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荷华大学(University of Iowa)及中国留学生正名

2016年05月26日 美国留学那点事


文/UI Heart Workshop   

ID: HeartWorkshop


2016年5月22日晚,国家主流媒体针对美国爱荷华大学(艾奥瓦大学,University of Iowa)日前发生的数起学术不诚信个案所进行的报道,刷爆了在美留学生,尤其是身为事件中心的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们的朋友圈。 

 
再一次地,留学生这个群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首先,作为爱荷华大学的成员,我们承认在学校里存在着学术诈欺问题。但是,极少数的个案并不足以代表整个留学生群体。然而,中国最有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主流媒体却发布了充满诟病的报道,其恶意误导公众言论和评判观点已致使此事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就读于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声誉及生活。  

 

以下是新闻中的5点错误: 

  

1.虚构数据 


新闻一开始,女主播引进实地调查视频时就说出“在美国有一所大学有近十名……甚至是近百名的中国大学生因为找人代考而面临被学校开除的状况”,而到了记者现场报道,直接将数据变成了“那里有高达百名的中国学生”。 

  

在新闻报道中使用“近十名”,“近百名”,“高达百名”这样前后矛盾且不确切的数词是该媒体对此事件的基本信息调查不足而导致。 

  

于此对比,同一事件,美国WHO电视台于5月23日的新闻报道就点明了“至少30名学生” ( more than 30 of its students in its online classes may have had someone else take tests for them)。 

 

从三十名学生到上百名学生,这之间的差距所产生的误导使公众产生“这是大多数学生的所为,甚至是整个留学生群体的一贯作风,”这样以偏概全的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对留学生造成了伤害。 

 

在节目最后,男主播提到“在记者采访的过程当中,大学的外联部门……证实至少有30名中国留学生学生涉及学术欺诈”。这说明该媒体虽已有明确数据,却想通过刻意强调“近百名”这种大数值来吸引观众的目光,以增加其收视率。 

  

2. 刻意引导新闻走向 


首先据了解,学校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而新闻贸然做出了涉事学生面临被开除的状况的判断。在未采访学校官方发言人的立场下,请问记者是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呢? 

 

其次,也是最无法使人信服的一点在于,学校的官方声明和美国媒体报道接没有提到这30多名涉及学术欺诈的学生是中国人。爱荷华市民Peter Cook 说:“我并不知道这次中国留学生作弊的事件。我想这样的事情出来了应该会给中国学生套上不值得信任的坏名声。”(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is. But I think it will give Chinese students a bad name and stereotype that Chinese cannot be trusted.)为了保护学生的权利以及政治正确,美国高校及媒体是绝对不会将这种个人问题上升到一个族群去讨论的。因此该国内媒体一直言之凿凿的“中国留学生学术欺诈问题”实则是一种主观推测,而这种由“刻板印象式(stereotype)”所产生的主观推测不仅可信度低而且严重影响公众判断。 

 

3.片面抽样,以偏概全 


视频中新闻记者采访了一名在校普通学生、涉嫌学术欺诈的学生之一“小张”,以及“厚仁教育首席发展官”陈航。 

  

当记者问“小张”十个人里大概有多少人会做出学术不诚信的行为时,“小张”一口咬定十个人里至少有五个人有类似的行为。或许小张的朋友圈真是如此,但是在爱荷华大学的近3000个中国本科生里,真的有一半的人都在作弊吗?小张同学恐怕也不清楚具体作弊人数,可是因为记者的不恰当提问方式,导致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那作为从事新闻行业15年以上的资深记者,杨春先生却只根据小张一人的说辞就结束了此次针对学生的调查。那么,其他中国留学生的声音要被就此带过吗?在采访中一位涉事人的朋友称:“十个人里有五个人(作弊)确实不切实际。(CCTV)为了吸引目光而进行了这样的提问吧。毕竟,国内的人对留学生群体很感兴趣。而且觉得部分人有些幸灾乐祸。” 

  

明明学术欺骗只是个案,但由于新闻的片面报道却导致留学生集体被扣上一项“不学无术”的污名。 

  

4. 商业嫌疑 


采访中出现了一位“厚仁教育”的“首席发展官”陈航先生。观众是否会好奇这位陈航先生是什么来头?厚仁教育是个什么机构?为何记者采访选择了这位来自商业机构的陈先生,而不是某所高校的社会、教育学专家? 

 
一个广告上赫然写着“作弊?停学?开除?没事儿!厚仁帮你逃出生天!”的中介能有资格把品牌名字昭然若揭地打在央视新闻的屏幕上吗?难道这真的不是时段广告?

 

 

5. 混淆视听 


在未搞清一所大学的校长是谁的情况下,一篇报道就横空出世。官方媒体为何要如此着急,竟不惜以丢掉新闻真实性和严谨性为代价? 

 
当看到屏幕上的职称和姓名时,爱荷华大学的同学们都惊掉了下巴。我们的校长明明是位大叔,名叫Bruce Harreld。去年卸任的校长名叫Sally Mason,是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屏幕里的Sarah Fisher Gardial明明是商学院院长(Dean of the Henry B. Tippie College of Business)。 
   
 且不论国家媒体的专业性如何,但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将商学院院长误认为爱荷华大学校长,并将这样的片段播送出去,实在是大大降低了新闻可信度。而那长长一段所谓的“校长与美国学生的采访视频”,实际上是从其他媒体一年前的视频中截取而来,并且未标明引用及出处。 

 
中国最有影响力且受众度最高的新闻媒体,抱着如此不严谨的新闻态度来做事的后果可想而知。部分群众对此事件的判别产生极大偏差,甚至发布了以下言论:  



爱荷华大学学生、教职员工观点及评论 


新闻媒体的存在是为了让大众了解更多的事实真相,并非引起有导向的舆论。对于不相关人士,这些是饭后谈资,而无辜的学生们则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受其影响。 

  

爱荷华大学大四商科的秦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大众对留学生的印象本来就不好,现在受新闻导向的影响变得更不好了。对大部分好好学习的人来说不公平,回国找工作(也)会有影响的。”  

 

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在读且兼任助教的王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作为助教,(我发现)作弊并非是只有中国人才做的事情,也不是一节课上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的。大多数班上的学生在学习困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去教授或助教的office hour(用这段时间去办公室询问问题),而不是找个人代考。而作弊的这些人并不是留学生的常态,只是国内国外都有的现象。”  

 

以上感谢大家的阅读。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到事情真相,为学校及我们中国留学生正名。我们希望未来国家官方媒体可以做出真正严谨、真实、符合新闻精神的报道。 

  

此外我校国际部(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Scholar Services)已决定介入此事件,并承诺尽快采取行动以正名。我们若能争取到采访学校发言人的机会,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跟进。以下为官方邮件: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