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卫生局政策:新移民华裔妈妈可带小孩免费接种疫苗!

2018年07月24日 加拿大房产投资



近期,中国疫苗事件掀起层层波澜,责难之余更令家长们束手无策,不知该带孩子做哪些检查。


而就在今早,加拿大华人朋友更被一则网传信息刷屏:加拿大紧急启动新程序......中国小孩可免费接种疫苗......


经核实,该信息来源并不准确,加拿大卫生部官网尚未更新任何有关疫苗的应急程序。此外,相关疫苗政策也存在已久,并非新近出台的通知


为此专门整理了一些内容,希望能给那些从中国移民过来加拿大的妈妈提供一些帮助。


根据加拿大卫生局政策,加拿大移民宝妈们可以带着在国内已经接种过疫苗的宝宝到 CLSC(Local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或家庭医生处预约『抗体测试vaccine antibody test』,抽血后便可以知道哪些疫苗已经产生了抗体;如果查出没有抗体,加拿大的医护人员可以帮孩子免费注射疫苗

加拿大疫苗制度介绍

加拿大的疫苗分强制和非强制两种。


强制接种的疫苗由加国全民医保负担,是免费的;非强制注射的疫苗一般是要自费且并不便宜,不过疫情高发期有时政府会宣布在一定时段内免费,许多家庭会特意选择在这些时段进行全家接种。比如如流感疫苗,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需要和意愿选择接种与否。

点击图片,查看暑期看房团详情!

加拿大,不同的省份注射疫苗的年龄也有不一样的规定,需要了解具体信息的朋友可点击下图放大查看:


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加拿大和中国的疫苗注射区别


加拿大和中国的计划内疫苗比,看起来区别好像不大。其实还是有不少区别的。


1,加拿大注射白百破+儿麻+流感五联针;中国注射白百破三联针,口服儿麻糖丸,而流感疫苗Hib不作为必须免疫注射;


2,是加拿大注射MMR(麻疹,德国麻疹,腮腺炎)三联针,而中国是分别注射麻疹和腮腺炎疫苗,无德国麻疹疫苗,且第一针注射时间均早于一周岁。加拿大卫生部视一周岁前注射无效。所以在中国注射第一针(麻疹和腮腺炎)时一定晚于一周岁,否则回加拿大后要补种;


3,加拿大注射流脑C疫苗,中国注射流脑A疫苗。在中国一定注射流脑A+C型流脑疫苗,否则回加拿大后要补种;


4,是国内宝宝出生24小时接种卡介苗,一岁注射乙脑疫苗,在加拿大不要求;


5, 在中国要求注射乙脑疫苗,在加拿大不要求。在中国生活时要求免疫注射的都需要注射,防止感染相关的疾病。在中国没有的而加拿大要求的(例如德国麻疹疫苗),回加后要补种;


6,五合一中HIB在中国国内是一岁以上的孩子才打,所以剂量不同,不能混合使用。肺炎球菌疫苗在国内是不同类型的。乙肝疫苗是全球通用的,所以在中国打这个没问题;


而对于宝宝注射疫苗,根据居住地不同肯定会不同,因为各地流行病会有地区差别。宝宝在哪生活,就应该按照哪里的要求接种疫苗。特别是如果孩子打算在国内住上1,2年的话,还是尽量按国内的标准打。这一点爸爸妈妈要牢记在心!


加拿大疫苗出现问题怎么办?


加拿大有全国联网的医疗数据库,这种数据库有三大部分,分别记录住院病人、诊所病人和购买处方药病人的信息。每个加拿大人(包括那枫叶卡的永久性居民)都有独一无二的医疗卡号,任何一项医疗记录都能清晰找到时间、地点和负责人。所以你不论在何时、何地接种何种疫苗,都可以查得一清二楚。同样的,一旦疫苗质量出现问题,可以一支不落地召回。


由于加国疫苗发放是由联邦卫生部、联邦卫生安全局和各省卫生厅共同管理,统一订购、发放至各省卫生厅,再由各省卫生厅发放到该省专门接种机构。全程都是由政府操办并计入数据库,所以只需从该数据库找到相应批号疫苗所发放的地点和数量,以及已接种者的姓名,就可以把所有问题疫苗和涉及的人找出来。



如果是省内自行安排接种的疫苗,则由省卫生厅自行订购、发放和接种,并报联邦卫生部和联邦卫生安全局备案。在大多数省份,强制注射疫苗一般都在指定的专门机构进行,而非强制注射疫苗则选择余地很大,许多时候在家庭医生处也可接种。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普通患者无权查阅医疗数据库,也无权知道疫苗的生产厂家、批次等,但可以要求家庭医生代为查询。通过家庭医生,你可以了解有关疫苗的相关信息,包括名称、生产厂家、保质期等等。


加拿大强制疫苗全国推行


加拿大是联邦制国家,全国推行医疗保险制度,但具体规范则由各省分别制订。具体到儿童疫苗强制接种,大原则是完全一样的,但具体注射哪些种类的疫苗及如何接种则由各省卫生部门自行决定,不过各省差异并不大。



以BC省为例,儿童从2个月开始到9年级,总共要注射13种疫苗包括对青少年保护非常好的、国内打不到的HPV疫苗(相关信息请查看联邦政府网站:https://www.canada.ca/en/public-health/services/provincial-territorial-immunization-information/provincial-territorial-routine-vaccination-programs-infants-children.html)。


加拿大儿童疫苗接种并非仅限于“学前”,且学校也不负组织之责,完全由卫生系统和家长自己直接联系,学校并不过问。


加拿大疫苗监管者有哪些?


