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Research 2018 | 那些创造世界的人,正在生长

2018年04月17日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Living Research 2018是为期两周的研究项目,来自英国的四位创客和四位学者,在2018年4月1至15日期间探索成都和西安的创客文化。调研人员将与当地的创客与学者合作,深入了解两地的创客社区。项目旨在揭示当地创意人士、学者、工业设计公司、创客空间和科技中心的创意生态,以及其如何与英国创客文化开展富有意义的交流合作。


The Living Research 2018是由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和超常识科技MakerNet共同开展的项目。



上周末,英国文化教育协会、英国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联合集火实验室和超常识科技举办的那些创造世界的人——中英创客生态交流分享沙龙 / 集火城市论坛Ⅱ活动顺利进行。下午,Living Research项目的英国创客们参观了集火工作室并和创始人们聊了聊那些循规蹈矩随心所欲的发明创造。



晚上,空间因为这群中外创客的到来显得有些不同寻常。沉浸式舞台设计和未来世界影像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台下的人在大量折叠的色彩光影里有些晕眩,一会儿望望天上又望望地下,最终回过头来与自己对视:我也能够通过创造性劳动找到意义吗?



Gemma May Latham

鼓励女性参与STEM行业

“传统与科技结合,好玩程度堪比游戏”


Gemma May Latham,一位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创客、艺术家,致力于将纺织编织传统工艺与数字科技相结合。在分享过程中,她着重介绍了由自己发起的多个图案编织项目,并成功俘获了在场游戏玩家和女性创业者的心。



2016年她和利物浦Dos创客空间的两位创始人合作产生了“共潮项目”,用来探索人类和海洋的关系。 “共潮项目”是将个人的创造、编织工艺、群体参与、数据、物联网、信息分享等等元素结合起来,根据每个人的出生日期时间的潮水的信息来进行编码。“首先收集潮水涨幅数据,然后将数据反映到编码上,再用编码影响图案编织,给每位参与人留下独一无二的图案编织作品。”


“我非常享受做工艺作品时那种完全沉浸其中的状态,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完全集中注意力。”慢慢地Gemma开始琢磨,要是让业余人士尝试一下,会不会也同样体验到完全沉浸的状态呢?图案编织最初的花样是由最原始的提花织布机和镭射切割机操作的,按捺不住天马行空想法的她又决定加入一些创新,能够体现人们在制作工艺品时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他们添置了相关医学设备,比如皮电感应器、脑电波感应器,把他们与项目参与人相连,便立马反映出人们在进行创作时的生理状态。



当她发现两个儿子沉迷于游戏时,涌进脑海的第一个念头不是斥责,而是联想到可以结合二维码编制程序和技术来进行文化产品的创作。接下来,她跟《我的世界》作者一起创造了这个作品——Minecraft



如何使用这个小程序呢?“它由一个读卡机和手工制作的一张小卡片构成,我们可以在打孔的这个小卡上进行音乐、二维码的编制。”没想到的是,这件作品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也慢慢发展成了工作坊。她把枯燥的数字编码、加密和编程变成了孩子们乐于参加和学习的儿童编程讲习班,试问,哪个爱玩游戏的娃不想拥有这样一位寓教于乐的妈呢?如今,工作坊成为了布莱切利公园的推荐项目,该公园正是“计算机之父”图灵造出人类第一台计算机并破解德军Enigma密码机的地方!



在英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STEM行业(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Maths/数学教育的总称,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和科技行业仍然由男性主导,男女比例是6:1。在创客方面同样也是男性居多,STEM行业女性从业人员占24%,科技行业17%。作为女性创业者,Gemma非常鼓励年轻女性参与到STEM工作中来,在她的工作室里,性别比例是平等的,她认为不论男孩女孩,对纺织、编织工艺和数字科技都有相同的兴趣和天赋。


Gemma在成都惊讶地发现无论是在传统工艺产业还是在新兴的数字产业都有很多优秀女性创客,不禁赞叹成都创客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普及程度比英国还高!


