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笔下的柏拉图(中)

2016年07月07日 加拿大读书会



 

朱光潜笔下的柏拉图(中)

cr.朱光潜

编辑:Coco,候鸟

在攻击诗人的两大罪状里,柏拉图从他的政治立场去解决文艺对现实的关系和文艺的社会功用那两个基本问题。现在先就这两个问题进一步说明柏拉图的美学观点。

柏拉图

一 文艺对现实世界的关系

对于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柏拉图的思想里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就是在《理想国》卷十里,在控诉诗人时,他把所谓“理式”认为是感性客观世界的根源,却受不到感 性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会饮》篇里第俄提玛启示的部分,他却承认要认识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须从感性客观世界中个别事物的美出发;因此他对艺术和美就有两 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看法是艺术只能摹仿幻相,见不到真理(理式),另一种看法是美的境界是理式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诗人可以见到最高的真理,而最高的真理也就是美。

雅典卫城

先说他在《理想国》卷十里的看法。在这里他采取了早已在希腊流行的摹仿说,那就是把客观现实世界看作文艺的蓝本,文艺是摹仿现实世界的。不过柏拉图把这种 摹仿说放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因而改变了它原来的

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涵义。依他看,我们所理解的客观现实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真 实的世界,而客观现实世界只是理式世界的摹本。

用他自己的实例来说,床有三种:第一是床之所以为床的那个床的“理式”(Idea,不依存于人的意识的存 在,所以只能译为“理式”,不能译为“观念”或“理念”);其次是木匠依床的理式所制造出来的个别的床;第三是画家摹仿个别的床所画的床。这三种床之中只 有床的理式,即床之所以为床的道理或规律,是永恒不变的,为一切个别的床所自出,所以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木匠制造个别的床,虽根据床的理式,却只摹仿得床 的理式的某些方面,受到时间,空间,材料,用途种种有限事物的限制。床与床不同,适合于某一张床的不一定适合于其它的床。这种床既没有永恒性和普遍性,所 以不是真实的,只是一种“摹本”或“幻相”。至于画家所画的床虽根据木匠的床,他所摹仿的却只是从某一角度看的床的外形,不是床的实体,所以更不真实,只 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2)

从此可知,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感性的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 由摹仿现实世界来的,现实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这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都不能有独立的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有独立的存在,永住不变,为两种较低级 的世界所自出。换句话说,艺术肚界依存于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依存于理 式世界,而理式世界却不依存于那两种较低级的世界。这也就是说,感性世界依存于理性世界,而理性世界却不依存于感性世界,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 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柏拉图形而上学地使理性世界脱离感性世界而孤立化,绝对化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是和他的形 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分不开的。

但是在《会饮》篇第俄提玛的启示里,柏拉图说明美感教育(其实也就是他所理解的哲学教育)的过程,却提出与上文所说的相矛盾的一个看法。他说受美感教育的 人“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形体开始”,“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美形体中见出形体 美的形式”(这“形式”就是“概念”),再进一步他就要学会”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如此逐步前进,由“行为和制度的美”,进到“各种学问 知识”的美,最后达到理式世界的最高的美。“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3)

爱琴海

从这个进程看,人们的认识毕竟以客观现实世界中个别感性事物为基础,从许多个别感性事物中找出共同的概念,从局部事物的概念上升到全体事物的总的概念。这 种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由局部到全体的过程正是正确的认识过程。在这里柏拉图思想中具有辩证的因素,他的错误在于辩证不彻底,“过河拆桥”,把本是由 综合个别事物所得到的概念孤立化,绝对化,使它成为永恒不变的“理式”。本来概念是一般,是现象的规律和内在本质,的确比个别现象重要。柏拉图把这“一 般”绝对化了,认为只有它才是真实的,没有看到“一般之中有特殊,特殊之中有一般”一条基本的辩证的原则。这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柏拉图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和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系统是分不开的。

