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盘点 | 快喊你在新西兰的朋友,看看微信里有这些"好友"没!

2017年05月23日 新西兰天维网



便看了很多次微信换汇诈骗的新闻,在奥克兰读书的小XU仍旧是不小心被套路了。一个与她“相熟”的群友,主动转账请她帮忙换汇,最终却骗走了她数千人民币……


据小XU介绍,这名诈骗嫌疑人在行骗时使用的微信ID是LNn(后改名为飞猪),微信号: wxid_7zfzdln8ga7c12(目前搜索结果已经显示该用户不存在)。


事情发生时,LNn和小XU同在一个微信群组内。

 

前几天,LNn在群组内称因为玩游戏需要充值,需要兑换2000人民币。小XU正好也想把人民币兑换成纽币,于是两人说好汇率之后,LNn率先把转账成功的凭证截图发给了小XU。这也让小XU感觉,自己必须要尽快把人民币转给LNn。

 


当时恰逢周末,LNn称其通过ANZ转账的纽币周一才能到,而小XU微信转账给LNn的人民币却立刻就能到账。


随后,LNn又要求多换了600元人民币,但她在收了钱之后,就开始各种推脱,称异行转账(小XU使用的是KIWIBANK)不能马上到账,又称银行系统故障,钱要下周才能到。

 


不过直到最后,小XU也没能拿到这笔已有“截图”的转账。而她后来发现,当时的截图根本就是对方PS出来的,才发觉自己被骗了



她希望通过天维菌将她被骗的经历告诉大家,提醒更多的人对这种换汇诈骗提高警惕,不要再有人上当。

 


事实上,这些年,天维菌接到过无数的被骗爆料,几乎可以出一本“诈骗套路”百科全书。


借由小XU的经历,我们也对以往的诈骗爆料重新进行了梳理分类,希望可以提高大家对各个类型诈骗的警惕,不要轻易相信他人

 


微信换汇诈骗

 

人在境外,大部分华人朋友都是需要换汇的,这也导致,在天维菌接触的众多诈骗案件中,换汇诈骗最为常见

 

这一类诈骗有套路非常精巧的,也有简单直接非常“低智”的。但不管是哪一种,随着微信愈发的渗入普通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拥有了很多素未谋面的微信“熟人”,因此经常一不防备就步入了他人的圈套。

 

2016年5月,天维菌接到某换汇公司的爆料,称有人冒充该公司的员工,对身处新西兰的华人进行换汇诈骗。经过天维菌的梳理,一步步抽丝剥茧还原事件,最终将一系列诈骗事件背后的始作俑者推至幕前:


孙潇,男,1994年生,山东威海人,曾在NZMA就读,拥有多个新西兰电话号码和微信号(目前已知的有:573669899、xuaoder 、master_111 、NZ_seven,记者刚刚搜索了这几个微信号,均已显示用户不存在)。



2015年4、5月间在新西兰开始诈骗,以借钱为名义骗去网友N 5000纽币,以卖车为名骗去网友F 16000纽币。此后于去年5月返回中国,在国内期间继续行骗。

 

于2015年11、12月以卖手机为名,骗走网友S 500纽币, 网友Z 200纽币,并于今年4、5月在微信群中以换汇为名字诈骗,金额分别为纽币1000元、人民币5000元等。另据网友爆料,还有人被骗走人民币5000元、2000元不等,总计金额高达12万人民币。

 

据多名受害人称,孙潇对认识的人的行骗惯用手法是“先做朋友后诈骗”,而在微信上则冒用她人头像和信息,并习惯“先发红包后诈骗”,以让受骗人放松警惕。



相比于孙潇巧舌如簧的诈骗,其他的一些换汇诈骗则更为“简单直接”。

 


今年1月,一位生活在奥克兰的小伙因需要换汇在微信上加了一名陌生男子,随后通过微信转账向换汇者转款2万人民币,之后换汇者就再也没了音讯……




这类换汇的诈骗,因大多数诈骗者都不是生活在新西兰的居民,因而无法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孙潇事件发生后,天维菌曾多方联系,但涉事各方均表示无法处理这一类跨国诈骗:微信方称需要走法律程序;新西兰警方则表示根据新西兰的法律,这种基于双方自愿的交易不能算作诈骗;使领馆表示其非执法机关无权处理案件;中国警方则表示报案流程要求受害人本人上门报案才会立案,身处新西兰的受害人电话报案无法接受。正是这种类似“三不管”的状态,使得很多骗子循环作案却一直逍遥法外。

 

买车办事诈骗

 

