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教育-138】如果不为升学,还用学数学吗?

2017年02月25日 新西兰教育



女儿的学校有个惯例,如果学校某个重要职位有人员更替,都要和家长搞个履新见面会,让新人在家长面前亮个相,介绍一下自己的教育理念。上一次我参加类似的活动是学校的音乐教研组长履新,这次是二月份开学的新学年,数学教研组来了新的主任。

 

数学,这两个字就像是重锤,敲击着我们多少华人家长的心房!

 

新的数学主任要和家长见面的消息不胫而走,在华人家长微信群里,报名参加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华人家长分会长简.刘女士组织家长提出自己希望了解的有关数学学习的问题,提前让数学主任准备有针对性地解答。一时间,气氛好不活跃,家长们的问题带着各自的温度,如潮水般涌来…

 

o  数学需要多做课外习题吗?在哪里找新西兰的数学课外习题?

o  小学生是否要背乘法口诀?

o  数学教学到底是怎么安排的,教学要求是怎样的?

o  新西兰数学10年级相当于美国8年级的水平,这样高中孩子如何赶上?

o  数学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老师的教学思想。比如,最近在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以扩展思路为主还是以数学技巧为主?

o  学校会组织参加数学竞赛吗?

o  年级开始按照何种原则和程度分班?教学内容有何区别?

o  各年级的数学老师有没有安排固定的答疑时间

o  可以开始珠算课程吗?

o  7-13 年级有奥数课程吗?

o  数学课程的评估体系,孩子们学年总成绩最后是怎么得来的?

o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如何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大量做题是否会抹杀孩子的学习兴趣?

o  数学成绩在新西兰评价学生整体素质和智力水平的体系中占多大权重?

o  如何看待计算能力在数学学习能力中的重要性?

o  小学生每天花在数学学习上的合理时间是多少?

o  学有余力的孩子如果进行超前学习有何利弊?例如一年级学习二年级的课程

o  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

 

我本来也想问个问题,但是没有在家长群里问出来。一来感觉狗尾续貂,二来感觉我想问的有点“虚”。其实我想听听看,学生花那么多精力学那些以后根本用不到的很难的数学问题(比如微积分),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知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但以我一个通信理工科出身,后来也做过多年与技术和电子设备打交道的工作。可是以前在学校里让我头疼那些数学概念,在后来别说是生活了,就是在工作中也没有怎么用到过。

 

反正我要去现场聆听,带着问题去也好,择机可以当面问一下。

 

见面会安排在学生下午放学前1小时开始,这样家长可以在会后直接把孩子接走。

 

找到了会议的教室,我张望一下,里面还没有太多人。刚进门的地方有张桌子,一个漂亮的年轻姑娘在摆弄放在前面桌上的电脑。我问了一下,这里是和数学教研组长的见面会吗?她冲我笑着,点头称是。这时我还看到一个高个子的学校校工,站在椅子上伸着胳膊调试装在天花板上的投影仪。看来学校还是很花心思准备这次见面会的。

 

 

我算到的比较早的家长,教室里一开始也就10个人左右。我找了个位置坐下,也拿到了新数学主任准备的四页材料。第一段是这样写的。

 

“许多人问为什么要学那些比较复杂但又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数学概念,比如代数和微积分。”

 

欸,这不就就是我的务虚问题吗?!于是立刻对这个还未谋面的数学新主任不明觉厉起来。他好像很了解我在想什么啊!

 

家长们陆续到达,一会儿教室里面就坐满了。在近百位家长中,华人家长大概有占到4成的比例,也彰显着我们华人社区对孩子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

 

 

新主任就要出场了。家校联合会的主席尼可伊女士开场,“很高兴请到了新上任的学校数学主任来跟大家见面做分享,让我们欢迎!”

