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多数家长忽略的留学智慧:“留白”

2018年12月04日 加拿大朱凡



我发现很多留学生家长,即便陪读到了加拿大,仍然会用国内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教育,甚至仍然会用国内的教育手段干预孩子的留学生活。



我一直认为,留学教育尤其是低龄留学教育,必须先教育好父母,然后才能教育好孩子。前段时间与一位家长的聊天,使我对这一看法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此之前,我总是以为,那些把孩子送到加拿大读书的父母在送孩子出国之前,一定会对加拿大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事实上,我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我发很多留学生家长,即便陪读到了加拿大,仍然会用国内的思维来看待孩子的教育,甚至仍然会用国内的教育手段干预孩子的留学生活。


家长的困惑: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是一位对加拿大教育充满困惑,对孩子的学习境况充满焦虑情绪的家长。

一见面我就问她,来加拿大之前有没有对加拿大的教育有一些了解。她说,只是听说加拿大的教育好,比国内的好。

我问“那你知道好在哪里吗?你所理解的好是什么意思?”

她说,教育好就应该是不用家长操心,能够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会更多的知识。

这位刚到加拿大不到半年的家长,习惯于孩子的课余时间在各类的补习班中穿梭度过,她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希望学校能安排好孩子的所有课内和课外时间,使孩子不会因为课外时间的无聊而过度沉溺于与学习无关的事项中。”

这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家长思维。

听完了她的话,我笑问她,“你来加拿大之后的感觉是什么?”

她说她的感觉是加拿大既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比如说空气质量远远超过国内,能见度高,站在她住的地方,天气晴朗时不用说CN塔,有时连大瀑布附近的高楼都可以看得到;不好的方面就是人少,太冷清。


其实,加拿大的教育就像他的环境一样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就是有相对比较宽松的时间,缺点就是因为宽松时间太多,对于自律性比较弱的孩子来说,没有国内课外班的充实,容易沉溺于一些游戏或其他不健康的活动。


当然,随着国内留学生的越来越多,目前加拿大华人区的补习班也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了起来。但这些课余时间是不是真的需要用课外补习班来填补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主要话题。


留学中的智慧:“留白”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由教与学共同组成,教是一个传授知识的途径,而学则是学习、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的是思考,思考则需要的是独立的空间和时间。

因为这位家长在国内专职于国画,我们就聊到了西方油画与中国国画画法的不同。

我不会画画,但有时也会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画作。因我长期居住在国外,欣赏的多是油画,而油画一般都是满满一画板底色,不会有多余的空间和空白,而国画总会有一个整体的实物与白板相互交织的布局,并不会一幅画占满整个画板。

谈到专业,这位妈妈来了兴致,她说,国画画面上的空白部分叫“留白”,边上的留白是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供后期的装裱,而画面中的空白,是一种绘画技巧,也是国画所讲的气局,是一种构图法,表达的是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绘画效果,体现的是一种“少则多”的哲学。

其实,留学生活中的课余时间岂不正如国画绘画中的“留白”?作为家长如果没能深入了解西方的教育精髓,就像一个不懂中国画的老外一样,眼中只有空白;而对于懂行的人来说,则是留白不空,留白不白。


课堂上的“留白”


我的一个朋友CORAL,是多伦多大学香港校友会的会长,她曾经在一次分享中谈过,为什么加拿大一堂课老师有时只讲20分钟,事实上,加拿大的课堂时长为75分钟,比中国还要长,但在这一个多小时内,老师会留出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同学们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在此基础上,老师作进一步引导和指导。

教与学是一个真正互动的过程,这种课堂安排其实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留白”。

“留白”所体现的无即有,少即多的哲学,其实处处可见。

生活中的“留白”的一种智慧,因为太过于忙碌往往会失去生活的情趣。同样,教育中的“留白”同样是一种教学的智慧,用课堂上的空余时间让学生回味老师讲解的内容,让学生试着用老师所教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同样也是一种教学的表现形式。

回想我在国内受教育的经历,以填鸭式为主,即便大学多数也是一种纯粹知识的灌输,就像西方的油画填满了整个的空间,懂西方艺术的人会从中为自己挤出空白,去体味画家的创意,不懂艺术的满脑被画面所充斥,没有思考的空间。

当年,我在中山大学读书时,读到硕士时还在用着中学的学习方法,上课一直忙着记笔记,像一个陀螺一样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下课复习、背诵,宿舍熄灯了就和同学一起到走廊尽头昏暗的廊灯下学习,每天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读书学习,生活是充实的,大脑也是充实的,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就像一台奔跑中的机器。