雅典娜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意识形态毕竟为它所自出的社会基础服务。柏拉图的“理式世界”正是宗教中“神的世界”的摹本,也正是政治中贵族统治的摹本。无论是在古 代还是在近代,唯心哲学都是神权社会的影子。神权是统治阶级麻痹被统治者的工具,过去的君主都是“天子”,高高在上,“代天行命”。柏拉图要保卫正在没落 的雅典贵族统治,必然要保卫正在动摇的神权观念。他强调理式的永恒普遍性,其实就是强调贵族政体(他认为这是体现理式的)的永恒普遍性”他攻击荷马和悲剧 家们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把神写得像人一样坏,他说“要严格禁止神和神战争,神和神搏斗,神谋害神之类故事”,而且制定了一条诗人必须遵守的法律:“神不是 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因”(《理想国》卷三),要保卫神权,就要有一套保卫神权的哲学。相拉图的“理式”正是神,他的客观唯心主义正是保卫神权的 哲学,也正是保卫贵族统治的哲学。

雅典学院

由于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有这两种互相矛盾的看法,一种以为理性世界是感性世界的根据,超感性世界而独立,另一种以为要认识理性世界,却必须根据感性世界而 进行概括化,所以他对艺术摹仿的看法也是自相矛盾的。从表面看,他肯定艺术摹仿客观世界,好像是肯定了艺术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以及艺术的形象性。但是他否定 了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否定了艺术能直接摹仿“理式”或真实世界,这就否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他所了解的摹仿只是感性事物外貌的抄袭,当然见不出事物的内 在本质。艺术家只是像照相师一样把事物的影子摄进来,用不着什么主观方面的创造活动,这种看法显然是一种极庸俗的自然主义的,反现实主义的看法。

拉斐尔作品

由于对于 艺术摹仿有了这种庸俗的歪曲的看法,所以艺术和诗的地位就摆得很低。它只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但是柏拉图心目中有两种 诗和诗人。在《斐德若》篇里他把人分为九等,在这九等之中第一等人是“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此外又还有所谓“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 家”,列在第六等,地位在医卜星相之下。很显然,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所攻击的诗人和艺术家是属于”摹仿者”一类的,即第六等人,决不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第 一等人。这第一等人就是《会饮》篇里所写的达到“美感”教育的最高成就的人。

达利作品

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第一等人和第六等人的分别在哪里呢,彼此有没有关系?如果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柏拉图的艺术概念和美的概念都建筑在鄙视群众,鄙视劳动实践和鄙视感性世界的哲学基础上。


第一,我们须记起希腊人所了解的“艺术”(tekhne)和我们所了解的“艺术”不同。凡是可凭专门知识来学会的工作都叫做“艺术”,音乐,雕刻,图画, 诗歌之类是“艺术”,手工业,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还是“艺术”,我们只把“艺术”限于前一类事物,至于后一类事物我们则把它们叫做“手艺”, “技艺”或“技巧”。希腊人却不作这种分别。这个历史事实说明了希腊人离艺术起源时代不远,还见出所谓“美的艺术”和“应用艺术”或手工艺的密切关系。但 是还有一个历史事实,就是在古希腊时代雕刻图画之类艺术,正和手工业和农业等等生产劳动一样,都是由奴隶和劳苦的平民去做的,奴隶主贵族是不屑做这种事 的。他们对“艺术”的鄙视,很像过去中国封建阶级对于“匠”的鄙视。在希腊,“艺术家”就是“手艺人”或“匠人”,地位是卑微的。笛尔斯在《古代技术》里 说过:“就连斐狄阿斯这样卓越的雕刻大师在当时也只被看作一个手艺人。”(4)

