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励志!从洗碗工到中澳贸易大佬,华男澳洲奋斗数十年终闯出一片天!

2016年02月06日 澳洲微报


今年57岁的常晓镭是澳大利亚籍华人,现在是浙江易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艰苦奋斗终于闯出一片天。他的任务是——把义乌市场搬到澳洲去,而谁又知道,刚来到澳洲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洗碗工。


处级干部沦为洗盘工

常晓镭说话带着京腔,他笑称自己是北京老炮儿。1987年,常晓镭抛下公职赴澳大利亚留学,很快在当地一家餐厅当上了洗碗工。第一天上班的场景,让他终生难忘。


他第一次见到洗碗机,不知道洗洁精分手洗的和机洗的。初到国外,英文不好,没人来教,他倒错了洗洁精。结果,泡沫扑了出来,弄得满地都是,整个厨房滑得根本没法开张。


“厨师气的一脚踹了过来,说要我赔偿损失,当时被吓坏了。”


下班路上,这个28岁的中国小伙走在悉尼最繁华的大街上嗷嗷大哭,满街的老外永远无法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体面的处级干部,沦落到餐厅洗碗,这种落差难以承受。”


纠结了整整三个月,这种痛苦的感受才慢慢淡下来。但是,他只有一个想法:把英文学好,尽快回国。


“懂得当地的语言,了解当地的文化后,身边的繁荣就不再遥不可及。”


常晓镭说,当打工不再为了生存,而只是一种体验,他才感觉找准了定位。在餐厅打工的日子,让他体会到:不管有多难,都不能轻言放弃。


两年后,拿到硕士学位,他试着到一份刚发展到澳大利亚的香港报纸应聘,却因为是大陆人被一口回绝。走出报社大门后,他就下定决心要为自己打工。


与义乌相见恨晚
 

1990年,他在澳大利亚注册了一家主营日用百货的贸易公司,取名“blueline”,寓意是连接中国与澳大利亚的一辆蓝色海洋线。


当时“中国制造”很难进入澳洲高端市场,在常晓镭看来,这是对生活品质追求不一样,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没有市场。最终,当地一家廉价商品连锁店要了这批货。


当时的跨境贸易“障碍”,主要是信息不对称、渠道不畅通造成的,常晓雷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2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成为中澳贸易往来真正意义上的blueline,努力让“中国制造” 从不被认可,到习惯使用,再进入到澳大利亚普通家庭。


不久之后,澳洲的华人超市多了起来,常晓镭转型做起了批发生意,开始频繁回国采购商品,如玻璃制品、花瓶、工艺品、圣诞礼品等。


2003年,他第一次走进义乌市场,他就相见恨晚。


他兴奋地在篁园小商品市场逛了好几天后,发现这里的商品摆放很乱、包装简陋,但物美价廉。于是,他就在苏州按澳大利亚标准建了一个大型中转仓库。


“我在义乌采购商品,在苏州精装后打上英文说明,再运往澳大利亚。”


就这样,常晓镭开始在国内OEM,当时平均每周要从义乌市采购两个货柜,第一年从苏州仓库中转出去的货品就达两三千万元人民币。


到义乌做跨境贸易来对了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常晓镭发现,连十多年业务关系的老客,找他的次数都越来越少了。


“现在我请不动客户,因为他们在网上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


意识到这种变化后,他开始思考:在物流便捷、信息发达、价格透明、交流方便的“互联网+”时代,传统贸易模式必须转型升级。


2014年,他决定与义乌购合作,利用自身在澳大利亚的资源,通过互联网将义乌市场搬到澳洲去。


于是,他来到义乌常驻,组建了易镭公司,并与澳大利亚知名电商网站共同建立了当地的B2B2C供应链系统平台,常晓镭发现,如果建个海外仓的话,不仅能对冲高昂的物流成本,还能做双边贸易。


“国外客户在网上下单,马上就能从海外仓发货。反之,澳洲商品在国内也能次日达。这样一种美妙的客户体验。”


去年4月,易镭在澳大利亚设立的海外仓,被列入浙江省首批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名单。



常晓镭深知,作为贸易商,要不断开辟新的模式,归根结底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成功转型之后,“易镭”的业务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他还与澳洲农牧协会合作,把澳洲生鲜牛肉、鲜牛奶等进口商品运来义乌。更让常晓镭兴奋的是,义乌有了B型保税区之后,他的转口生意也开始了。


就像常晓镭所说的那样:身在异乡为异客,人在国外缺乏归属感,祖国的强大让他们更有地位和尊严。


现如今中澳贸易合作,让在澳洲的中国人活得更加有底气,另外常晓镭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创业必然是艰辛的,来到澳洲创业可能更加辛苦,但是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愿意跟随社会发展而改变的思想,一定可以成功。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