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明是中国人,为什么要起个英文名?叫"建国"、"梦婷"不好么?为什么叫自己"David""Mary"?

2017年10月06日 今日墨尔本


华人在讲英语的国家生活,出于种种原因,一些人在已有的中文拼音名字之外,又给自己起了一个英文名字,形成了同一个人却有中英文两个名字的“一人双名”现象


比如一个叫“王建国”的人,给自己起了个英文名字David,于是同一个人“王建国”就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中文的罗马字拼写Jianguo Wang(按照英语习惯),另一个是英文名字David Wang。对海外的华人来说,“一人双名”是一种普遍的人文现象。



表示中文名字的汉字是表意文字,使用汉字的华人为了使不懂汉字的人,能较为准确地读出自己的名字,就必须使用罗马字母(也称拉丁字母)来拼写自己的汉语名字。海外华人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汉字的读音或拼写,在讲英语的环境中产生了一定的困扰。


如果名字含有的语音在英语中是不存在的,比如说Yu(宇)这个音,讲英语的人不经过练习是根本读不出来的。还有一些语音虽然在英语中也存在或相似,但是这些语音用“汉语拼音”拼写出来,老外却读不出来或读不准确,例如含有x字母的拼写Xi、Xing、Xie、Xue、Xian等,含有q字母的拼写Qi、Qian、Qiang、Quan等,因为汉语拼音中的x和q表示的语音,与英文中它们习惯上的读音大相径庭。


拿笔者的名字拼音Xi来说,这个音对老外来说无比难读,“赛”“仔”“贼”“克赛”……多难听的发音我都听过。为了方便交流,替对方考虑,部分华人给自己起了英文名字。


还有的是因为自己中文名字的读音或拼写容易引起贬义或歧义。比如“诗亭”Shiting一个很美好的中文名字,拼写出来却接近英语的shitting(“大便”);男性名字“力联”(Lilian),拼读起来像是英语中的女姓名Lillian;“娟”(Juan)容易被看作西班牙人的名字而误读成“婉”音。


华人给自己起英文名字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因素:为了避免由名字的拼写所带来的种族歧视。多伦多大学对加拿大就业数据做过一项实验,研究亚洲人和白人名字的简历与面试概率的关系,实验中求职申请人虚构的名字有白人名字如Greg Johnson、Emily Brown;华人名字如Lei Li、Xiuying Zhang;印度人名字如Samir Sharma、Tara Singh等等。


研究结果发现,在同等学历和相似工作经历的情况下,亚裔收到的大公司的面试通知数量比白人要少20.1%,中小型公司的统计数字更高。简历上用了英文名,名字读起来看起来不那么突兀,不那么“鹤立鸡群”,不那么带有明显少数族裔的特征,期待在上学或求职的过程中,免受由于名字本身因素而受到“另眼相看”。


还有一些人觉得有了英文名就可以更好地入乡随俗,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其实在实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多种族、多民族、多宗教的移民国家如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定义一直有所争论)。另有一些人给自己起英文名字可能没有特别的原因,纯粹就是喜欢有个英文名而已。


起不起英文名字纯粹是个人的选择,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海外华人给自己起了英文的名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些人起的英文名字和自己的汉语名字谐音,比如叫“丽丽”的起了英文名字Lily,“丽丽”照应lily“百合花 ”,发音相近,寓意又好。




纠结的英文名字


有些人起的英文名字扣合自己汉语名字的意思,比如“李玉”起了英文名字叫Jade。还有人起个英文名字的同时,还保留自己的汉语名字的拼写,比如 Roy Yue Li, Alex Xi Zhang。大部分人的英语名字与自己的汉语名字,在发音上和意思上毫无关联,个中原因只有本人自己清楚,或许根本没有特别的原因,仅仅出于喜欢而已。例如Brian Li、Nancy Zhang、Jason Liu、Michael Zhao等等都极为常见。


给自己起个英文名字既很容易,信手拈来分分秒秒的事,也可能不那么容易,有时还会非常纠结,因为起得不好可能会造成笑话或引起不好的联想。互联网上充满了如何起英文名字和怎样起一个好英文名字的贴子。甚至还有人专门从事给华人起英文名字的生意(见BBC中文网2016年9月7日《英女孩建网站给中国人起英文名赚近5万镑》)。


