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数学教育到底孰强孰弱?

2017年09月24日 英伦大叔


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数学水平孰强孰弱,最近又被广泛讨论。


《华尔街日报》网站9月8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美国学生需要中式学校教育》的文章,作者莱诺拉·朱。


文章称研究者发现,中国6岁的孩子在早期数学技巧方面碾压美国同龄人,包括几何和逻辑。


过去10年里,上海孩子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中两次夺得世界第一,而美国学生只处于中流水平。


当中国孩子走出国门后,他们的学业令人惊讶。他们在世界顶尖学府中占据越来越多的席位。


国际教育学会的资料显示,常青藤联盟高校现在录取的中国本科生人数是十年前的8倍,另外在硅谷中中国人帮助成立的初创企业特别多。


文章称:我把一个孩子放进了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内,到现在已经有5个年头了,在此期间我也与不同教育阶段的中国老师、家长和学生进行了交流。我发现,中国确实有一些管用的“秘诀”值得效仿。主要是对教育的一些态度。


“老师懂得最多”这种心态确实有它的好处。


根据《心理学》刊登的2004年对112名三四年级学生的研究报告,让老师在教室里拥有毋庸置疑的权威,对学生学习几何学和计算机编程大有裨益,对这类课程来说,直接讲授(而不是学生主导的探索发现方式)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还有研究显示,对于数学能力不强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老师展示解题步骤然后进行反复练习,可以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老师在管理班级、制服学生和家长的微型对抗方面耗费了大量时间。


中国人的另一个支柱性信条是,对学业而言,勤奋比天分更加重要。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培养的是中式的坚毅:他们日复一日地向学生强调,坚持不懈——而不是智力或天资——才是成功的关键。


在莱诺拉·朱看来,中国孩子的数学教育方式值得美国学校学习,那么,综合来看,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水平如何呢?



《北京日报》 2015年9月发表中国教育部师范司高师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高中数学课程国家标准》研制组组长张奠宙文章称,中国数学教育得益于基础扎实。基本训练,往往很枯燥,学起来不怎么愉快,也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教学上只要按部就班,一丝不苟,熟练准确,养成习惯就好了。


美国科学院院士、威斯康星大学阿士凯教授称,现在美国大学里的数学教授,80%都具有在国外接受基础教育的背景。美国的大学研究生水平虽好,但是基础教育不行。


文章称,中国也有自己的忧患:数学英才教育的缺失。


美国的一些优秀中学生,已经在学习多变量微积分和群论,接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走上DNA、RNA的分子生物学前沿,可是中国的一些优秀生却在为争做“高考状元”而深陷题海。


北京《中国新闻周刊》2015年文章《数学教育中国并不“远强”于欧美》称,2008年的论文《中美初中数学教材难度的比较研究》从知识含量、推理、运算、背景、探究多个维度,通过难度公式系统比较了中美典型初中教材的难度。


结果显示,和人教版教科书相比,美国的教科书在代数上的内容难度显著高于中国,在概率统计等实践性较强的分支差距更为明显。在几何上内容难度相差不多。


之所以产生中国教材难而美国教材简单的印象,一方面在于之前用于比较的教材比较陈旧,另一方面在于中国的“习题”难度更高,同样的知识点出题更难,而不是在知识深度上有更多要求。


这在数学教育比美国初中多出将近1/3课时的基础上才能做到。


中国学生引以为豪的运算能力的确强过美英的学生,但这也部分出于教育理念的差距。


美国和英国的数学教育并不排斥、甚至鼓励使用带编程的计算器进行运算。


因为美英对数学的看法更强调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面,并不特别看重运算技巧。


例如,中国的教科书中使用计算器、网络等综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并不多。


以高中教科书为例,使用计算器的例题不超过2.4%,而美国超过13%,使用互联网不超过3.6%,而美国超过40%。


这种教育理念的差距一方面体现为中国学生超强且牢固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整体解决方案”上不如英美学生。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中国的数学学术环境很难和国外比肩。


有两位获得沃尔夫奖的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和丘成桐。其中陈省身在民国完成数学教育,在美国普林斯顿完成其最主要学术著作,丘成桐的本科以上数学教育和主要学术贡献都在美国完成。


去年(2014年)因为在解决孪生素数难题上做出开创性贡献而名声大噪的中国数学家张益唐,在北大完成本科教育后就去美国继续深造、研究。他在采访中明确表示,假如自己留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取得如此的数学突破。


以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IMO)为例可以一窥中国高端数学领域的浮躁风气:


IMO是历史最悠久的中学水平学科竞赛,目的是培养和促进青少年对数学兴趣。


国外的IMO获奖者中有很多最终都在数学上做出极大成就,例如俄罗斯/前苏联九位菲尔茨奖获得者中,有五位拿过IMO奖牌;著名澳大利亚华裔数学家陶哲轩参加过三次IMO,全部有所斩获,他在2006年获得菲尔茨奖。


中国自1985年开始,几乎次次不落参加国际数学奥赛,并且成绩很好。


截至2008年,中国在国际奥赛上获得超过130枚奖牌,其中超过100枚是金牌。但是其中没有一位菲尔茨奖或阿贝尔奖获得者——这两个奖项被认为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是青年数学家的最高荣誉——连从事数学行业的人数都寥寥无几。


这和中国采取组建奥赛“国家队”、获奖保送名牌大学等手段将IMO过度竞赛化、功利化不无关系。


中美两国的数学教育课程难度也是经常被讨论的话题。


刊于2003年《中国青年报》,中国著名的教育学博士“上官子木”的文章称,我们常常笼统地说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比美国难,其实,我们只是难在数学课程上,而其他课程,尤其是社会人文课程,美国学校的要求则远远高于中国。


即使是数学课程,中国的难度也只是集中在数学的解题技巧上,而不在用数学思维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上。也就是说,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中国学生的数学优势则不再显现。


当中国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解高度抽象的数学难题的时候,美国的学生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和形成相应的能力。


中国的基础教育与学生的未来生活和工作脱节,而美国的孩子却在中小学阶段就不断积累未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经验。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中国学生由于深埋在智力游戏般的数学谜题中,使他们没有时间参与各种对他们的未来有更重要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活动。


另有报道援引专家观点称,美国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水平高的远远比中国高中学生的水平高。因此,很难一概而言的说美国学生数学水平怎样,也很难笼统的说美国九年级、十年级数学水平怎样怎样。



英国毕业生 如何才能最快的获得英国绿卡?2017年毕业生保签证计划 推出

详情请添加微信索取说明,或点击阅读原文


管理员大叔

英国移民局内政事务署注册

高级移民律师

英国彼得森律师行 资深合伙人

Peter Liu

 推荐好文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