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开始自我反省,五大问题就在身边

2018年12月19日 逸居新西兰



本文摘自十二月下旬

即将出版的第十期《逸居新西兰》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1997年,年轻的许立(Frank Xu)加入了Fletcher。20年过后,回顾建筑业,曾经冲在第一梯队的大型建筑公司前赴后继地倒下。


Mainzeal、Multiplex Group、Hartner Construction都成为了历史。“这应该是产业结构性问题所致,而不是某个公司管理不善。”如今,作为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的会长,在每年的行业峰会上,他都会抛出此话题,希望更多从业者予以关注和思考。

2018年8月1日,Ebert Construction Limited轰然倒地的消息,再一次提高了舆论对建筑业问题的关注度。《逸居新西兰》采访了一些华人建筑业从业者,结合他们在产业链环节中的角色和工作经历,讲述了他们身边存在的问题和应对建议。

常见的成本超支和工期拖延,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发生?


由于担心未来施工量波动,新西兰建筑从业者不会养很大的队伍。新西兰建筑业由许多小型公司组成。

许立举例称,像Fletcher和Hawkins这些大公司管理的建筑项目可能底下有四五十个分包商。技术工人短缺,导致项目要不断地分包,才有可能完成。有的分包商接了项目,但自己资源不够,可能又找了下一层分包来“凑数”。这下一层的分包可能是个体户或海外工人团队。


“新西兰本地专业资源有限。有限到什么程度呢?可能中国通常一家分包就可胜任的工作,在新西兰需要切成八个包,才能找到相应的多个队伍来配合完成。”一位匿名人士指出,这大大增加了总包的控制管理难度和复杂程度。



而规模太小的分包商很难得到充分的培训资源和资金。“在一些重要的位置上的人没有受到合适的教育、缺乏足够的经验。”许立指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行业充满了不合格的人。

作为分包商,Livefirm董事杨德卿(TK Yong)表示,现在工程很多,但缺乏好的项目经理和工人,所以错误率很高。再往前推,很多建筑设计师和开发商也没有太多经验。市场忙的时候,太多没有深厚经验的人就敢称自己是师傅。现在奥克兰进行的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工人和建筑师的专业能力能不能跟上,都是问题


这种碎片化的特点导致了效率低下。


广告


因为设计图不完整,引发了预算不准确。

“从我作为建筑师的角度来看,中大型工程之所以在时间和造价上很难控制,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发展商在前期项目策划时, 工程的造价计算过分简单化。”

新西兰注册建筑师、武梅詹建筑事务所执行董事詹烽(Executive Director of WMZ Architects, Feng Zhan)指出,立项的时候,很多人只是用方案概念设计图, 或得到规划审批(RMA)的方案通过建筑面积来估计造价。没有充分考虑到隐形的因素, 比如防火、隔声、每个基地具体施工的问题和建造的细节等。这导致在深化设计图的过程中多次修改设计,成本也不断增加。


在他看来,在工程真正动工前,成本估算一般都是纸上谈兵。詹烽的经验是,不能拿太简单的设计图来设定工程预算。为了提高初期预算的准确度,一定要请防火工程师和结构工程师、施工方反馈大概的意见。虽然会增加一些前期的费用,但比起后期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造价失控, 还是更划算。


但是,“我们经常接触的客户大部分都是拿到平面图,得到房间数量和面积,粗糙地计算成本。”詹烽(Feng Zhan)表示,只有小部分的专业客户会在初步设计图的基础上,听取及采用各个方面工程师的意见、特别是施工部门的意见,这样才能把潜在的问题在设计的阶段及时地发现并解决。这种做法也让工程造价更加准确。开发商能够在动工之前知道潜在的问题,在深化设计时提前解决,尽量避免施工期间昂贵的改动。



“预算不是一个空洞的数字,这个数字会变成现实。所以,工程的前期策划十分重要,要花更多时间,得到各方的反馈和输入。”设计图之所以不充分,就职于新西兰某大型建筑公司的Michael Long分析道,是因为客户不确定是否项目会进行下去,想降低前期成本投入,就不愿意花很大的费用在前期筹备阶段。但是如果从项目本身来说,前期阶段是最能够节约项目最终成本和规避各种风险的时期,而且客户在变更和选择方案上所花费的资源和资金也是最少的。但很多时候,建筑公司开始参与项目都在建筑许可发放之后了,其实也都“回天乏力”了。


