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变化导致澳洲白鹮改变饮食习惯

2017年05月03日 悉尼的华人


第一次离家独立

通常意味着过上吃薯条、

面条和便宜面包的生活。


对俗称悉尼“垃圾鸟”的澳洲白鹮(Australian white ibis)来说,它们的日子也差不多是这样。


远离新州西部沼泽的自然环境之后,住在城里的白鹮放弃了营养丰富的饮食,吃起了大量的碳水化合物。



这是悉尼大学博士生来自加拿大的库根(Sean Coogan)的发现。库根一般研究灰熊的饮食习惯。


他说,“城里的白鹮似乎利用起了市区里有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人类食物这种的条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白鹮陆陆续续离开大分水岭以西的栖息地,迁移至沿海地带的市镇中心。


这可能是因为农业用水活动越来越多、气候干燥、栖息地消失,以及利用不同食物资源机会的能力相结合。


澳洲博物馆的梅杰(Richard Major)估计,新州四分之一的白鹮现在都住在悉尼。20世纪70年代之前,悉尼几乎没有白鹮。



库根不确定白鹮对碳水化合物的喜爱来自遗传,还是为了适应城市生活而做出的选择。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杂志上。


他表示,在自然环境里,白鹮吃的基本都是动物,比如昆虫、蚯蚓和小龙虾等甲壳动物,基本上算是肉食。


但是在城市,它们喜欢吃的东西和天然食物不一样。


库根在论文中指出,为适应环境,人类的行为与生理调节系统进化为觉得高碳水化合物及高脂肪食物很可口的模式,因为在祖先生存的环境里,这样的食物可能比较少。


他认为,白鹮饮食习惯也在进行类似的进化。


他说,“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白鹮迅速适应碳水化合物更多的城市环境。”


库根表示,他没有对白鹮翻检悉尼垃圾桶的结果进行统计,但据他来看,它们吃的是面包、米、面条等数量相对较多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那么,碳水化合物多的饮食会不会导致白鹮变得不健康?库根表示,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不过,从表面上来看,它们适应得很不错,数量变多了,也成功地繁衍了。



库根在海德公园(Hyde Park)和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用富含蛋白质、脂肪或碳水化合物的饲料投喂白鹮来做试验。



经过60多次的投喂试验,他发现白鹮选择不同饲料的比例是52%的碳水化合物、25%的蛋白质和23%的脂肪。


其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下雨之后,白鹮会去蚯蚓比较多的地方增加蛋白质的摄入。



在天气干燥的时候再回到有人投喂或被扔掉的食物比较多的城市里。


库根表示,为了研究白鹮的饮食习惯,他会去海德公园的垃圾桶边上看白鹮吃什么,结果引来很多异样的眼光。


后来,他穿了件技工穿的荧光背心,于是立刻就受到尊重,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了。



欢迎提供爆料!

随手拍,随手爆料!


悉尼新鲜有趣的事,敬请关注我们

新浪微博:悉尼的华人

公众号:sydneychn

爆料邮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