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的留学生,该建立怎么样的朋友圈?

2017年09月22日 澳际澳洲




留学,不是为了让你一直待在comfort zone (舒适圈)。既然已经出国了,为何不尝试着做名cosmopolitan (世界公民)?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出国之后,朋友圈该如何建立及相处。



对于每位留学生,一直绕不开关于“圈子”的问题大致就是这几类:


你有没有外国朋友?


你能不能融入澳洲


你有没有成功打进一些“高大上”的圈子?



可以肯定的是,在讲究社交和人情的世俗观念里,朋友圈的容量大小、质量高低是评估个人成功指数的一大标准。


这套标准在国内适用,在国外似乎也行得通。在澳洲,“朋友圈”、“融入”、“认同感”这些词汇在日常生活里也常常被加粗放大。


很多人会假设来了澳洲的人都能马上莺歌燕舞、觥筹交错、混迹于各大名流圈子,有些微信朋友圈里晒出的照片也在强化这一印象。


排除那些真的刚到就能搅动一池春水的少数派,大多数普通留学生和新移民刚赴澳的生活实际上都是简单、茫然、甚至是孤独的。


刚来时能建立起的社会关系往往来源于旧时联系、同学同事、教会组织甚至是邻居,而至于后来沉淀下来了多少、新发展了怎样的朋友,完全取决于个人。


对于留学生的朋友圈,有两种极端情况很常见:


1. 这类同学来到澳洲之后就下定决心马上打入本地人圈子,并受此激励想要逐步迈出comfort zone。


其中一部分同学会在刚来的阶段就尝试不和其他中国同学有过多交往、在课堂上和中国同学分开坐,甚至做小组作业时也避开和中国同学合作。


2. 一些同学在刚来澳洲时就和中国同学们结成了紧密联盟,加之对自己英文不自信、对其他族裔带有偏见等原因,久而久之便再也不迈出中国朋友圈一步(目前很多留学生的情况即是如此)。


由于长期和中国同学待在一起,一部分同学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很慢,甚至超不出英文点菜范围。



朋友圈不能多元化?

也许只是你不够Open!


实际上,外国人圈和中国朋友圈不应成为对峙方。圈子可以共存,也可以多元化,而不是单一类的朋友圈。


可能会有同学认为,针对第一种情况,牺牲中国朋友这个圈子没什么大不了,来国外读书又不是为了交中国朋友的。


这样完全的排斥实际上是对中国朋友圈和外国朋友圈树立了偏见与门坎,假设只有在外国圈子里交到的朋友才是高大上的、值得交往的,而中国朋友的圈子却是要低一级、无意义的。



类似的排斥心态在第二种情况中也有体现,一些同学不愿意甚至拒绝去和其他国家的人交流,把原因归结在嫌自己英语不够好、怕丢脸,或者直接归结于外国人很无趣、理解不了笑点等种族偏见上。


这些心态同样也是在还未尝试过交流之前,就树立了偏见与门坎。问题在于,交朋友这一行为本应是多元的、涵盖面广泛的。每一个能成为朋友的人带来的都会是不同的信息和感悟。


朋友和圈子应当是根据共享的特点、背景及喜好自然形成和融入的,强行融入某个圈子或者抛弃某个圈子都会带来得不偿失的结果(所谓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无论是外国人圈或者是中国人圈,首先得学会变得开放一些,愿意去接受并欣赏不同事物的存在,才能真正让自己找到合适的朋友。


有了中国朋友圈

也别忘了外扩其他朋友圈


目前而言,很多中国同学来到澳洲之后都主要和中国朋友玩。如果是因为确实喜好相同、交流更方便等原因成为朋友,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但很多时候,很多同学在形成了自己的中国朋友圈之后就逐渐放弃了继续外扩自己的朋友圈,在澳洲和自己的朋友一起保持着”中国胃“、看中国电视节目,对其他国家的人也不再感兴趣。


可能一些同学会认为来澳洲只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实际上,澳洲这个汇聚了全世界民族和人种的地方能提供的不仅是优秀的教育资源,还有丰富、多元甚至是强大的人际资源。