其实起英文名字和起中文名字一样,该注意的事项是相同的:不要用过于生僻的名,不要用语音难于读准的名,不要用过于拗口的名,不要用含有不雅意思的名,不要用很滑稽的名,不要用文化、宗教、信仰、历史上忌讳的名。还要注意姓和名的搭配是否易读顺畅,是否有谐音联想。




举几个例子说明,如果你姓“潘”,你不会起一个中文名字叫“金莲”。同理,你也要避免使用和糖果类有关的英文名字如Candy(糖果)、Lolly(棒棒糖)、Sugar(糖),因为这些名字在英文中经常让人联想到脱衣舞女。如果你姓“钟”,就不要起个与姓谐音的Jone,因为Jone Zhong读起来绕口。如果你姓“蔡”就不要叫Paul,因为 Paul Cai听起来像中文的“泡菜”。


说起中国人的英文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笔者有一位同事,他的汉语名字是“刘宇华”。他嫌老外唸他的名字不准,起了个英文名字叫Henry。这样老外倒是唸准了,但中国同事却不叫他Henry,而是喊他“刘亨利”。这种“逆向翻译”得来的中文名字,和他原来的汉语名字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只能付之一笑了。


一般来讲,华人只是“改名”而不“换姓”。改姓的现象比较罕见,但也不是没有。


据报道,中美混血儿演员“汪可盈”近日已将自己的英文名由Chloe Wang改为Chloe Bennet(见BBC中文网2017年9月1日“《神盾局特工》华裔女演员:不改姓就没戏演”)她解释说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好莱坞充满了种族歧视,“如果我不把他们感到不舒服的姓氏改掉,就不会得到演出机会。”


华人从姓到名“全盘西化”,虽然从名册上看不出种族标记,但见面时本人的种族身份是隐藏不了的。


名字只是一个人专属的名称而已。无论是中文名还是英文名都是个人的事情,纯粹是个人的喜好,好与不好完全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不管是附有文化内涵的“高雅”名字,还是平平常常的“通俗”名字“,只要能起到身份辨识的功能就行。

其实不光海外的华人给自己起英文名字,在大陆外企工作的中国人也有不少人起有英文名字。比如有人在工作单位叫“Lily”或“David”,出了单位就叫“秀英”或“建国”。中国人的英文名字在大陆是不能作为严格意义上的身份证明的,因为大陆实行的是“实名制”。


“一人双名”的半官方化


海外华人的英文名字与此却不相同,因为海外华人的英文名字可以证件化,有了半官方的性质,在不少情况下具有身份证的属性,可以用作自己的身份证明。


你可以在你的求职简历上使用你的英文名字,用英文名字注册工作单位的电子邮箱,工作单位可以是政府部门、高等学府、世界500强公司,也可以是私人企业。你可以申请一个印有你英文名字的信用卡到处使用,拿着写有你英文名字的支票也可以在银行顺利存入户头或兑出现金。



用你的英文名字也可以登记电话或互联网账户,注册参加学术会议,签订租房合约,在媒体上刊登自己的广告,等等。除了必须使用“法律名字”(legal name)的场合(如旅行证件、驾照、医疗卡、税单、房地产契约等),你可以在生活中自由使用你的英文名字。


其实“一人双名”现象并非海外华人所独有,但在使用英语或使用表音文字(如罗马字母)的民族中却不多见。名字是一种文化特征,具有文化属性。“一人双名”的人文现象值得社会学家深入研究。


作者为加拿大多伦多圣力嘉学院(Seneca College)汉语教师


下面是另一则新闻:

阿里巴巴

诚邀全体澳洲华人

一起探索电商创业新机遇!


首届《中澳跨境电商博览会》

邀请您与近百家澳洲品牌方1对1交流

🔽


《中澳跨境电商博览会》

报名方式如下:


10月13日

淘宝卖家报名链接

(仅限淘宝卖家,免费)

🔽


10月14日

公众开放日报名链接

(免费报名)

🔽



这些澳洲本土品牌方都在等着你!

🔽

(名单不断更新中)



责任编辑:yy

来源:联合早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