达利《异常非凡》

柏拉图采取了当时一般奴隶主这样轻视艺术技巧的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他轻视 奴隶和平民所从事的生产劳动,而技巧或技术一般是与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由于他痛恨诡辩学派,而诡辩学派中有许多人为着教学的目的,爱谈文艺和修 辞学的技巧,并且写了许多这一类的课本。柏拉图对诡辩学派所谈的技巧一碰到机会就大加讽刺。在他看,艺术创作的首要条件不是技巧而是灵感,没有灵感,无论 技巧怎样熟练,也决不能成为大诗人。关于这一点,我们下文还要详谈,现在只说柏拉图所说的第一等人,“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正是神灵 凭附,得到灵感的人。他有意要拿这“第一等人”和普通的“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对立,来降低这些“第六等人”的身份;而他所谓“爱智慧者,爱美者,诗 神和爱神的顶礼者”正是柏拉图理想中的“哲学家”,也就是贵族阶级中的文化修养最高的代表,至于那“第六等人”,“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则是运用技巧 知识从事生产劳动的“手艺人”。所以柏拉因对普通的“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的轻视是有阶级根源的。

达利作品

其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心目中的“爱智慧者,爱美者,诗神和爱神的顶礼者”并无须创作艺术作品,而他们所“爱”的“美”也不是艺术美。柏拉图在他的两篇最成熟的对话里——《会饮》篇和《斐德若》篇——都用辉煌灿烂的词句描写了这些“第一等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数量的优美崇高的思想语言,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会饮》篇

那时隆重的入教典礼所揭开给我们看的那些景象是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之中让我们凝视。

——《斐德若》篇


从此可知,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对最高的永恒的“理式”或真理“凝神观照”,这种真理才是最高的美,是一种不带感性形象的美,凝神观照时的“无限欣喜”便是最 高的美感,柏拉图把它叫做“神仙福分”。所谓“以美为对象的学问”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美学,这里“美”与“真”同义,所以它就是哲学。这种思想有两个要 点,第一个要点是“凝神观照”为审美活动的极境,美到了最高境界只是认识的对象而不是实践的对象,它也不产生于实践活动。这个看法正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里所说的(5)

达利

从“直观”去掌握现实而不是从“实践”去掌握现实。在美学方面这种思想方法从古希腊起一直蔓延到马克思主义兴起为止,柏拉图在 这方面起了深远的影响。他轻视实践也还是和他轻视劳苦大众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凝神观照理式说的第二个要点是审美的对象不是艺术形象美而是抽象的道理。他 对感性世界这样轻视,正是要抬高他所号召的“理式’和“哲学”,结果是用哲学代替了艺术。这是他从最根本的认识论方面,即从艺术对现实关系方面,否定了艺 术的崇高地位。在这方面,他对后来黑格尔的美学思想起了深刻影响。黑格尔不但也把艺术看得比哲学低,而且在辩证发展的顶端,也让哲学吞并了艺术。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柏拉图所说的第六等人即“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们的作品能不能拿“美”字来形容呢?柏拉图并不否定一般艺术美,而且在他早年写的 《大希庇阿斯》篇对话里专门讨论了艺术和其它感性事物的美。他逐一分析了一些流行的美的定义,例如“美就是有用的”,“美就是恰当的”,“美就是视觉和听 觉所生的快感”,“美就是有益的快感”等等,发见每一个定义在逻辑上都不圆满,但是最后并没有得到一个圆满的结论。


达利

从后来的一些对话看,柏拉图对于感性事 物的美有三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就是在《大希庇阿斯》篇已经提到的“效用”的看法,这其实是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看法。就是从效用观点,柏拉图在《理想国》 和《法律》篇里权衡哪些种类艺术还可以留在理想国里。第二种就是他在《理想国》里所提出的摹仿的看法,艺术摹仿感性事物,感性事物又摹仿“理式”,而“理 式”是美的最后的也是最高的根源,所以直接或间接摹仿“理式”的东西也就多少“分享”到理式的美。就艺术来说,它所得到的只是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 所以是微不足道的。第三种就是他在《斐德若》篇结合“灵魂轮回”说所提出的一种神秘的看法,就是感性事物的美是由灵魂隐约“回忆”到未依附肉体以前在天上 所见到的真美。后两个看法部把艺术美看作绝对美的影子。这两种看法和“效用”观点之间有深刻的矛盾。因为效用观点替美找到了社会基础,而另外那两种看法则 设法在另一世界找美的基础。这种矛盾是根本无法统一的。

