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calm and love London,我们不害怕,仇恨和邪恶撕裂不了我们!

2017年03月24日 英国大家谈


英国不会妥协,伦敦一切照旧。


今天伦敦只有一个声音:“我们不害怕!(We Are Not Afraid!)”

昨天,英国经历了黑暗的一天。


英国时间下午2:40左右,伦敦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恐袭事件,造成4死40伤!

1名男子开着灰色现代汽车在西敏寺桥上高速行驶、冲撞行人,造成3名无辜路人惨死、多人受伤后,继续驾车冲向国会大厦西敏宫的栅栏,下车后持刀杀害1名警员,随后被开枪击毙。

在震惊、伤痛、愤怒之后,今日伦敦是平静的、温暖的、勇敢的。


伦敦人发起了#WeAreNotAfrai(我们不害怕)活动,大家选择照常工作、喝茶、聊天谈笑、吃炸鱼薯条、泡酒馆,以此表达面对恐怖主义威胁,伦敦人绝不畏惧!绝不退缩!


“今早看到大家依旧正常上班,突然觉得心头的恐惧一扫而光。我们是伦敦人!我们不害怕!”

“感谢那些保护我们的人,感谢那些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的人。我们现在不害怕,并且永远不会害怕!”

在网络上和朋友圈,大家也纷纷转发“伦敦地铁公示图”。


“礼貌地提醒所有的恐怖分子,这!里!是!伦敦!无论你对我们做了什么,我们都将继续喝茶、开心地生活下去!”

“于逆境之中盛开的鲜花是最罕见最美丽的。”

今日格言:“伟大之事多为平凡之人所为。”

“伦敦人的笑容今日依旧灿烂!”

“虽然我们昨天失去了很多,但伦敦依然美丽,生活依然美好,我们永不害怕。”

12年前,英国人同样遭受了巨大伤痛。


2005年7月7日早上上班高峰期,4名受基地组织指使的恐怖分子在伦敦三辆地铁和一辆巴士上引爆自杀式炸弹,造成52名乘客遇难,700多人受伤。此次恐怖袭击被称为伦敦七七爆炸案。

那次,伦敦挺过来了,伦敦人没有害怕。


这次,伦敦遭遇近十年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同样,伦敦人没有害怕。在恐袭的阴霾下,比起血腥暴力,我们看到的是团结、勇敢和爱。

袭击发生后,本应转移的国会议员托比亚斯.埃尔伍德(Tobias Ellwood)立刻冲到被刺警员身边,对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到医护人员赶到。尽管,该名警察最终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但埃尔伍德的举动却感动了很多人。

和埃尔伍德一样,许多路人在看见在恐袭中受伤的陌生人也纷纷上前帮忙。素来以冷漠著称的伦敦人在死亡的阴影下展现出了大爱、团结和勇气。

素不相识的人们互相安慰鼓励,守在陌生人身边陪着等待救护人员,拉起陌生人的手说道“不要害怕,一切会好起来的。”

袭击发生时,被困在议会大厦内的孩子们一同拍手唱歌鼓励自己和其他被困人员。

今日,我们都和伦敦在一起。事件发生后,各国领导和人民都表示了慰问和支持。


为了悼念伦敦恐袭中的遇难者,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在周三至周四午夜关闭灯光。

首相府唐宁街和伦敦警察总部都下半旗哀悼在恐袭中不幸遇难的人。

中国领导人今日就伦敦恐怖袭击事件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致慰问电,对恐怖袭击事件表示强烈的谴责,对无辜遇难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伤者和遇难者家属表示诚挚的慰问。指出:“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公敌,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愿同英国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为维护中英两国和世界安全作出积极努力。”

死难者亲友和伦敦市民还自发在威斯敏斯特大桥为离开的人们送上鲜花。

一位警察献花给在恐袭中徒手与恐怖分子搏斗而英勇牺牲的同事基恩·帕默尔(Keith Plamer)。(注:与美国警察不同,英国警察只有一小部分经过特别训练的警察会配枪。配枪警察仅占总警力的5%,即使在伦敦,也只有约10%的警察配枪,其余仅携带警棍执勤。)

此次伦敦遇袭正值布鲁塞尔连环恐怖爆炸一周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还在事发现场附近留言写道:


“我们不害怕,我们在一起”。

在这次袭击事件中,遇难者当中包括一名40多岁的女性,一名50多岁的男性,以及警员基恩·帕默尔(Keith Plamer)。在袭击中受伤住院的,包括12名英国人,3名法国人,2名罗马尼亚人,4名韩国人,1名德国人,1名波兰人,1名爱尔兰人,1名中国人,1名意大利人,1名美国人和2名希腊人。


昨晚,英国首相梅姨在唐宁街发表讲话,向死难者致哀,并代表全国民众向警方和紧急救难人员致敬,并强调“英国不会向恐怖主义屈服”。


“今天,让我明确地表示,任何想要通过暴力打败这些价值观的努力都注定会失败。议会会正常召集,伦敦人会照常起床,开始他们的一天,他们会走在街头,过着原有的生活,永远不会屈服于恐怖,永远不会让仇恨和邪恶的声音把我们割裂。”


二战中,面对空袭,英国人用一句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静,继续前进)鼓舞了士气。今天,伦敦人继承传统,在灾难过后,以“keep calm and Love London”,继续热爱着日常,热爱着生活!



文/Liverange 编辑/爱美丽

文章参考Daily Mail, Mirror, Metro 图片来自网络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