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炎 | 大洋路上一家著名奶酪店的创业故事

2018年02月04日 墨尔本微生活



项目详情  点击这里



你好,我是墨村微专栏


特约撰稿人:马炎(Eric)

环境和国土资源管理行业背景

墨尔本大学环境科学硕士毕业

集齐了一套棒棒糖证

大家好,我又来了。

说喵本的天气受海洋影响,倒不如说是容易受海洋南边的南极影响。最近几天难得气候宜人,我也休息一下不谈什么森林大火了。这一期我们还是来讲故事,讲澳洲人的澳洲故事。


每年的开始都是一大批学生走出校门面临就业的时候。好像摆在大多数人面前的无非就三条路:土澳就业/争取PR,回国实习找工作和自己创业。


创业者的路应该是最艰辛的,毕竟从零开始亲力亲为一切会感受这个社会更多的酸甜苦辣。上一期的澳洲冰淇淋大师蒂姆·马沃德(Tim Marwood)是求变的代表,不断以创新进步来开发自己的行业。


有求变就有坚守,住在蒂姆家20分钟车程外的老爷子朱利安是以坚守出名的创业者。



朱利安·本森(Julian Benson)出生的时候还是1960年代。那时候墨尔本的北郊特别空,整个一条街就三户人家,但如今已经建满了联排别墅。


作为一家十个孩子里的老大,朱利安很早就要出去打工。并不爱社区生活的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一定要逃到农村去!


60和70年代的世界并不太平,冷战犹如一个扣在城市上方的巨大玻璃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碎在每个人的头上。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和越战的澳洲人对于那种恐惧再熟悉不过了。广播里反复说着每天柏林墙两边的对垒、中国输出革命的可能和每天被拨快的“末日时钟”。“幸运”的是,朱利安的一个叔叔在墨尔本周边有个小农场。农场里轻松和自由的气氛让每个圣诞假期来此度假的朱利安印象深刻。8岁的朱利安在亲友们异样的眼光中宣布,有一天他要去经营一个农场。


60年末,朱利安考上了Dookie的维州农学院,也就是今天墨尔本大学的农学实验基地。毕业后的朱利安对职业方向有些迷茫:先是去了新几内亚岛半工半玩了一段时间;经不住家里人劝又回到了墨尔本卖起了保险;觉得这玩意就是坑人于是去干起了木工。



有一天朱利安在店里做量具,看着外面的晴空万里,突然怀念起了大学时光,想想至少那时候的自己有一个理想。


四月的一天,朱利安辞去了木匠的活儿,跟老板借了钱来到了维州东南边的著名风景区威尔逊半岛(Wilsons Promontory),在澳洲大陆最南端的一个奶牛牧场上干起了牛倌。


现实有时候不仅骨感而且扎手。一个月的实习后,牧场主告诉这个农学高材生,他唯一做得像样的只有洗储奶罐。朱利安感到很受打击,你说我照顾奶牛不行要不我给你展示一下我数学建模的能力?不过无论怎么说,年轻就是资本。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大不了重头再来呗。床都没捂热就要收拾行李走人的朱利安暗暗下决心,以后要证明老板是错的。


年轻就是资本,但是年轻就是缺钱。维多利亚州和塔斯马尼亚岛之间的巴斯海峡是新兴的产油区,朱利安被募集到一个海上钻井平台去干活。隔三差五出海采油,其余时间回到大陆,在一个朋友的农场住着,顺便拿朋友的奶牛练手。



1975年是复杂的一年。年近三十的朱利安拿着采油工的丰厚报酬回到了墨尔本成了婚,娶了一个叫戴安(Dianne)的女孩子。这一年也是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一年,澳大利亚的国际农业大宗商品贸易极大受挫,牛奶的价格直线下跌三分之一。奶牛的价值更是下跌了80%,一些牧场主被迫把奶牛宰杀就地掩埋,以减少产奶量和饲料消耗。这对于刚刚买了自己牧场的朱利安简直难以想象。好在即使牛奶价格过低,小型牧场只要能达到一定产量,维持每个月的开销还是够的。


1981年是转折性的一年。谁也没有想到,让朱利安翻身的不是产量,而是技术进步和地产价格走高。墨尔本东边的吉普斯兰(Gippsland)在城市需求扩大下正逐渐转型,很多土地从过去的牧场变为了果园、煤田乃至国家公园。


1981年朱利安把牧场转手,拿着全部的钱来到了维州西边著名的黑斯伯利产区,以吉普斯兰地区一半的价格买到了澳大利亚乳业之都核心位置的一大片牧场。欣喜至极的朱利安给这块地取名为L’lubatol。这个十分具有法语特点的词其实和法语毫无关系,只是他的一个恶作剧:反过来读就是“巨多牛”(Lots of Bulls)