澳洲,你能遇上各种不同家庭背景、国籍、种族、宗教信仰的人,通过这些个体,你能了解到的也许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活方式、甚至是国家制度。在其他环境下,可能你都不会再有机会遇上这么多不同的人,即使有,也不会再有充裕时间了解他们。如果留学的这几年都花费在了和相似背景的同学们在一起,看早已熟悉的电视节目,实在是一种浪费。


需要特别提示的是,向外扩展朋友圈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这不仅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很难,对于外国留学生也是如此。


尴尬和冷场或许是不可避免的,但澳际君依旧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变得更开放一些,对外界的好意对话能够主动回复,并试着去和不同的人交流。既然站在了这多元文化的土地上,为什么不试着去体验它的多元性呢?




“融入”与“礼仪”


除了圈子类型,身在国外常会被问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融入澳洲


关于这点,澳际君的观点是:我们没有必要刻意融入澳洲,而是应努力让自己成为世界公民。



当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待过之后,同学就会觉得完全融入某一个国家是毫无必要的事情。要做的不是融入,而是努力把自己建立的更国际化,变成无论去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够适应的世界公民。


有些同学可能会很想融入澳洲,而融入的第一个动作往往是努力适应澳洲生活——喝啤酒看球赛,像澳洲本地人那样说笑话,可能也会顺带着轻视自己原本在国内过得生活和传统。


其实,选择自己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尊重自己的传统和文化,才是澳洲生活的核心。你不必为了自己身上的不同而惴惴不安,也不必为了融入澳洲而全盘否定自己之前的生活。还是那句话,去粗取精,选择对你最好的生活方式(当然,你的生活方式也应当是在尊重、不妨碍他人的生活的前提下执行的)。


另外,谈及圈子与社交,澳际君也很想简要分享一下关于澳洲社交礼仪的一些tips。


有很多刚来的留学生朋友非常担心自己到了国外因为不知道如何点餐、如何说客套话等等社交礼仪而面临尴尬的场景,关于此事澳际君想说的是:Don't be afraid,you’ll get them sooner.


对于真正尊重他人的澳洲人来说,你对澳洲社会礼仪常识的缺乏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并不会因为你的无心举动而迁怒或者怪罪于你。相反,很多人也许会帮助你逐渐了解正确的做法。你不必为了自己不知道澳洲社会礼仪而感到自卑,但你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努力去了解、学习社会礼仪。


对于刚来的学生,一些awkward moments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你已经来澳洲很长时间却不了解一些基本礼仪,那只能说明你对解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文化并没有太用心。具体礼仪的学习渠道有很多,多看电影、情景喜剧、多去当地餐厅点几次菜,观察同学们教授们之间的互动,甚至上网Google等都可以。


另外要重点突出说的一点是,无论对任何人事,请保持一个尊重的态度。


西方社会对等级和老幼尊卑不太看重(除个别企业文化可能会非常注重hierarchy),但对人的平等和尊重的意识非常强。举个例子就是,你可以直呼教授的名字而不加任何前缀,但你不能用手指直指着教授对他大声呼喊。



澳洲,中国留学生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他人尊重的态度把握不够,有时对教授过于敬重,有时又对他人不够尊重。即使确实是因为语言问题没法用英文表达。


同学们在需要切换语言时,简单告知在场的非中文语系的同学情况,再使用中文交流。其他的一些关于尊重的问题也有很多,包括对服务员的态度、如果交流谈话等。简言之,对他人的尊重,才能赢得尊重。关于尊重和自由度,希望大家在澳洲生活的各类细节中慢慢体会,自己调整把握合适度。


诚心希望每位留学的同学能真的好好利用这段留学时光,认识不同的人,扩展自己的朋友圈和眼界,成为更好的人。留学不是为了绕一个圈子回到原点,是为了下一步征途做准备。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涉及作者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及时撤下文章,先致以歉意。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澳际澳洲诚意推荐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