 

随后,主任的出场让我着实一惊!原来,刚才在门口摆弄电脑,冲着我微笑的那位年轻姑娘竟然就是学校新来的数学教研组主任!这完全颠覆了我头脑中对于这个职务的形象认知。我脑海中浮现出我上学时候的数学教研组组长,一定是带个黑边眼镜的。个子还不能太高,不知怎的我见过的数学高手好像都不高。

 

数学主任的开场自我介绍更是让家长们一惊!

 

“我爸和我妈俩人,都在10年级时候数学不及格,后来就没有再学。我呢?10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在班上总是垫底的。”

 

 

语惊四座!我相信当时在座的家长心理已经和我一样上下翻滚了。这是个什么路数呢?一个中学数学垫底的学生,现在来当中学的数学主任了!峰回路转,原来她在10年级后对数学的学习加大了力度,结果还显示出了过人的成绩。她在17岁时候受雇与新西兰的大学,给比她年龄还大的大学生做数学辅导老师。后来她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学成了一名数学老师。

 

数学主任的这段话,实在是励志。真应该让她找机会把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学生们听听。

 

主任针对家长们先前提出的很多问题做了解答。对我来说,留下的印象最深是三点。

 

1.     学习数学是为了开发大脑(Brain Growth)。

 

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记忆很多数学概念和提高计算技巧,是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并且训练和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它们有能力面对未来那些尚未可知的挑战和问题。

 

虽然分数和升学相关,但是这位年轻的数学主任只字未提升学和考试的事情。

 

 

2.     改变定势心态,培养成长心态。

 

放弃我不是数学这块料的固有思维,学习数学可以作为一个打破定势思维的训练。那种“我没有数学脑子”,“我天生数学很差”的想法是典型的表现。虽然我们了解每个人在数学能力上的差异,打破思维定势也不是让所有学生都是一个进度,但是,要通过不断地努力,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大脑是可以被开发的,如果我们一种成长的心态。而成长的心态对于大脑的开发更为有利。

 

我找到了数学主任所说的参考文献,看到一张很有意思的图。图中显示定势心态(左)和成长心态(右)在遇到问题时候的大脑活动程度的差异。在图右侧显示的具有成长心态的人,在遇到挑战时脑部产生的电波要更加强烈,也就是对锻炼大脑效果更好。

 

 

 

 

 

3.     做错的时候对开发大脑更有利。

 

也是这个研究发现,人在做错题的时候,比在完全答对的时候,大脑中的运动要活跃得多,对大脑的开发效果也就更显著。更为神奇的是,在大脑面对挑战时,就算是结果做错了,也比全做对时大脑活动来得更加活跃。这样一说,原来做错题目反而对开发大脑是件好事了!就算成绩不好,也要坚持面对挑战,因为那就是大脑体操啊!

 

这位数学主任是把数学当作脑力开发的方式去做的。不过我想,就像一般人去健身练肌肉,要有一个适合的度。天天拿个塑料哑铃鼓捣,肯定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如果搞个100公斤的杠铃天天举上举下,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搞不好要受伤。但是如果你想挑战极限,想得冠军,就得发奋图强,大强度苦练。

 

说来要感谢家长联合会的组织,这位新来的年轻的数学主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论是理念还是她个人的经历都让给我对女儿学校的数学教育增加了了解,也知道了那些难搞的数学题是为了开发大脑的。如果有一天我没有什么需要动脑子的事情了,没准儿会找本中学的数学课本,重新学学当年让人头疼的微积分...



注: 


Mind Your Errors : Evidence for a Neural Mechanism Linking Growth Mind-Set to Adaptive Posterror Adjustmen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2: 1484 originally published online 31 October 2011 by Jason S. Moser, Hans S. Schroder, Carrie Heeter, Tim P. Moran and Yu-Hao Lee


 

作者简介


Sherman Wang - 在外企工作了二十年,曾任全球五百强美资企业中国区服务总监。因希望为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全家移居新西兰。


Sherman创办了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司,并在奥克兰理工大学教育系学习,获得教育学士后文凭。


如有关于新西兰长、短期留学的需求,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