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融入问题之二: “融入美国校园文化”就是个伪命题

2015年01月08日 加拿大维多利亚教育生活实况



加拿大维多利亚教育生活实况, 与你分享北美孩子的教育经验,成长体验。和有相同教育生活理念的父母同行共勉。希望有让你得益的信息和感受。无论你身在何方,我们都想让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快乐地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转帖:“融入美国校园文化”就是个伪命题

“外国学生欢聚一堂,中国学生孤坐一旁。”许多中国留学生到了美国后,仍然沿用中式思维,一心想要融入主流,但往往适得其反。

  高大上才是主流?

  高中同学里,总有那么几个什么都好的学生。他们学习好、人缘好,担任学校各种社团主席,早早就在准备出国。总之,什么都比别人提前一步。而且这些“明星”学生往往都是朋友,当他们一起从走廊里嘻嘻哈哈经过时,他们所散发出的那种自由的气息往往给其他“普通同学”带来一种深深的压力。那个时候,他们所代表的就是中国高中的“主流社会”,融入了他们,便算是往社会阶层的梯子上爬了一级。

  然后,这些传奇的学生出国了,他们去的也都是美国最好的学校,也许有些学校名字我们还没听过,但那也只能算是我们普通群众孤陋寡闻了。“某某的爸爸认识哈佛的招生官”,“某某的妈妈给斯坦福捐了栋楼”……这样的传闻总是在申请季结束之时不胫而走,为这个高大上的小圈子更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他们出国的第一学期,一切都还显得同样高大上。PO各种在大学参加活动,和各种肤色的朋友,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合影。国内的同学看着羡慕,高中的学弟学妹看着向往,一切都还是美好的。

  但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明星”学生却开始抱怨,而且是公开的抱怨—食物不好吃,室友声音太大,party太吵,交不到知心朋友……随后,我们又在各种社交网站上看到他们每周末去找中国同学聚会,玩三国杀,吃方便面,看《爸爸去哪儿》。忽然间,那种高大上的光圈似乎烟消云散了。

  “原来他们没那么优秀啊,完全融入不了美国文化嘛。”在国内的学弟学妹们开始议论,家长也开始议论。过了一段时间,若是有个学生不适应,回国了,便又掀起轩然大波。“XX高中优秀学生留学美国,因抑郁症/社交恐惧症/难以融入美国文化回国”这类内容登上各大网站。于是,国内大众都摇摇头,原来这些孩子也就如此,连美国都适应不了。

  美国不鼓励“融入”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适应”,适应环境、适应人与事,慢慢就可以成为那个“适应能力最强的人”,但是这个道理放在美国却行不通。抛开中国式的思维方式,我们会发现美国并不是一个鼓励“努力融入”的国家,因为美国没有一个所谓的主流文化。就像美国大学里的运动员不会是吸大麻的嬉皮士,hip hop舞团成员不屑于加入一个代表富人郊区的姐妹会一样,这些不同的“部落”都被社会所接纳,但却又互相看不上。

  在中国,你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社会的评价标准是一样的:名校,名车,挣钱,买房,嫁个有钱人。于是,那些七大姑八大姨口中的“成功人士”也都大同小异,但美国却并不是如此。作为一个移民国家,一个种族的价值观想要凌驾到另一个种族的价值观上是行不通的,所以美国社会更加宽容,人们也没有那么强烈的“融入”意识。

  说到“融入”,首先得有一个主流群体。但是事实上在美国校园里,很难说哪个团体更主流。很多人受美国电影的影响,认为天天开party的兄弟会、姐妹会就是主流。在很多学校的确如此,但在越好的大学,这种以某类行为来区分人群的趋势越不明显。因为大多数人都有广泛的爱好和才能,他们不愿意被一个小圈子所束缚。

  比如在哈弗福德学院(Haverford College),有很多运动员同时也是清唱团的成员。在斯沃斯摩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我的好朋友是一个学习表演的棒球运动员。他身高1米9多,一身肌肉,金发碧眼,看上去就像美国电影里那种爱欺负人的富家子弟。但实际上,他是那种会拿着本子和笔坐在电脑前,对着黑白默片一帧一帧看,一场一场分析的文艺男青年,并且在拍电影时一丝不苟。我曾跟他拍过一个短片,整整四个小时,他和一群染发打着耳洞烟熏妆的电影学生一起探讨角度、道具、演员的情感,完全令人难以想象他是个运动员。那么,如果一个学校里有很多这样的学生,我想就连美国学生也无法说出什么是主流了。

  我的一个留美中国朋友也提到,在美国大学里,中国学生对于“主流”有着很不一样的理解。比如有些人刚进入美国大学,便会认为天天在图书馆里好好学习的美国人是主流,而有些人则觉得穿着时髦,搞乐队的人是主流。大部分人不理解天天喝酒吵闹的兄弟会成员,也有很多人认为姐妹会成员过于放荡。所以,在看不出“主流”的情况下,又何谈“融入”呢?

