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接收碎片化的知识有什么弊端?

2015年07月09日 加拿大留学周刊



转自:知乎

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

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 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 DE,甚至 F,这个过程就叫做思考。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1. 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2. 前文已经说过,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 是 B」、「C 是坏的」、「因为 A 所以 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我之前在一个「聪明人的思考方式是什么」的问题中,提到过: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
    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
    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 检验并输出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再多谈几点:

  1. 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
    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 100%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

  2. 如何处理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
    个人建议,最好的方式,是将它们作为起点。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3. 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希望对你有用。

cOMMANDO,呃……烹饪爱好者

基本上,微博、微信和知乎上面的大多数东西不是“知识”,而是“概念”或者“方法论”——这里说的是那些像知识的内容。

在我们谈论“知识”的时候,讲的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概念、有实践、有经验,有些东西负责理论化概念,然后你用这些理论联系实际尝试一下,通过一段时间积累,引导你逐渐思考理解然后形成带有自己理解的“知识”。

但因为碎片化阅读和“来个结论!”(所有人都喜欢看这玩意儿),它会让你认为自己已经了解这一切——但实际上你只是知道了一些“方法论”,更可怕的是,其实读者会按自己的“观念”去挑选文章中“和自己想得一样”的部分,连我也一样。

所以,如果说它有什么问题的话,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让人认为自己了解了这一切”。

好吧,怎么避免这一切?其实我觉得这些并不是坏事儿,就像心灵鸡汤——它不坏,但你别指望它顶饿。我觉得在某些领域做“知道分子”也很好,知道总比不知道强,但要明白自己只是“知道”而已。除此之外,在某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工作方面,抛弃“掉进深渊吃到千年雪莲又被老和尚灌了内功”的想法,总要自己多尝试尝试才行。

张亮,耐心是美德

很多人搞错了一点,弊端不是你收集了大量碎片知识。

真正的问题是,你只有一堆碎片知识还以为自己是专家了——这跟你获取知识的渠道无关,你读书、你跟着高人学习,难道你学了三拳两脚也就此认为自己牛逼了么?

浮躁的社会,必有其祭品。

要学会深度思考、深度学习,深度探究,尽量避免浅尝辄止。碎片知识是学习的起点,你当终点,赖得了谁?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