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来,还是走出去

2015年03月11日 Theo的澳洲生活旅程




过完年,虚岁上就要二十八了。

回国假期呆了一年,北京见见朋友,回家呆了几周,再无其他事情。没有看书,没有看电影,没有学习,甚至也不再计划做点什么了,好比从小到大的每个假期,我都会往行李箱里塞了不能再多的东西,不论是书还是学习资料,恨不得每次都要立誓把所有想看想做想学的事情都完成。如今已经放弃这无谓的挣扎,每天看看手机,做几个俯卧撑,吃饭时候看一两集《康熙》或者《奇葩说》(也不再想看美剧锻炼英文,而对外宣称“看美剧要提高英文都是扯淡啦!”),如此而已。刚才翻到昔日学妹的豆瓣日记,才明白很久以来心中那种细细密密,不至于焦迫急躁但也有点惴惴不安甚至低落的感觉是什么:

我似乎已经屈服于自己的平庸了。

没错,我不想再做任何的挣扎了。过去买了半书架没翻过的新书,也不想再找回了。看了十年没看完的《Friends》,再也不想去补全了。那些知名的著作、经典的唱片,不再会想去疯狂的找出来,使劲的塞到耳朵里面去,即便真的没有喜欢。豆瓣和IMDB百大甚至十大的电影,没有看过的,就放在那边吧。回家的行李基本上只放一些衣物和礼品。

不是丧失了对这个世界的热情,虽说也没有到热情的程度。还是会想认识新的朋友,去陌生的地方,学习一些新的知识。也会想随大流一样的想赚钱,一年买一通彩票去做一个万一的千万富翁的打算。然而当一个人疏于抵抗的时候,本是草木皆兵的事也会成为洪水猛兽。一本英文小说一天看一页也难以看得进去,换一本中文书发现是一样的结果。整个人慢了下来,更加的慢了下去。

这个慢是怎么来的呢。自然是对比出来的,这个所谓的慢,更像是一种平平庸庸过日子的心态。而有慢,就是因为你看到快的例子。譬如以前的公司同事一年间各自分飞,亦或是从前的朋友像赶场一样同你聚会,再比如是一年间熟悉地点的毛坯大楼如今已经光鲜亮丽的进入运营,而你所熟悉的招手停车如今被打车app迅速取代、黑车摇身一变成了专车,还有很多的app,你叫不出名字也不会用。资本市场几年前投个几百万人民币都要大说特说,如今拿到百万美元都不好意思跟人说。就在这样的环境衬托中,我从一个快到不行的广告行业职员,变成了慢悠悠的学生。没有所谓的资本,没有所谓的人脉,更谈不上所谓的成功。

我发现,这种快慢,这种对于平庸的过渡感,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激荡。究竟是应该努力奋斗(对面是那个充满魔力的永远被狭义化的“成功”),还是应该努力生活?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两件事情无法同时去做,更多的是二三十年做前一件事,再二三十年可以做另一件事。而国内,终其一生只做前一件事的人也更多。这里没有胜负高下,在一个方向努力,多数也可以走到一个合适满意的位置,有些人更“快”一点,有些人更“慢”一点而已。前一件事在某些定义当中,就是所谓的“快”,而后者,更像是“慢”。

然而在某些语境中,某些环境下,本应没有高下之分的快慢这样单纯的字眼似乎被加上了很多情绪。譬如说刚到澳洲的时候,和同胞聊天大家都会说这边的人好“慢”,颇有种鄙夷的意味,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快”。其实慢又如何?慢其实是很多人终其一生的目标,终于可以停下来,查查自己的保险箱,看看手上所拥有的,再去换来一些沿途的风景(当然很多人也选择不换)。


Theo的人生模型


有时候,慢也会源自一种“走进来”亦或“走出去”的徘徊。“走进来”,指的是向内,探索人生,探索意义,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身体,管理自己的精神世界、内心和情绪,乃至于管理自己的人生;而“走出去”,指的是走出去,探索这个世界,寻获财富和宝藏,无论是物理位移上的“环游世界”还是前面所说的追名逐利(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很多时候狭义的成功就是只能用这四个字同义代替)的“快”,再或是认识朋友发展人脉。走进来和走出去这两个方向,对面的目标都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然而走在“走进来”和“走出去”这条路之间却只是看似没有意义的平移。很多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稍微停下来,去考虑是否要走到对面的路上去,或是徘徊在中间的那片森林,难免有时候也会迷失进去。而对我来说,如果用这个模型去具象化现在自己的状态,就是在妄图横跨这两条道路的时候,在这片森林里忽左忽右,忽前忽进;没有方向感的时候,看到哪片有光亮,可能小跑几步,听到哪里有声响,可能又忍不住折回去寻找。好奇心,得失心,虚荣心,好的坏的,无辜的有意的,这些抽象化的感觉在这一片死寂的森林中都变得具象化,发出嘶嘶呀呀的声音,在周遭张牙舞爪。

这不是一个“好”的状态,因为你可能看不清自己,也暗得看不到自己的影子。判断力无法在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别的片段和点之间实施。而我们说坏的事情永远有好的那一面,就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你看到别人的变化,就会忍不住问自己自己是否也有;你看到别人热情对你,你也会自责是否自己有些冷漠。庆幸的是在这个状态下,这个自问的能力得以幸存。

这个价值观的矛盾点还在于,是否只有实实在在的在做了一些事,或者有一些成就,才是真正的“做事”了呢。其实“走进来”也是一种前进,思辨也是一种活动。没有去拓宽人生的广度,潜入人生探索内心也是一种探求。甚至,停下来思索的人,思索得到的结果,恐怕也是一种收获,因为停下来的人,看身边的人和风景才会更清楚。

所以,问题从来不是“快”和“慢”,从来不是“走进来”还是“走出去”,也从来不是“是否平庸”,而是,你的内心,是否接受你现在的状态;而以现在的状态,又是否遵从了你的内心。而你的内心,没有被意识形态(伟大的“成功学”们)绑架,没有被浮躁的社会和浮夸的价值观妖魔化,而能无限趋近那两个被消费被恭维被掩盖了层层面具而本质简简单单的“幸福”,和“快乐”。



(本文原创,如有转载请署名)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