柏拉图把感性事物(艺术在内)的类,看成只是理式美的零星的,模糊的摹本。这种思想所隐含的意义是:美不能沾染感性形象,一沾染到感性形象,美就变成不完 满的,这是把形而上学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推演到极端的一种结论。在这方面,黑格尔比柏拉图就前进了一大步,他肯定了理念与感性形象统一之后才能有美。


就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还有一个看法是值得一提的,那就是现实美高于艺术美,因为现实美和“理式”的绝对美只隔一层,而艺术美和它就要隔“两层”。在《理想国》卷十里他质问荷马说:


亲爱的荷马,如果像你所说的,谈到品德,你并不是和真理隔着两层,不仅是影像制造者,不仅是我们所谓摹仿者,如果你和真理只隔着一层,知道人在公私商方面 用什么方法可以变好或变坏,我们就要请问你,你曾经替哪一国建立过一个较好的政府?……世间有哪一国称呼你是它的亡法者和恩人?

在柏拉图看、斯巴达的立法者莱科勾和雅典的立法者棱伦才是伟大的诗人,而他们所制定的法律才是伟大的诗,荷马尽管伟大,还比不上这些立法者。荷马只歌颂英 雄,柏拉图讥笑他说,他对英雄不会有真正的认识,否则“他会宁愿做诗人所歌颂的英雄,不愿做歌颂英雄的诗人”。他的这种思想到老未变,在《法律》篇卷七里 他假想有悲剧诗人要求入境献技,他该这样答复他们:


高贵的异邦人,按照自己的能力,我们也是悲剧诗人,我们也创作了一部顶优美,顶高尚的悲剧。我们的城邦不是别的,它就是摹仿了最优美最高尚的生活,这就是 我们所理解的真正的悲剧,你们是诗人,我们也是诗人,是你们的同调者,也是你们的敌手。最高尚的剧本只有凭真正的法律才能达到完善,我们的希望是这样。


这就是说,建立一个城邦的法律比创作一部悲剧要美得多,高尚得多。这种思想当然有片面的真理,但是柏拉图也形而上学地把它绝对化了。如果有了实际生活便不要艺术,艺术不就成为多余的无用的活动了吗?


二 文艺的社会功用

柏拉图攻击诗,并非由于他不懂诗或是不爱诗,他对诗的深刻影响是有亲身体会的。在《理想国》卷十里责备荷马的诗有毒素之后,还这样道歉:


我的话不能不说,虽然我从小就对于荷马养成了一种敬爱,说出来倒有些于心不安。荷马的确是悲剧诗人的领袖,不过尊重人不应该胜于尊重真理,我要说的话还是不能不说。


因为他认识到诗和艺术的深刻影响,所以在制定理想国计划时。便不能不严肃地对待这种影响。“理想国”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保卫者”或统治者的教育,所 以柏拉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诗和艺术在这种教育里应该占什么地位。

荷马

教育计划要根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既然是一种理想的“保卫城邦”的人,一种他所谓有 “正义”的人,那就要问:怎样才算是有“正义”的人或理想人?柏拉图对于理想人的看法是和他对于理想国的看法分不开的。理想国的理想是“正义”,所谓“正 义”就是城邦里各个阶级都站在他们所应站的岗位,应统治的统治,应服从的服从,形成一种和谐的有机整体。柏拉图把理想国的公民分成三个等级,最高的是哲学 家,其次是战士,最低的是农工商。这后两个等级都要听命于哲学家,国家才能有“正义”。马克思在《资本论》卷一里对柏拉图的这种等级划分曾说过:“在柏拉 图的理想国中,分工是被说成是国家的构成原则,就这一点说,他的理想国只是埃及种姓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6)