加拿大对于疫苗的监控极为严格,监管者包括:


  • 政府监管机构

  • 疫苗行业

  • 公共卫生官员

  • 卫生保健专业人士

  • 以及所有消费者


而疫苗的监测机构包括:


  • 原住民和伊努伊特卫生科[FNIHB]

  • 国防和加拿大部队[DND]

  • 加拿大皇家骑警加拿大惩教

  • P / T免疫计划

  • 加拿大卫生监管机构


每批疫苗上市前,生产厂家需要向以上机构提交证明疫苗的信息和数据包括:


  • 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结果

  • 生产设施的现场评估

  • 3-5个连续疫苗生产批次样品的实验室测试


这些都通过审核后,生产厂家才有可能获得加拿大卫生部生物制品和基因疗法局(BGTD)的授权。


生产厂家获得授权还不够,每生产一批疫苗,都必须提交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测试,取得卫生部批准后才能在加拿大市场销售。


加拿大疫苗也曾陷入危机


1、在问题中进步


2003年,加拿大也曾深陷“非典”危机之中,当时就有专家建议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包括一个疫苗电子注册系统于是,2004年3月,联邦政府指定由政府出资建立了加拿大医疗资讯网,开发了一套全国性的疾病监测系统,这就是“全国联网医疗数据库”。这一项目意味着卫生官员可以“查看个人和全体居民的防疫历史,以及适合或未接种疫苗的客户名单”。


“全国联网医疗数据库”会详细记录住院病人、诊所病人和购买处方药病人的信息,由于每个加拿大人(包括外籍永久性居民)都有独一无二的医疗卡号,因此任何一项医疗记录都能清晰找到时间、地点和责任人,无法涂改粉饰。一个加拿大人不论在何时、何地接种何种疫苗,都可以查得一清二楚。


理论上即便出国,该卡也应随身携带,一些避不开接种期的婴幼儿在境外接种后,“疫苗接种卡”上也要如实记录,回国后要报给家庭医生。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漏种或重复种,另一方面,不同国家接种的疫苗种类不尽相同,也需要核对以免出问题。


2009年,曾有6名加拿大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症状,根据“全国联网医疗数据库”的数据,结果一个月不到,未使用疫苗就悉数被召回。


如今,在加拿大,要查阅疫苗问题就更容易了,渥太华医学研究所已经开发出了一款免费的智能手机APP——加拿大疫苗,这款APP可储存接种信息,提醒家长何时该带孩子去接种,并对其所在区域的疫情做出预警。更新的版本还可扫描疫苗药瓶上的条形码,并方便父母们将信息发至公共卫生机构。此前政府似乎没办法采集到的疫苗接种信息,现在这款APP可以以很低的成本搞定。这样一来,人人都变成了疫苗的知情者与监督者,监管漏洞便不会轻易出现。


相比之下,中国家长担心的是疫苗本身的质量、监管和安全性,西方的家长担心的是接种疫苗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2、绝不让坏人过上好日子


除了事前监管,付出代价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比如我们都明显感觉得出来,假设一个生产疫苗的上市公司产品有问题,结果只罚了300多万人民币,明显的起不到什么警示作用。而在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整个北美地区都有针对医疗巨头集体索赔的传统。


2011年,BC省最高法院决定受理加拿大一位华裔妇女发起集体诉讼控告辉瑞旗下加拿大惠氏药厂(Wyeth Canada)的集体索偿诉讼,这个案子的缘由也很简单,原告们认为惠氏所生产两种女性荷尔蒙补充剂导致她们患上乳腺癌的风险增加了。之前美国那边同样理由控诉惠氏药厂的案子,法院判了惠氏药厂出7500万美元惩罚性赔偿以及375万美元伤害赔偿。



关于疫苗的诉讼,北美有不少,药厂、政府也会感觉到“疼”了。2000年7月,美国小女孩汉娜19个月时接种了多种疫苗,随后出现不良反应。随后7个月,汉娜的病情直转之下,她被诊断罹患由粒线体异常而触发的脑病。2001年,她被确诊为自闭症。他的父母认为这与接种疫苗有直接关系,于是将要求强制接种疫苗的政府推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政府一次性赔偿汉娜一家150万美元,并在随后每年获得50万美元的照料费,这意味着汉娜一生中会获得累计约2000万美元的赔偿。


加拿大这边对于疫苗的赔偿还有更“绝”的,魁北克省和努纳武特专区就规定,疫苗注射导致不良反应的索赔应该是先赔偿,再由法院和调查机构进行调查。换句话说,这里的孩子如果因为疫苗出事,都是先拿到赔偿再谈谁来负责。


不是国外的月亮就格外圆,而是有对比才有伤害。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庆幸自己不是某一个事件的受害者,而是应该考虑,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永远不会成为受害者。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内容信息均来自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