Dr. Nicola Thomas

文化创客也要进入市场

“对于创客,维持线上粉丝的忠诚很重要”


Dr. Nicola Thomas是历史地理学的副教授,对传统工艺产业的研究已有十余年丰富经验。和Nicola工作的伙伴自称“设计创客”,热衷以随处可见的生活文化元素浇灌现代工艺行业的生长,这与英国浓烈的DIY文化紧密相关,也源自工艺行业的长盛不衰。



“工艺行业兴盛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就是英国依然在经济危机之后的挣扎期当中,所以人们手里缺钱的时候也会想到做工艺品补贴家用。同时人们现在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喜欢去开发和自己去创造一些环境友好的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自己动手去修补一些东西。”


“大家也非常享受,自己动手创造的工艺品给他们带来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在这种体验式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人们发现通过参与到手工品的制作学到很多东西,也了解到很多新鲜材料。”


博伊斯言“人人都是艺术家”。英国工艺产业的活跃发展,似乎有“人人皆创客”之氛围,然而Nicola在这之中却也看到,英国创客们不懂如何进入市场一环节,对此,Nicola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参与文化节,在参观、交流、互动中增加文化作品和工艺作品价值,让人们了解到手工品的独一无二性”。一个成功的作品销售,如何售卖自己的作品,如何进入市场。需要专业的培训,而互联网时代,线上销售无疑成为一条极佳的途径,像Facebook、微信这样的平台对创客来讲极其重要。如同明星需要“固粉”,创客们也需要维持粉丝的忠诚。



谈到创新和科技在英国的发展现状,Nicola通过“创客空间”和“Kaleider”创客中心两家工作室切入,具体讲述跨行业的技术实现以及思维设计的想法落实。在英国有一个工艺协会,它的存在是为了收集各创客的想法,以及将它合适的反映给政府。目前,协会在努力的方向是影响英国的教育体系,希望增加学生动手制作工艺品的时间。


最后,Nicola提出,传统手工艺正是我们创新和新兴的科技应该着眼的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创新科技和企业的发展有好的作用,创客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创一个更好的竞争空间。


刘洋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创客

“在相对的失控中主动定义未来”


最后一位登场的是集火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刘洋,他一开始便直奔主题­——从创客所处的社会状态去讨论创客的生存状态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问题。刘洋从基因的角度定义创客,“创客不是他者,是产消者,这是古老概念非常有效的解释,我们是我们的产品,我们是我们自己,我们是这个欲望的一部分。”



创客自古有之,农业时代凡事亲力亲为,由此推动了古代伟大发明的产生。后陷入漫长的文化守成主义时代,脑力和体力分割的社会历史美学,创客进入了非常黑暗的冰期。古典创客的没落是小规模手工业操作和大规模工业化之间非常复杂和矛盾的冲突,是个体与系统的斗争和共和。


新的时代赋予创客巨大且华丽的变化,个体悲观无能的力量正在产生巨大的新力量。创客的复兴不是古代手工业者简单的转型,而应该是新的基因、新的社会对这种创造欲望的新的一种激发或者是一种再造。


刘洋颇为自豪地说道,现在是在做自己的白日梦,这个梦便是集火实验室,从无到有,集火实验室一砖一瓦皆是创始人梦的堆砌。如今,它更渐渐成为创客为所欲为的城市客厅,一起共同改良社会创新的土壤。



这是一件充满街头气质的事,创客要对自己搞的所有乱七八糟的事负责,创造自己世界的人也创造世界。刘洋如同一位理想主义者,讲述着一件看似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的事。


而回到现实,他又清楚的认识到,创客空间比创客还多。“原来所有人都建造自己的房屋,做自己的家具,现在开发商帮我们造房子,虽然我们不太喜欢。”个体创意匮乏。中国的创客,包括创客空间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庸俗唯物主义的气质,我们的创新创业几乎围绕着送饭买菜、洗车洗脚等琐事产生,刘洋用一种黑色幽默的口吻讽刺道。末了,他又满含希望地说道,做自己的造物主,那些创造世界的人们就是你们自己,就像当年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当时也有很多人说他是在做傻事。


MAKER说

资本和市场

罗轶

开元未来科技创始人,集火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腰间带着一把刀”

“车辚辚马萧萧,腰间带着一把刀”,这把刀就是奥卡姆剃刀。

初级创客阶段可以凭着兴趣与好奇心去做很多跨学科尝试,但是到了需要跟社会有更多接触阶段时,一定要克制地用奥卡姆剃刀做筛选。要是在没有经过阶段性验证的情况下就由资本助推形成巨大规模,意向不到的问题会接踵而至。因此要有克制的态度,不盲目规模化。最近三年我在做一个可随身携带自行车项目,把机器人的关节拆卸下来做成自行车,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尝试。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会在脑海里、实验室里播下一个种子,让它慢慢生长,至于什么时候成长出来,我并不知道。


刘得志

MakerNet 超常识科技创始人及CEO,中国城市级别 Maker Faire 引入者

“不推崇资本进入”