荷马

这就是说,柏拉图要在雅典的情况下,把埃 及的等级制加以改良,其目的当然仍在维护贵族统治。柏拉图还把这种等级划分应用到人身上去。人的性格中也有三个等级,相当于哲学家的是理智,相当于战士的 是意志,相当于农工商的是情欲。人的性格要达到“正义”,意志和情欲也就要受理智的统治,柏拉图既然定了这样的教育理想,他就追问:当时教育的主要途径, 荷马史诗,悲剧或喜剧以及与诗歌相关的音乐能否促成这种教育理想的实现呢?能否培养成能“保卫”理想国的理想人呢?


他先就这些文艺作品的内容来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荷马和悲剧诗人们把神和英雄们描写得和平常人一样满身是毛病,互相争吵,欺骗,陷害;贪图酒食享乐,既爱 财,又怕死,遇到灾祸就哀哭,甚至奸淫掳掠,无所不为。在柏拉图看,这样的榜样决不能使青年人学会真诚,勇敢,镇静,有节制,决不能培养成理想国的“保卫者”。

柏拉图谈到这里,还对文艺的影响作了一些心理的分析,他说,“摹仿诗人既

然要讨好群众,显然就不会费心思来摹仿人性中的理性的部分,……他会看重容易激动 情感和容易变动的性格,因为它最便于摹仿。”这里所说的“情感”指的特别是与悲剧相关的“感伤僻”和“哀怜癖”。感伤癖是“要尽量哭一场,哀诉一番”那种 “自然倾向”。在剧中人物是感伤癖,在听众就是哀怜癖。这些自然倾向本来是应受理智节制的。悲剧性的文艺却让它尽量发泄,使听众暂图一时快感,“拿旁人的 灾祸来滋养自己的哀怜癖”,以至临到自己遇见灾祸时就没有坚忍的毅力去担当。


喜剧性的文艺则投合人类“本性中诙谐的欲念”,本来是你平时引以为耻而不肯说 的话,不肯做的事,到表演在喜剧里,“你就不嫌它粗鄙,反而感到愉快”,这样就不免使你“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此外,像性欲、忿恨之类情欲也是如 此。“它们都理应枯萎,而诗却灌溉它们,滋养它们。”总之,从柏拉图的政治教育观点去看,荷马史诗以及悲剧和喜剧的影响都是坏的,因为它们既破坏希腊宗教 的敬神和崇拜英雄的中心信仰,又使人的性格中理智失去控制,让情欲那些“低劣部分”得到不应有的放纵和滋养,因此就破坏了“正义”。

此外,柏拉图还检查了文艺摹仿方式对于人的性格的影响。依他的分析,文艺摹仿方式不外三种。头一种是完全用直接叙述,如悲剧和喜剧;第二种是完全用间接叙 述,“只有诗人在说话”,如颂歌;第三种是头两种方式的混合,如史诗和其它叙事诗。柏拉图认为第二种方式最好,最坏的是戏剧性的摹仿。他反对理想国的保卫 者从事于戏剧摹仿或扮演。这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一个人不能同时把许多事做好,保卫者应该“专心致志地保卫国家的自由”,“不应该摹仿旁的事”;第二 个理由是演戏者经常摹仿坏人坏事或是软弱的人和软弱的事,习惯成自然,他的纯洁专一的性格就会受到伤害。

根据这种种考虑,柏拉图在《理想国》卷三里向诗人们下了这样一道逐客令:

如果有一位聪明人有本领摹仿任何事物,乔扮任何形状,如果他来到我们的城邦,提议向我们展览他的身子和他的诗,我们要把他当作一位神奇而愉快的人物看待, 向他鞠躬敬礼;但是我们也要告诉他:我们的城邦里没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法律也不准许有像他这样的一个人,然后把他洒上香水,戴上毛冠,请他到旁的城邦 去。至于我们的城邦里,我们只要一种诗人和故事作者,没有他那副悦人的本领而态度却比他严肃,他们的作品须对于我们有益;须只摹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 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那些规范。