毕业之后,尤其是移民来到加拿大后才发现,自己迷茫了,迷茫在哪里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时间去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从没有人告诉我,人生除了生存,还可以学会生活。但如果教育中给学生留些“空白”让学生去思考、去体味不同的人生,也许就会有多样化的选择。


课余时间的“留白”


加拿大的教育有着自己的教育模式,一位本地的老师曾经告诉我,加拿大规定9年级高中做作业的时间,只是半个小时,10年级是一个小时,11年级会稍多一些,12年级就很多了,有时候会做到很晚。

事实上,教育局网站上这些规定也都是很清晰的。很多学校12年级做作业的时间,和大学生都差不太多。

这种教育模式是符合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的,小一点的孩子要以玩为主,在玩中找出自己的兴趣所在,在玩中学会自我规划。这与国内学校包揽孩子所有的学习事务有所不同。

国外的教育是主张孩子自己去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兴趣,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留出足够的“空白”给孩子。

国外高中校内有非常多的俱乐部,都是以课后发展孩子的兴趣为主,选自己喜欢的,投入时间与精力,与上各种学科补习,是完全不同的收获。


如何应对“留白”不“白”的问题


对于独自出国留学,离开了家长的看管,又摆脱国内学习重压的孩子来说,过多的课余时间无疑是一个彻底放飞自我的机会,于是,相当一部分孩子把多余的时间,放在了玩游戏等看似不正当的事情上。

这种失去限度的自由自然会产生一定的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剥夺孩子的课余时间,重新把他们送到补习班,延续国内的重压补习生活。否则,就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意义。

对于刚从国内出来的父母来说,早已习惯了孩子这种看似紧张而有序的生活,当看到孩子每天无所事事时,总是会有或多或少有点疑虑:这种放松难道真的能实现孩子读大学、成材的目标?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孩子每天埋头于老师及家长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之中,没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如何发展自己兴趣,这种高压学习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种学习机器。

孩子在课余时间的放飞是一种心智尚未成熟,又缺乏家长正面引导的结果,这也是低龄留学中的风险。对于这种问题的解决,其实可以从古代大禹治水中得到一点启发。

大禹治水成功的原因是摒弃了以前的以“堵”为主的方法,而采用了以“疏”代“堵”的方法,事实证明,“堵”有时会让事情变得更为糟糕。这里的疏并不是让孩子不加节制的去玩手机,去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这一过程仍需要父母的引导。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了自己在国内的工作,和早已熟悉的舒适环境,不远万里陪孩子出国读书,陪读并不是陪同孩子一起上学读书,其主要作用还是在于课余时间对孩子的引导和帮助。适当的引导孩子,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是家长的责任,但引导并不意味着管控,否则又回到了国内高压管制的死循环。


当然,我并不是完全排斥送孩子上课外补习的做法,对于有些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适当的课外补习还是必须的,尤其是语言方面的补习,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快地跟上本地的教育步伐。只是补习是一种加快融入本地教育的方式,且不可重新回到国内的高压状态,失去了国外教育的原本意义所在。



1孩子迷恋手机,怎么办?


事实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个家长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记得我家小儿子刚来加拿大时,因为课余时间过多不知道该如何打发,也是每天抱着手机玩不停,在国内每周一个小时的玩游戏时间,到了加拿大之后变成了每天一小时甚至有时会玩到四个小时。

看到这种状态,每一个做家长的都不可能做到泰然处之,但我和夫人觉得也不能粗暴干预,也许这是孩子在慢慢适应新环境的一个自我调整状态,这种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过程也许会很曲折,但调整的主体是孩子自身。因而,我和夫人没有给他过多强制性的要求,只是建议他把手机换成电脑,这样,一是屏幕大些对眼睛的伤害小些,二是在电脑上玩游戏目标较大,我们可以了解他每天的大致状况。

经过一段时间调整之后,孩子慢慢进入了加拿大教育的正常节奏,课余时间也开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我家的二女儿也是如此,在课余时间总是喜欢做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她最大的爱好就是做手工,这也是促成她大学最终选择设计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正是在这些看似空白的课余时间里,孩子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使得课余时间变得空而不白。