实际情况中,设计图纸不完整还与开发商的认知度有关。一些开发商错误地把市议会的标准作为质量把关。许立表示,一些开发商以为拿到建筑许可的图纸就达到完善的水平。但实际上,可能只完成了百分之八十。

如果不成熟的设计图进入招标阶段、用于施工环节,还会产生新增成本。杨德卿指出,有些建筑工程限定了完工的时间。没有等到设计图百分之百出来,就进行施工。从分包商的角度,在图纸上很微小的动作,施工上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后期调整造价更高。

Archiland Architecture 董事黄海鑫(Dylan Huang)也提到,新西兰建筑设计没有标准化图集,每个项目设计都不成熟,经常会遇到现场设计变更,然后用开会扯皮的方式解决。分包商又采取计时不计件的方式,过度磨洋工,最后由开发商和总包商来买单。

广告



在集中了大量施工项目的奥克兰,市议会建筑审批部门招致了不少业者的怨言。诸多审批流程和检查环节,给外界一种“非常害怕承担任何风险”的印象。

黄海鑫指出,市议会不想担任何责任,想把责任都推给设计顾问,却仍想把控所有设计和现场审批过程。官僚冗杂的系统经常造成工期大大延误,增加开发商的时间成本。

这已经是不得不接受的行业现实。但是,市议会工作人员对相关法规理解不一致,让业者更难把控其中的风险和时间。



采访中,詹烽(Feng Zhan)和Top Harbour Limited首席执行官潘昕一致提出了,市议会在审批许可和现场检查执行两套标准、过于主观的情况。

詹烽指出,负责审批和负责现场工地检查的两个部门有时看法不同,内部的自相矛盾,也部分导致了施工的复杂程度和拉长工期

潘昕举了一个真实存在的例子。“此前要在房屋做一个装修改动。最初咨询时,市议会的人说可以按许可豁免程序申请,两周能够下来。但后来经手的职员却要我们申请建筑许可(building consent),直到本文发表时,尚未取得许可。”潘昕认为,市议会职员对条文的解释和理解太主观了,让人无所适从。 



新西兰建筑业的问题之一是,大家都想把风险推给其他人。

“业主的律师在标准NZS 3910/3916合同的基础上附加大量的特殊条款,将某些完全不在总包可控范围内的风险转嫁到承包商头上。”

前述匿名人士指出,这也有其历史原因。新西兰本地市场低价竞争、银行对融资的硬性要求等导致了建筑商为了拿到项目,不惜薄利甚至无利入场。建筑商寄希望于后期变更索赔,整体市场被绑架,使得对抗性合同关系占据了主流。在中小型项目下,风险可控,不出问题还能维续。但一到大型复杂项目,问题变多、市场吃紧,当初的总包价包不住了,自然就出现了亏损。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


作为应对策略,该匿名人士表示,近来承包商前期介入模式(ECI)以及总包固定开办费及利润(P&G + Margin)与业主共同公开招标等方式也开始成为主流。


广告



“分包商碎片化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建材供应碎片化。”

作为建材供应商,Fletcher旗下的PlaceMakers亚洲业务部经理Keven Chen指出,有些建商片面注重价格,忽略了对供货时间和施工质量的考虑,导致最终人力成本和工期的增加。比如,同一尺寸的木材看似一样,但是不同厂家的质量不同。当用质量差的木材做墙时,会出现不平整的情况,在下一个施工环节安装GIB Board前,不得不多花人力和时间去调平。这是施工中常见的导致低效生产的现象。
 
他认为,建商选取建材,对比产品价格时,也应同时将供应商的服务和产品质量纳入考量范围之中。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供应商,建材到位及时,施工效率会提高不少
 
再者,建商对供货预期时间的掌控力较低,容易因为缺货而拖延工期
 
他发现,一些项目经理以为在一家供应商买不到,就能通过另一家来解决。事实上,新西兰建材供应市场很小,很多产品不管由哪个供应商销售,货源都出自同一个工厂。有些工程用到特殊的建材,需要很长的生产周期。有经验的建商会更了解其中的做事方式,懂得提前计划,为某些建材预留出更长的供货时间。