到写《理想国》卷十时,他又把这禁令重申了一遍,说得更干脆:

你心里要有把握,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以外,不准一切诗歌闯入国境。如果你让步,准许甘言蜜语的抒情诗或史诗进来,你的国家的皇帝就是快感和痛感;而不是法律和古今公认的最好的道理了。

到他晚年设计第二理想国写《法律》篇对话时,他又下了一道词句较和缓而实质差别甚微的禁令。从这三道禁令我们可以看出柏拉图要对当时文艺大加“清洗”的用 心是非常坚决的。经过这样大清洗之后,理想国里还剩下什么样的文艺呢?主要的是歌颂神和英雄的颂诗,这种颂诗在内容上只准说好,不准说坏;在形式上要简 朴,而且像《法律》篇所规定的,应该像埃及建筑雕刻那样,固守几种传统的类型风格,代代相传,“万年不变”。《理想国》完全排斥了戏剧,《法律》篇略微放 松了一点,剧本须经过官方审查,不能有伤风败俗的内容,至于喜剧还规定只能由奴隶和雇佣的外国人来扮演。此外,柏拉图还特别仔细地检查了音乐。

在当时流行 的四种音乐之中,他反对音调哀婉的吕底亚式和音调柔缓文弱的伊俄尼亚式,只准保留音调简单严肃的多里斯式和激昂的战斗意味强的佛律癸亚式。他的关于音乐的 判决书不仅表现出他对于音乐的理想,也表现出他对于一般文艺的理想,值得把原文引在这里:


我们准许保留的乐调要是这样:它能很妥贴地摹仿一个勇敢人的声调,这人在战场和在一切危难境遇都英勇坚定,假如他失败了。碰见身边有死伤的人,或是遭遇到 其它灾祸,都抱定百折不挠的精神继续奋斗下去。此外我们还要保留另一种乐调,它须能摹仿一个人处在和平时期,做和平时期的自由事业……谨慎从事,成功不矜,失败也还是处之泰然。这两种乐调,一种是勇猛的,一种是温和的;一种是逆境的声音,一种是顺境的声音;一种表现勇敢,一种表现聪慧。我们都要保留下来。

总观以上的叙述,在文艺对社会的功用问题上,柏拉图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他对于希腊文艺遗产的否定,并不是由于他认识不到文艺的社会影响,而是正由于他认 识到这种影响的深刻。在许多对话里他时常回到文艺的问题,在《理想国》里他花了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来反复讨论文艺,对于希腊文艺名著,几乎是逐章逐句地加 以仔细检查,假如他不看重文艺的社会功用,他就不会这样认真耐烦。

他的基本态度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文艺必须对人类社会有用,必须服务于政治,文艺的 好坏必须首先从政治标准来衡量,如果从政治标准看,一件文艺作品的影响是坏的,那末,无论它的艺术性多么高,对人的引诱力多么大,哪怕它的作者是古今崇敬 的荷马,也须毫不留情地把它清洗掉。柏拉图在西方是第一个人明确地把政治教育效果定作文艺的评价标准,对卢梭和托尔斯泰的艺术观点都起了一些影响。近代许 多资产阶级文艺理论家往往特别攻击柏拉图的这个政治第一的观点,其实一切统治阶级都是运用这个标准,不过不常明说而已。


注:

(2)参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六七至七九页。

(3)参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二七一至二七二页。

(4)阿斯木斯的《古代思想家论艺术》的序论第九页所引。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一六页。

(6)参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四○四至四○五页。

《朱光潜笔下的柏拉图(上)》

未完待续    

编辑完居然爱上了达利\(^o^)/~

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Coco

❤JUST THINKING❤

↓希望大家读了喜欢的书一起分享↓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