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狗肉节去留之争,饮食文明的边界在哪里?

2016年06月23日 澳洲新闻


 

我是老马,经济之声评论员马尚田。 本篇,我会说到饮食文明的四个边界。那里,是人道的闪光之处,是人心的悲悯和柔软所在。

1

从父亲节开始说起。你向父母说过“我爱你”吗?在老马价值观发起的这项独家调查中,69%的人表示,从没表达过;25%的人偶尔表达;经常表达的,只占6%。可见,国人在表达爱意方面是含蓄的。


2


如今,广西玉林又要举办“荔枝狗肉节”了,每年,都少不了论战,甚至有过激行为。有些人为了表达抗议,对商家进行辱骂恐吓,甚至肢体冲突的也有。可见,很多人不太善于表达爱意,也不太善于理性地表达反对意见。


相比之下,今年国内有动物保护组织发起百万人的请愿就显得平和得多,国外,则有上千万人的请愿活动,希望有关方面取缔这一节日。


一份新鲜出炉的民意调查也显示,大多数中国民众希望取缔这个所谓的节日,认为它玷污了中国的形象。不过,消息传来,玉林狗肉节遭抵制,狗肉销量反而提高。


3

现在看来,舆论已经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美食派”和“宠物派”。


“美食派”强调的是民俗和权利,我有吃狗肉的权利,况且,我们一直这么吃过来的啊;

“宠物派”强调的是人道和情感因素,狗是人类的朋友,你不能这么吃,尤其不能那么残杀之后吃。双方各说各的理,形成一种错位地交锋。

老马以为,这种争论是有积极意义的,至少可以帮助我们确立饮食文明的边界在哪里。


4

这个边界,首先,就是不虐杀、不炫耀杀戮。


从历年情况来看,广西狗肉节的确出现虐杀和炫耀杀戮现象,一个节日吃一万条狗,很多狗被当街屠杀,甚至有人虐待动物只是为了让动物保护者出手购买。这让很多人反感。(有些行为说出来就让人难受,有些图片实在不忍目睹,就不举例了。)



5

另一个饮食文明的边界,是安全和健康。




目前看来,这数量众多的犬只来源可疑。非盈利组织亚洲动物基金去年发布了关于中国狗肉产业链的深度调查报告。


调查历时4年,结果显示:国内几近没有任何大型肉狗养殖场,所谓大量供应的肉狗,极有可能是被盗抢和毒杀的家养动物和流浪动物。这条“黑色产业链”,充满了“谎言和违法”。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通过“微信公众号”老马价值观说一说。

6

继续探讨文明饮食的边界,法律当然是一道天然的边界。


就在上两年,媒体曝出,在云南普洱市江城县,一个非法盗卖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集散地长期存在,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或濒危物种,在此成为各路食客的盘中餐。


活杀猕猴、烧烤全猴、活割野驴在那里频频上演,引起公愤,也让很多人流下眼泪。


当时,有人祭起“民俗”的招牌辩解,说当地人信奉着吃猴脑治疗头昏之类的传说。

7

我们就直面这个民俗问题。什么举动打上“民俗”的名义都值得保留吗?


当然不是,民俗也良莠不齐,有些民俗也要移风易俗,像“狗肉节”这事,这么高调实在有违和感,不吃少吃低调吃狗肉恐怕是大势所趋。


2011年浙江金华“湖头狗肉节”不是彻底取消了吗?1988年汉城奥运会之后,韩国人在国际舆论压力之下,吃狗肉也变得不再高调。我觉得,这代表了一个方向。


8

至于“活吃猴脑”、活割野驴之类的行为,却要触碰饮食文明的第四道边界,就是符不符合人道。简单说,吃可以,但“怎么吃”要讲究,不能挑战人类情感承受的极限。


以中华饮食之精良,不能否认,也的确存在饮食陋习。有些特殊食材或者罕见做法实在是穷尽想象力,所谓“美味”完全变了味。

且不说“活吃猴脑”、“三吱肉”、浇驴肉这些残忍吃法,太不人道,即使是“活熊取胆”、铁板甲鱼、烤鸭掌之类也让心理脆弱的人闻之变色,更别说吃了。

我们知道,我国《反虐待动物法》这部法律正在起草中,“虐待”是指,以手段残忍的方式使动物遭受痛苦。这部法律,专家建议稿已基本完成。未来,对此应有明确规定。

老马以为,即使在法律出台之后,我们依然应该守住饮食文明的边界,那里,是人道的闪光之处,是人心的悲悯和柔软所在。

 想评论,

可直接留言,

谢谢!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