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篮打水不是空 ,刻在心灵里的读书故事!

2017年10月24日 卡城之窗







 “读书苦,读书累,读书有什么用……”好些青少年都这么说。我为什么要读书?我在为谁读书?好些人都在发出疑问。当我们的上学目的是求职啊、赚钱啊、事业啊等等的时候,你如何说服孩子去读“无用”的书呢?或许,下面这个故事可以供家长老师们深思一下,读书到底有什么用?




故事说的是在20世纪初,山东平原县一户农家里,住着一位老人和小孙子。每天早上,老人都坐在厨房的桌边,带着他的小娃娃,摇头晃脑地读《诗经》《春秋》《三国志》等古籍,书声琅琅。


一天,小孙子问道:"爷爷,我试着像你一样读《道德经》,但是不知怎么回事,我都猜不透那里面的意思。有时,我似乎理解了一丁点儿,可是一合上书,脑袋中又立刻忘记了。这样读这些书有什么收获呢?"


老人安静地将一些煤投入火炉,然后说道:"用这个装煤的篮子去河里打一篮子水回来。"


孩子照做了,可是篮子里的水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漏完了。孩子一脸不解地望着满脸沧桑的爷爷。


老人看看他手里的空篮子,微笑着说:"你应该跑快一点儿。"说完让孩子再试了一次。 这一次,孩子加快了速度,但是篮子里的水依然在他回来之前就漏完了。


他对爷爷说道:"这没有用,拿篮子打水是不可能的。"


"你真的认为一点儿用处都没有吗?"老人微笑着说,"你看看这篮子。"


孩子看了看篮子,发现它与先前相比的确有了变化。篮子十分干净,已经没有煤灰沾在竹条上面了。连提手也变得更加光华有泽了。


"孩子,这和你读古典书籍一样,你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它的意思或许你一点儿也不理解,但是,在你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以及你朗诵时的气氛,它会影响你,会净化你的心灵。"


小孩记住了这句话。后来,他一直本着这样的信念,终生与书籍为伴,不断进取,最终成为我国宗教学的泰斗——他就是已故国学大师、原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