除了换汇,骗子还发现买卖车辆等方面也有很多空子可以钻。


众所周知,在新西兰,车辆过户是不需要本人到场办理的,而汽车又是居住在新西兰的民众必备的出行工具,因此围绕车辆买卖的诈骗也是层出不穷。

 

2015年10月,天维论坛网友“小小的白白”爆料称有人恶意卖了自己车,却一直不肯将车款还给自己。在随后的跟进中,天维菌了解到,C字母打头名字的诈骗者不仅仅将“小小的白白”的车卖掉了,还曾骗了很多留学生,以帮他们买车办事等为由头,骗取他们的钱财。有一个香港留学生被骗了钱之后,还被遣返了。

 


“小小的白白”最终带领大家集体报了案,然而警方表示,他们与C之间的纠纷属于民事纠纷,不能刑事立案,所以警方也没有权利强迫C做什么


“他们(受害者)基本上都是与C有口头的约定,这在我们看来就是双方一致同意的协定,那么就不存在欺骗。而在事发之后,C也曾表示会还钱,但因身无分文,所以无法偿还。这从法律角度讲,不算犯罪。”

 

而唯一一位将C告上法庭的受害者J,曾被C以合伙做生意为由骗走4万纽币,虽然最终J赢了官司,但却依旧无法拿回自己的钱——C声称自己银行账户里一分钱没有,也没有现金,更没有房产和车子。甚至在法庭到他家里勘察时,他的父母称家里没有一件东西是C的。

 

J告诉天维菌,C其实骗了很多熟人,他非常擅长先跟诈骗目标搞好关系成为朋友,逐渐卸下对方的心防,最终骗走钱财。而由于新西兰的法律对诈骗的定义非常严苛,要确定一个案件是否涉及诈骗,必须要判定嫌疑人案件发生时是否有主观诈骗意识。而这,永远都是最难验证的一环。而对于这种资产为0的诈骗者,即便输了官司也不影响什么,转头他就可以进行下一次的诈骗。

 

中老年诈骗

 

如果说微信诈骗多是针对手机使用率偏高的年轻人,那么这一类神神叨叨的诈骗则是将目标锁定为上了年纪的华裔同胞。

 

就在上个月,很多受害人向警方报案,称有骗子专门在华裔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作案,行骗对象多为单独出行的老年华裔女性。行骗时,一人向受害者佯装打听事,另一人则会上前搭话。然后以受害者“印堂发黑”、“家里人可能会有灾祸”为由,骗受害者“花钱消灾”。



警方表示,行骗者的目标人群主要为上了年纪的华裔老人(特别是女性),骗术本身并不高明,但行骗过程非常熟练。比如为了避开安保摄像头的拍摄,他们通常都不会跟着受害者去银行取钱,也很少会在公共室内场所作案。大部分时候他们会选择在华人密度较大地区的路上,寻找单独出行的受害者。



其实这类诈骗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大爆发”——2013年奥克兰曾发生10多起相关联的案件,其中一起案例中,一名华裔老年女子被“祈福党”所蛊惑,导致价值40000多元的现金和首饰被骗走。此前在悉尼、墨尔本、旧金山和温哥华,也曾有过类似“祈福党”骗钱的案例,手法如出一辙,涉案金额超过百万元。澳大利亚警方透露,这个团伙多为40岁到50岁的华人,可能是广东人。


(澳大利亚警方公布的嫌疑人照片)


除了这种明目张胆的诈骗,盗号冒充身份骗取钱财的套路更是层出不穷。天维菌的一位同事身上就曾发生过QQ号码被盗,家人亲属差点转账给骗子的情况。

 

这类骗子使用的杀手锏就是老年人对家人“关心则乱”的心态,而很多上当的老人家会觉得“这样被骗太笨了,因此不敢报警”。通常情况下,都是他们的家人察觉不妥,才问出事情原委,进而与警方联系。但由于时间过去一段时间,侦破案件的可能性也就随之下降了。

 

天维菌的话


其实,除了以上列举的集中常见诈骗类型,邮件诈骗、钓鱼软件诈骗等等方式也不少见。


在新西兰这个以诚信为基础的国家,大家的防备心似乎都已经下降不少,而多数骗子正是抓住了大家的这种心理,同时利用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规定不同的空子,反复诈骗却不被法律制裁。


不让自己着了骗子的道儿的办法看似很多,但归根结底其实只有一句话——提高警惕


换汇请至正规换汇公司、买卖车辆请到正规车行,家里有老人的朋友请务必提醒他们,不要轻信陌生人,超自然的能力是不存在的,不要被一些话术和心理学暗示所“操控”。

 

合作/推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爆料投稿请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