著名奶制品产区果然不同凡响。朱利安的183亩地里有七块划分好的牧场,有5个自有水坝给牧场储水供水,复杂的排水系统直通旁边的小溪。这一地区在19世纪初就有大批的荷兰移民定居,最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荷兰乳牛理所当然地被带到了大洋路的尽头,早早地奠定了这里作为澳洲乳业之都的地位。



像今天很多在澳洲买了地的中国农场主一样,即使一块完全成熟农业用地也让朱利安感到棘手。


奶牛吃草不加选择,把小溪边固土的植物也啃光了,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朱利安按照自己年轻时所学的理念,沿着小溪种上了速生的桉树林带,在保护土壤的同时让奶牛有乘凉的去处。几年后野生鸟类以及考拉也来此处喝水和乘凉,已然成为这里最诗情画意的一处风景。


奶牛经常要换着草场吃,但是过马路是一个大问题。朱利安带着家人挖了一个地下通道,让奶牛每天平安过马路,也让往来的大洋路游客有一个拍照的机会。


1995年澳洲开始广泛引进转盘式挤奶设备。所有的奶牛排队进入转盘,一次性可以完成50只奶牛的挤奶工作。这让决心扩大产量的朱利安和戴安夫妇欣喜不已。两人贷款买了这套设备,一下子把奶牛持有量增加到了350头。



2003年的大旱让整个澳洲的农业损失惨重,对于朱利安也不例外。虽然没有新南威尔士州那边大批农民自杀的情况那么严重,大旱导致的牧草歉收也让维多利亚州的奶农陷入了困境。牧草和粮食价格疯涨,同时牛奶的价格一直被大型奶制品企业压得非常低。很多奶农选择退出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背着包来到大城市讨生活。


在决定减产的同时,朱利安引进了一套奶酪生产设备。大部分奶卖给附近的黄油工厂,一小部分留着自己捏奶酪玩儿,以多元化的方式解决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困境。次年奶酪坊成立,也就是今天的门徒乳清奶酪坊,取义附近大洋路上的十二门徒景观。


很快老婆戴安发现自己丈夫就是一个被养奶牛耽误的奶酪匠人。朱利安对细菌有种天生的敏感,对不同奶酪的口味掌握地非常准确而又独到。夫妇两人在进入奶酪生产的十年间荣获十几项行业大奖,其中两个产品刷新了同类澳洲奶酪评比的历史最高分。



大洋路上的游客来来往往,距离十二门徒十几分种车程的门徒乳清奶酪坊成为了广受本地游客欢迎的目的地。每天下午很多人来这里观看奶牛挤奶,喝点东西并品尝十几种获过奖的精品奶酪,安抚一下平时受超市奶酪荼毒的味蕾。


(应当事人采访要求,“故事你写我的,照片多放我老婆的”。)


2012年后中国人开始多起来。每次一有中国人过来,朱利安都会很热情地带着大家东跑西跑,拿出有中文说明的品鉴板方便了解。与其说是在推销产品,老爷子和我说自己更多的应该是好奇,好奇怎样能够打造一款奶酪去满足全世界味觉最挑剔且传统上不喝奶的一群人。



如果大家春节期间去大洋路游玩的话,可以选择在十二门徒到墨尔本的路上停留一下吸吸奶牛宝宝,感受一下美好的田园生活。门徒乳清奶酪坊就在十二门徒往北十几分钟,每天下午4点准时开始挤奶。



这里送上老爷子做的中文介绍视频,绝对是系统了解奶酪制作过程的好材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u3RjTd2Tw


以及地址:

9 Gallum Road, Cooriemungle, VIC 3268 Australia



Support Victoria’s Small Business

Support Real People


马炎的往期精彩文章,请戳这里:


马炎 | 国家公园管理员——在大洋路当Ranger是个什么体验


马炎 | 作为一个大洋路国家公园的管理员,我来告诉你大洋路到底有什么好的


马炎 | “十二门徒”其实从来就没有十二个,告诉你一些大洋路国家公园管理员才知道的小“秘密”


马炎 | 大洋路上人人都去过的这个著名景点,曾经是航海者的噩梦,那些导游也未必知道的小“秘密”


马炎 | 手把手教你如何在澳洲赚到合法时薪60-80刀


马炎 | 浅谈维多利亚的捕鱼和打猎规范(一)


马炎 | 准备好迎接澳洲头号自然灾害吧,教大家一招,关键时候能救命!


马炎 | 澳洲人的澳洲故事 (一) ——冰淇淋大师的创业


推广: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