 
另一方面,供应商的服务也一定程度上拖慢了工期。就华人分建商而言,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建材供应商增加了华人的销售服务团队,但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他们能提醒分建商根据工程项目情况早早预定建材、组织到位,或许能避免拖慢工程进度的情况。此外,作为供应商,他还发现仍有不少建材生产商没有华人服务团队。这有可能导致沟通不畅、工程效率不高。
 
在建材供应的层面,还会涉及到与设计师的沟通。这也影响了建材供应的速度。他举例称,建商要订购木框架,必须从设计师手中拿到设计图,给供应商进行拆图生产。极端情况下,拆图中会发现设计图中有数十个问题,比如尺寸不清楚、图纸前后矛盾、设计的某些部分不合理、设计图纸不够完整等。这些情况下,都需要与设计师介入解决。哪怕是在商业建筑领域,更会出现设计图纸细节不清楚。
 
这些与设计师有关的“不清楚”或“不确定”,都让建商无法尽快订货。在某些项目中,为了保证预期的效果,建商订货时还需要与设计师确认颜色、型号等细节,流程和所需的沟通时间都较长。有些情况下,设计师指定的材料并不一定有货。若决定换货,背后可能牵涉开发商、总承包和设计师的意见,最终进入订货的那一刻会更晚。
 
理论上来说,在设计图纸阶段,他表示,应考虑到建材供应的情况。实际中,往往出现开发商和设计师缺乏经验,对建材供应不够了解。建商对建材供应的关注度和了解也同样匮乏。
 
 “低效的形成不是单方面。这个行业每个环节多少存在问题,导致今天低效的局面。”




受访者介绍


詹烽Feng Zhan 

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新西兰注册建筑师

武梅詹建筑事务所执行董事


詹烽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随后去美国、澳大利亚进一步深造。在过去二十五年来,他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印度和南太平洋岛国留下了多个建筑设计作品。他擅长中大型商业、零售和住宅项目的总体及单体建筑设计。由詹烽设计的 Sistema 建筑荣获2017新西兰房地产协会的金奖。

许立 

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会长
舜地新西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项目总监


许立拥有29年的专业建筑管理与房地产开发经验,是资深的开发经理和项目经理,洞悉新西兰建筑业的机会和挑战。


潘昕
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Top Harbour Limited公司董事和CEO


潘昕6年前来到新西兰,负责鹏欣集团在奥克兰Gulf Harbour的地产综合开发项目Fairway Bay以及市区的投资性物业。他具有十多年的房地产开发管理经验。来到新西兰之前,在中国从事房地产行业,并成为集团的投资发展总监。作为财务背景的房地产开发人士,他看重现金流安排和对销售的审慎合理预期。

黄海鑫
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秘书长 

Archiland奥克兰建筑设计院创始人兼董事


黄海鑫毕业于奥克兰大学建筑系。10多年的新西兰从业经验,参与了600多个项目设计。近些年主攻BIM、模块化预制建筑和低能耗住宅。

Michael Long
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理事 

新西兰某大型建筑公司造价工程师


拥有国际法学硕士和工程造价学士学位,曾多年就职于中国开发商团队,现转至新西兰大型建筑公司任造价工程师,对地产和建筑行业都有深入了解。


Keven Chen 

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PlaceMakers Mt Wellington 亚洲业务经理


在新西兰大型建材供应商从事建材供应工作近10年,现领导集客户经理、电话销售、预算师和厨房设计师为一体的华人团队为建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TK Yong
新西兰华人建筑业协会理事 

Livefirm集团公司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 

NZIQS成员


1997年毕业于UNITEC,获得数量测量学士学位,目前领导约280名建筑师和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作为分包商,专门从事商业和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和木工工作。


采访/撰文 Abby Chen

排版 Banks Feng



广告



更多原创精选


客户咨询

Pauline Gao

[email protected]
广告销售

Jenny Chang

[email protected]

新闻中心

Abby Chen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