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纽约建筑师界的年轻华人精英圈

2015年11月26日 美国中文网



“建筑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匠,他需要负责规划、设计、监控一幢建筑的建造,但与此同时,他也需要独立于那些流行意见的干扰,‘从某种既有的模式中发展出某种新颖性‘。成为一名建筑师,也就意味着需要与某种独立立场相关。“


这是一段写在APT践谈 • 践享纽约建筑设计师沙龙第七期的前语,以引出第七期主讲人,来自上海的建筑师、学者童明当期的讨论主题“走向独立性”。并不了解建筑、却向往于卡尔维诺笔下“城市的爱情诗”的我,上周得知纽约还有APT践谈 • 践享这么个建筑设计师菁英沙龙,便决定去打探一番。


恰逢APT践谈一周岁生日,第七期的沙龙聚集了不少人,在Battery Park City主讲人童明老师已算得上是宽敞的居所内,40多位参加沙龙活动的朋友们济济一堂仍然让屋内显得略有些拥挤。


童明开场自我介绍还没开始,先号召大家来一圈儿自我介绍,介绍下来发现,这个沙龙成分很纯粹,40多位来宾除了慕名来打酱油的我以外毫无例外均是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等专业,所以当童明开始侃侃而谈时,大家频频点头的映衬下,一直狂运笔生怕忘了哪个点记不住哪个人名的我,就在人群里显得颇为违和。


因为童明学术界的背景,这一期的践谈 • 践享活动更像是个大师的讲座活动,主讲人追溯起他同普利策克建筑奖者,建筑师王澍一起接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校园规划的设计项目,并由此项目开启了他对建筑学术上而非商业上独立性的思考,并延伸开来抛出自己的感悟“建筑并不分题材,只要有定性而赋主导性的思考,环境、形式、题材之所限都不是设计好建筑的借口”;而后,从自己学生时代翻译的柯林·罗(Colin Rowe)的书籍《拼贴城市》,童明又引出了前人建筑师对于“现代建筑”和历史性发展轨迹与范式的读解,从而推衍分享道出Alfred Whitehead所言的”Noveltyin the use of assigned pattern”,即独立性是以自我方式去呈现别人未能察觉看到的东西。

一场并不算长的学术哲思分享下来,听得来宾中年轻而胸怀梦想的建筑师设计师们心神激荡,并在“讲座”结束后纷纷提出诸如“中国建筑创新独立的未来是否应当在历史中去寻找?”“建筑师应担负的责任为何”等等问题。如果说童明老师所讲开启了我一个建筑外行者的脑洞,那么从沙龙列为宾客的问题中,则隐约之间让我看到了这些年轻人能够给予的,建筑的未来,想到此处,不免觉得心下向往憧憬,恨当年没选建筑当了专业。

周日沙龙这一天,纽约天生异象,火烧云染红了天,在BatteryPark City的25层看哈德逊河对岸林立的高楼纷纷在粉红色的背景下金光闪闪,真有种夕阳秋更好的感觉。听APT践谈的负责人说,第一期的活动办在了新泽西河对岸的一个公寓之中,而适逢沙龙一岁生辰,就像烛火闪动纸屏成像一般,以哈德逊为界,在曼哈顿岛的一个公寓中的这第七期沙龙,分明是个舞动的影像在呼应着一年前的决定。


APT践谈一岁生日快乐。



关于践谈APT(Architectural Practice Talk)

践谈APT (Architectural Practice Talk)是由年轻设计师组成的开放社群,由来自建筑、室内、景观、规划的具有多元背景的设计师组成,以线上分享讨论、线下座谈参观的活动形式关注设计实践的经验与思考,旨在推动跨界对话和设计创新。践谈APT于2014年底成立于纽约哈德逊河畔的一方小小客厅,现已发展为近四百位年轻设计师和数千名线上读者共同营造的设计师生态圈。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