  美国人广交朋友,中国人结交挚友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我所认识的在美国上过高中的中国朋友都非常preppy(东海岸的学院风)。很多人都是运动员,而且把运动的习惯带到了大学。我觉得在美国高中里,这种“融入”的意识要比大学强得多。总是有一些酷孩子,和一些不酷的孩子。比如在我到美国做交换生时所就读的学校里,虽然只有200个学生,还是能看出运动员们比较受欢迎。尽管运动员不一定非常聪明,好些只能去社区学院读大学。

  那么有些人也许会问:既然“主流”的概念并不明晰,那么中国学生到了美国,又该如何寻找或建立自己的圈子呢?在我身边美国朋友很多的中国学生,他们经常和各类美国人交流,和任何他们能接触到的美国人交流,而不只是和某一个群体交流。见的人越多,才能够判断出自己属于什么群体,或者什么才是自己眼中的主流。

  我的朋友E,并没有在美国读过高中,于是在刚来美国大学的时候,便努力寻找自己应该归属的圈子。在大一、大二的时候,他几乎是每场party都去,和一群美国学生住在一起,喝酒、吸大麻。可是到了大四,他选择跟几个亚洲学生住在一起,有几个要好的美国朋友,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一番回顾后,他说:“刚来的时候我不熟悉美国的交友方式,探索一番以后发现,其实也没什么神秘的。美国人喜欢广交朋友,而中国人更喜欢结交挚友。现在我已经不想努力去和美国朋友走得很近,表面嘻嘻哈哈过得去就行。” 也许,越长大,就越会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面,不能把人都“大致归类”了。

  想要融入,说到底是对自己文化和对自己的不自信。刚到美国,每个人都会有个认知的过程,然后就会慢慢找到自己,最终不在乎自己有没有成为某个团体中的一员。到了那个时候,谁又在乎自己的朋友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

加拿大维多利亚教育生活咨询,为你的孩子量身定做留学方案,提供高端个性化定制服务。留学申请优势:加拿大本土团队,全程在地与校方沟通联络,英语母语顾问提供书文支持;掌握第一手学校特点信息,利用与学校的合作互信关系,确保申请规划及时高效;人脉广泛,与招生官,校长直接对话,前沿把握录取动向。


  1. 点击文章标题下方“加拿大维多利亚教育生活实况”, 然后加关注。

  2. 搜索公众帐号“加拿大维多利亚教育生活实况”或者微信号 VictoriaMom”。

添加步骤:打开“通讯录”右上角加号最下面的“查找公众号”。

相关文章(加关注后,回复以下红色关键字即可查阅)。新的点滴感受将持续推送,敬请期待。

回复融入1, 可阅读文章 “谈融入问题之一:你来自哪里并不那么重要”

回复音乐会, 可阅读文章 “初中的冬季音乐会”

回复冰人, 可阅读文章 “七年级的project-冰人奥茨”

回复文理, 可阅读文章 “没有文凭比文理学院的文凭更受待见?”

回复名牌, 可阅读文章 “亲爱的名牌大学,明知道不会录取我,那就不要来招揽我

回复mi, 可阅读文章 “Michel Bardet”

回复影响, 可阅读文章 “关于影响孩子”

回复, 可阅读文章 “私立学校不会告诉你的10件事”

回复不傻, 可阅读文章 “留学可别“人傻钱多””

回复午饭, 可阅读文章 “中学里的hot lunch”

回复维多利亚, 可阅读文章 “为什么来维多利亚”

回复书单, 可阅读文章 “书单,阅读和写作”

回复中学2, 可阅读文章 “走进加拿大顶级中学(2)”

回复中学1, 可阅读文章 “走进加拿大顶级中学(1)”

回复年龄, 可阅读文章孩子各个年龄阶段出国留学利弊分析”

回复寄宿, 可阅读文章寄宿中学的学生管理”

回复图书馆, 可阅读文章加拿大的公共图书馆”

回复戏剧, 可阅读文章加拿大中学课程介绍(四)戏剧”

回复科学, 可阅读文章加拿大中学课程介绍(三)Science科学”


如想具体咨询定制中学服务,请添加私人微信号CanadaVictoriaEdu。暗号“中学申请”。Study here, succeed everywhere.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