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课堂】微言夜读 · 经典 | 秋日将尽?不,她在那些绝美的诗词里

2017年11月22日 东莞教育





今天,冷空气在全国大范围扩散,冬天迫不及待地要把秋天赶走。冬日将近,可是还没有看够层林尽染的秋色、还没有听够淅淅沥沥的秋声、还没有赏够丹桂飘香的秋韵,但是,不要紧,秋天她没有走远,她就在那些绝美的诗词里。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点评: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一曲非同凡响的秋歌。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点评:全诗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点评: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点评: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点评: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





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评:七组叠词,以秋天的萧瑟写心中的愁怀,沉郁凄婉。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点评:借冷落凄凉的秋景,表达难以割舍的离情,是伤离别的千古名作。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点评: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点评: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清平乐·候蛩凄断

【宋】张炎


候蛩凄断, 人语西风岸。 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 不知多少秋声!


点评:此词笔调精练含蓄;风韵幽雅独特;意境清空淡远;情感真切感人。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宋】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 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 梦又不成灯又烬。


点评: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词境委婉曲折、深沉精细而又温柔敦厚。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点评: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纸上得来终觉浅,秋色绝美须自寻。带上相机,出去走一走,用你的眼睛,你的心,把这秋天留住,让她长久驻足。下面这些美景都来自各个高校,你,不想去看看么?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江南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四川大学


摘抄微言教育,版权归原作者,由东莞教育发表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东莞教育!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