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龄留学为什么 ⑵

2018年05月17日 加拿大朱凡


说说两个

碰巧都是在沃尔玛碰到的

人和事。



输12

  1  

一天在沃尔玛闲逛,可能是我跟别人打电话说事儿的时候,独特的卷舌音和儿化音吸引了旁边的一位顾客。是一位中年妇女,聊起来发现也是从北京来的。他乡听到乡音多少有些小激动,于是顺势聊了起来。旁边站着她的女儿,现在在上九年级。她是去年九月份过来上公校九年级的,是国际生(留学生)。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今年九月份就要转去温哥华那边去上十年级了,去高贵林那边去上一个什么什么学校(名字没有记住)。问想转校的原因她们跟我说了一堆。听完之后由于我们是刚刚认识我没好意思说太多,但是我自己心里还是有些想法的。

原来她们来了以后觉得这个学校一般,而且学校里华人学生太多也比较杂。想在本地转校,但是对本地的中介不信任。因为有些留学中介就是来了之后刚刚认识,有多少信誉也不好讲而且很多人的说法也不一致也判断不出好坏对错怕挨骗。而且一些人介绍的学校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几个,没有什么特别新鲜的。而在BC省那边,有一个认识很久的朋友而且是专业做留学中介的,觉得信任成本还好,而且那边的学校她们也亲自去考察过中国人很少,觉得校园环境还可以,学生里面华人比例也不大。

我问她本地的优质私校和顶级私校为什么不申请呢,孩子妈妈说,申请不上啊,太难了。

我再问她转过去之后如何适应,ESL课程怎么办等等,她说去了再说。

孩子在北京时就读于西城区的一所重点中学,是和我当年初中时上的那个神校齐名的,原谅我不能说的太仔细。

而且这个家长也挺有意思的,既然决定作出很大的牺牲一家人重新做了生活规划,妈妈陪着孩子在这边陪读爸爸在留在中国工作,但是具体的生活安排,就像没想过一样。他们就住在学校对面的一个公寓里,旁边有一个大型的社区级商业中心,里面有华人超市。家长也没有买车,平时的活动就限于上学放学去对面买些吃喝,也没有去挖掘任何课外资源,孩子和家长也没有出去参加各种的社团和课外活动,家长基本就是在家照顾孩子的类型。在多伦多郊区的这样一个典型的郊区化生活的小城市,这种生活方式是有点不太能理解的。

也是因为只有一面之缘,有些话我不太好太多说,但是心里真的是有些想法的。

这样的孩子,如果能够在北京的初中阶段有能力上这样一所顶尖的学校说明无论是孩子自己的个人能力还是家长的背后支持的力量还真是很有一些的,但是在低龄留学这个问题上凭这样的基础走出了这样的的步骤,不能不说这步棋招数还是不够高,相对来说还是把事情想简单了,甚至是有些仓促。

出国留学是要规划的。基于孩子自身的条件、家庭的条件,首先要做几个大的选项,并且对这几个大的选项做SWOT分析,以决定哪个是自己的相对最优解,决定往哪个方向走。并不是说,出国上了一所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就素质教育了,就一定能上美国加拿大的好大学了。对地域的分析、学校的基本情况的分析,什么样的学校适合自己的孩子、或者说自己的孩子可以适合哪种学校,都要家长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基本判断。有了这样的基本判断,才可以去动手,而不是说仅受其他人或者信息的影响。

从决定出国的那一刻,一直到上大学。做一个时间轴,每一步要做什么、怎么做,都要刻在这个时间轴上。这样,才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2  

还有一天,在另一家沃尔玛旁边的麦当劳,结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女孩。一看就是高中生。因为口音问题,正在和南亚裔的营业员掰扯不清,(这间卖当劳没有自助点餐机)我去帮了一下忙。然后坐在那里吃汉堡的时候我们简单聊了两句。

这姑娘也够有意思的,来多伦多上公校、上了一年觉得不好转到一个私校(写字楼中学),因为同学太少,同年级的只有两个人,下个学期又要转回原来的公校。也不知都是谁给出的主意。问当初为什么这么选择,这个广东女孩告诉我说,因为很多亲戚住在某堡,觉得比较熟悉,于是就选择了那里。还说起前一阵子发生在央街的伤人案,一付怕怕的样子,说她妈妈说以后要买房买在某堡,离亲戚们近,而且华人多,安全。我只好顺着她的话茬说,嗯,多伦多大学世嘉堡分校也挺好的,以后还方便。

这让我意识到,在留学的需求方,实际上是分层的。这个女孩的家庭需要的其实是另外一个层次的。而这样的需求,一定程度取决于家庭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家庭对子女教育未来的愿景。然而,原始信息取得渠道的狭窄,限制了她们的视界。早年移民的华人,多数有着艰苦奋斗的经历,然而,正如外省青年在中国一线城市打拼一样,在国外打拼并不容易,居住地的抱团取暖使得华人社区相对比较封闭。对于现在再出国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信息取得渠道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就未免太有些局限性了。也许家庭对于子女的愿景没有那么高大上,不过,谁不愿意给子女铺一条更加宽广的路呢?只是没有想到而已。


 • end • 

回顾 | 低龄留学为什么




加拿大朱凡

关注低龄留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