2充分认识教育的规律才能克服自身的焦虑


这位家长说一寸光阴一寸金,看着孩子白白浪费这么多时间总是心里不安。这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们这一代的留学生家长大都经历过惜时如金的大学生活,以我自身为例,70年代后期刚刚恢复了高考,大家对时间都非常的珍惜,当时中山大学的校外是一片田埂,一大早,田埂上就聚集了很多读书、学外语的学生。

我们的自我管理出于一种自我的紧迫意识,是一种生存的需求。现在学生没有生存的压力,学习的动力自然也没有那么充足。但,如果家长这时用简单粗野的手段把孩子赶进补习班,也许能解决形式上的空白时间利用问题,但孩子内心的动力是无法真正激发出来的。

教育的规律就是让孩子学会成长,自然的成长,符合规律的成长。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赢在起跑线上,那是一种拔苗助长式的成长,用补习班填满所有的课余空间,就像是一块菜地白天利用太阳的照射让其自然生长,晚上则用替代的灯光,让它们不停的生长,这是不符合自然生长规律的。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家长的作用就是把它撒下去,保持充足的阳光和水分,防止生长过程中的病虫害即可,而不是人为地外力干预其生长过程。


加拿大的学校,看似三点钟放学学生很是轻松,事实上,这里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每节课75分钟,中间的休息时间非常之短,孩子一整天都处于一种学习的高压状态之下。如果课后还用补习班来填满,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就完全被挤占了。对于低龄留学生来说,玩仍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在玩与娱乐中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时间的分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兴趣有可能会转变为未来的职业取向。所以,智慧的家长一定不要挤占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留白”空间。

这位家长的焦虑,来自于国内外教育方式的完全不同,来自于对孩子未来不确定性的困惑。她的孩子目前在一家私立学校,她甚至想请我帮她孩子转学。事实上,加拿大不论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学时,唯一有点区别的是公校的规模相对大些,学生多些,课外俱乐部活动相应也要多些。

焦虑像是一种传染病,我也被她的焦虑情绪感染,语速似乎也越来越快。她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学生和家长遇到的问题,有的家长在国内留守,看不到这种现象,任其发展。陪读的家长初到这儿大多数也都是比较迷茫,但无论是国内留守家长的任其发展,还是陪读家长的困惑和迷茫,随着时间的发展及孩子对这边教育的融入,最后问题基本都会自然而然的解决。这也是一个从国内教育到国外教育的转型适应过程。

在妈妈的坚持下,我与孩子见了一面,这是一个有着自己爱好而且积极向上的孩子,妈妈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她的焦虑完全是一种两种教育体制冲突下的困惑与迷茫。

我们在国内都经历或见识过高考制度下孩子们残酷的竞争,那些甚至有点血腥且火药味十足的高考口号让人听着心惊。中国的教育是在不断地赶超别人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国外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自我超越,一个人只需跟自己比,只要是在进步就说明这是一条正常的成长轨迹。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在成长中增加自身的阅历,不断地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孩子的正常成长过程。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才能适时、适当的给予引导,而不至于焦虑、困惑。


3做有智慧的家长,给自己的生活“留白”


作为陪读父母有机会陪伴孩子成长,充分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种难得的体验,但也要明白,有质量的陪伴是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成长过程的困惑,引导孩子少走弯路。以补习班填满孩子的自由空,其实是一种家长偷懒的做法。

以前在国内,我的三个孩子一到周末都放到少年宫,现在看来,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爱孩子也带有自己的私心,把孩子放到补习班,是把责任转移。

到加拿大之后,我积极地参与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目的是了解别的家长在培养孩子中的做法,尽可能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可能弥补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试着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做一个用心而不仅仅用钱的父母,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时这一过程也充满着很大的乐趣。


陪孩子成长并不是说无时无刻地陪在孩子身边,完全没有了自我的空间。给自己的生活也要“留白”,这同样是一种智慧的人生。一个不会生活的父母很难培养出会生活的孩子。


我对家长说学开车后,把生活空间扩大一点,这样就可以分散全部聚集在孩子身上的注意力。给自己一点空间,也给孩子一点成长的自由。如果担心孩子学坏,可以周末多带他去图书馆,这里的图书馆很多,资源也很丰富,更有许多适合孩子的活动。也可以带孩子出去走走,了解一下这个国家,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和生活,多一些人生的经历。


加拿大低龄留学专著


整理  by  田丽缊

编辑  by  Coco妈妈

图片  By  Simon




加拿大朱凡

关注低龄留学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