回归到商业本质,就是idea要面向市场需求。我不赞同急不可耐地让maker跟资本进行对接,因为他们的切入点可能十分小众,而资本追捧和在意的是大众市场需求。

一直以来我都不推崇资本霸道地进入研发过程,我亲眼目睹过不少悲剧,在智能可穿戴硬件的热潮中很多创客被资本推动,明明还处于简单想法阶段,在市场试验中不完全可行,这时候资本出来干扰,会抹杀掉创客本身的创造力。

Maker Faire为maker提供创意阐释和交流的平台,他们基于相同兴趣爱好互相勾搭,形成专门的面向商业化、市场化的团队。这样才能够实实在在地帮助到maker从业余爱好人士到商业人士的身份转变,此时引入资本会更高效。


Ingrid Murphy

卡迪夫艺术与设计学院陶瓷艺术家兼首席讲师

“市场化观念很重要”

在英国,文创产业好像比工业制造业规模还要大,在这个市场氛围下,想要做到既有创意又能适应市场需求其实并不容易。而技术是透明的,任何人想学都可以学,因此我们格外注重培养人们的市场观念。



MAKER说

教育和兴趣

李君

西南交大创客空间和Fablab Chengdu的创始人之一

“生活就是跨学科的”

我本着兴趣在学校开了两门课,一门叫“从代码到实务,造你所想”,另外一门是“自行车旅行之道”。关于教育改革我们做了许多尝试,也建立起一些独立的观点。一是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学生有能力面对跨学科的社会,因为生活就是跨学科的。二是体验就是学习,可以没有老师,但不可以没有一个激发学生创造力的环境。

中国的学校看上去创客土壤不好,究其原因在于老师和学生都已经习惯学科分制方式。一个正常的maker是问题导向的,为了解决一件事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他的眼中是没有学科界线的。现在我们也看到了良性发展的趋势,倡导新工科教育就是在重视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刘得志

“创客教育伴随终生”

创客教育应该伴随终生,重视对孩子的启发,而不是沿用老套的教育模式。像李老师所讲,创造一种空间,让不同项目激发想法跟创造力。在海外走访时我发现,他们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了充分的体验空间,不像国内科技馆用原理讲授的方式来传递知识。创客教育要思考如何营造环境和场景。我接触过很多小maker,他们的家长本身就是maker,会带他们参加Maker Faire而不是把孩子扔到培训机构。同时在家里会共同协作组装一些东西,我认为家庭教育氛围也十分关键。


Ingrid Murphy

“不设限”

我的团队是做创客课程设计的,创客文化兴起跟教育息息相关,应该从教育层面让人们具备相关素质和技能。我们不会限定具体方向,而是欢迎学生来到实验室,让他们接触新的材料,学习创造的过程,自由随意发挥,并通过协作和交流来激发彼此的创意理念。

在英国,刚毕业的年轻人会面临多种技术和创意能力考验,所以我们十分注重培养他们的跨学科、跨专业、跨文化的意识。



MAKER说

潜质和品格

Kat Braybrooke

数字人类学家和社区设计师

我来自于加拿大,现在研究团队在伦敦。在加拿大和英国,我们发现创客文化好像越走越窄,可持续性发展还挺难。相反我感觉在中国,创客文化好像还越走越宽了,唯一面临的问题就是人力储备不足,也就是说参与创客文化的人不够。中国创客文化应该不缺钱,但是有一点缺人。加拿大跟中国一样有很多空置的创客空间,人们都不知道自己就是创客,有潜力去发明创造,说不定走在大马路上的男女老少都萌生过很好的点子,不过他们不知道要走到创客空间里去开发自己。听嘉宾说有些地方会把在外边跳广场舞的女性请到文化创意空间里来,这样的点子在加拿大也同样适用,邀请和鼓励更多的普通人(平凡老百姓)参与到创客文化中来。


Judy(主持人)

集火作为致力于服务于社区的共享空间,我们曾邀请社区大妈到空间里跳广场舞,但同时会给他们放映独立电影、展示很多艺术作品,让他们在超越日常生活的状态下,能够看到和发现另外一个世界,这是我们集火实验室和其他空间不一样的地方。我们现在是比较缺maker,可是我们更缺的是无厘头的思想或者说无所畏惧的精神,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会有更多maker出现。如果我们总是在想能不能赚钱,能不能养活自己,或者是更多更现实的东西,没有勇敢的失败精神,或者是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精神,也很难成为一个maker。



转自公众号:集火实验室

微信号:jhallab


艺述英国

UK NOW

长按关注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