持续体验到抑郁。如果你的 5-HTT 基因调控出了问题,抑郁症也会随之而来。

再比如说,体内激素、神经递质等分泌过量或者过少,导致人体生化系统不平衡,进而造成大脑内的功能紊乱,也是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另外,遗传、糖尿病、心脏病、帕金森症等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大脑调节情绪功能变异,由此患上抑郁症。

所以,一个人如果得了抑郁症,真不是他小心眼或者看不开,而是那根感受“快乐”的神经坏了,这完全不是自己能控制得了的。千万别问抑郁症患者:“ 你为什么抑郁?” 因为他自己也正在挣扎和疑惑,“为什么会是我?”

2. 得了抑郁症的人,正在遭受着什么?

电影《美丽心灵》中,约翰·纳什因抑郁症产生严重的自我身份认知妄想行为。

他分裂出了三个角色,第一个是他的室友。在他没有朋友、迷茫困惑时,他的室友总是鼓励并帮助他;第二个是室友的外甥女,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天真小孩;第三个是俄国间谍,要他为军方破译密码,并幻想被他追杀。


这三个被他人格分裂出来的幻象伴随了他一生。失眠、挣扎、严重时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在家里整天发呆,在有所好转时,却差一点害死自己的孩子。


大概我们从未经历,很难真正了解到抑郁症患者正在遭受着什么。根据维基百科,抑郁症患者最典型的症状为:

对以前感到有趣的活动失去兴趣,认为自己的人生无价值、极度的罪恶感、懊悔感、无助感、绝望感和自暴自弃。有时会感到难以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减退。回避社交场合和社交活动、性冲动减退、有自杀念头或反复想到死亡。失眠、早醒,没有食欲、体重降低,可能会有疲劳、头痛和肠胃问题。

严重时,就会失控妄想(被害妄想、负罪妄想、自大妄想等等),甚至人格分裂(比如约翰·纳什)。

想一想,如果三天三夜不睡觉,你会怎么样?如果每时每刻都在耳鸣,并且无论用什么办法都不能关掉这种声音,你会怎么样?如果你总能听到不存在的人清晰的讲话,还告诉你应该去死,你又会怎么样?

这些,都是抑郁症患者们正在遭受的。

3. 抑郁症能治好吗?不吃药能自愈吗?

有的人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妄想做斗争,比如约翰·纳什。他认识到自己有病,并开始积极接受治疗,一开始他在医院接受心理医生治疗,后来略有好转,便在家中治疗。但最终他放弃治疗,回到大学教书,面对时不时出现的幻觉,他渐渐学会自我治疗,终于战胜了不幸,获得诺贝尔奖。


“恶魔永远存在,但我已经学会不理会他们。”

正如电影一样,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但并不是所有。

对于一些人来说,也许抑郁症会伴随一生,只能好转,并不能治愈。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需要一生依靠药物,就像糖尿病人依赖胰岛素一样。他们也需要心理医生,通过认知治疗、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等等办法,帮助他们正确的自我认知。

但无论哪种手段,抑郁症作为非常个人的病症,最需要的还是针对性的专业治疗。


我们平均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抑郁症患者。在中国,仅有 2% 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正是人们的对于抑郁症的不了解,对抑郁症患者的偏见和歧视,才让抑郁症成了自杀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我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不要再让他们独自面对灾难了。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