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安徒生的足迹

2017年11月14日 伦敦读书会




世界上有些书是可以从小读到老的,丹麦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的童话就具有这样独特魅力。每个人告别童年后,心中都会留下属于他自己的安徒生童话。本人也不例外,7岁时从姐姐的语文课本上读到《卖火柴的小女孩》(The Little Match Girl),故事中小女孩的凄美形象牢牢地抓住我的心。半个世纪过去了,一直期盼着朝拜安徒生故乡,看看小女孩所在国度今日的面貌。


2017年6月飞到哥本哈根后,登上火车,直奔欧登塞市(Odense)。欧登塞是丹麦菲英岛的首府,丹麦的第三大城市。同时,它是安徒生的故乡,被他称之为家的地方。


(欧登塞市政厅)


安徒生的出生地很好找,一队队的小学生在老师的率领下从四面八方向这里汇聚,它已成为欧登塞的圣地。

下图中简陋的小房便是安徒生出生时候的房子,安徒生和他的父母兄姐一家六口只占据其中的一间。因此,他的襁褓和小床只能放在过道。



安徒生的家很穷。父亲虽是鞋匠,直到安徒生5岁时,为了参加受洗仪式,他才有了生平的第一双鞋。当时他心中充满了穿新鞋的快乐和骄傲,甚而忘记了受洗该有的庄严。这一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写进了他的童话故事《红鞋》中。


房子后面的小巷通向欧登塞河,安徒生的母亲每天要到河边,用冰冷的河水为他人洗衣服挣钱糊口。


(通往河边的小巷,今天人们会感叹:童话一样美的路!)


欧登塞教堂建于13世纪,是安徒生接受洗礼的地方。如今仍然屹立在市中心,接受人们对安徒生的思念。

安徒生11岁时,父亲去世了,家里的境况如同雪上加霜。在逆境中,安徒生越发励志。没有钱上学,就去贫民院办的识字班接受不定期的免费教育,借用莎士比亚的剧本做自己的识字课本。14岁时,不甘平庸,为了未来的发展安徒生决定去哥本哈根。他身上的盘缠只有13个银毫子,这是她母亲的全部储蓄。

安徒生的母亲,幼年靠乞讨谋生。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卖火柴的小女孩》就是源于母亲的苦难童年。可惜,始终关爱安徒生的母亲并没有看到儿子的成功,因颤妄病在医院去世。

(安徒生妈妈洗衣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哥本哈根,安徒生的才华终于得到赏识。17岁的时候进入正规文法学校,接受系统教育并开始文学创作。经过八年的拼搏,逐渐崭露头角,有多种作品出世,并获得皇家的青睐。

从30岁开始,钟情于童话的创作,直到逝世,笔耕不辍40年。凭借他的梦笔生花的天赋,凭借他的博爱思想的高度,凭借他对真善美必胜的自信,凭借他少年时饱尝的苦楚,共写了168篇脍炙人口的童话和故事。优美的童话,篇篇精彩,像醒目的花朵怒放在丹麦的文坛。他的童话不仅在全丹麦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像一位巨人,跨越了这狭窄的世界”。迄今已有150多种语言的译本,获得世界各地读者的追捧,成为历久弥新的经典。

(邮票上的安徒生作品)

在创作童话期间,安徒生基本在下图的哥本哈根新港运河沿岸的彩色小屋里居住。

安徒生的名声鹊起使他的故乡欧登塞沸腾了,62岁的安徒生被市政府授予欧登塞荣誉市民的称号。这是件划时代的事,当时丹麦是封建国家,只有贵族才有资格获得这个称号,一位修鞋匠的儿子获此殊荣,安徒生是丹麦历史的第一例。

欧登塞的市政厅,1867年12月6日安徒生在这成为荣誉市民。欧登塞人民视安徒生为英雄,把国王花园改名为安徒生花园并竖起他的青铜雕像。

欧登塞充满了安徒生的元素,大街上就有安徒生童话故事的主人公雕塑。下图是《坚定的锡兵》(The Steadfast Tin Soldier)故事中的主人公小锡兵雕塑。

1875年8月4日安徒生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享年70岁。

1905年,为纪念安徒生诞生100周年,在他的故居旁建起了安徒生博物馆,这是世界最古老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颇居规模,毗连着他的故居,增添了展室和讲演厅,还有演童话剧的露天剧场以及庭院。

馆里汇集大量安徒生的文物,最壮观的乃是环壁而立的大书柜,里面装满了各种不同文字的安徒生童话版本。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挤满了博物馆,熙熙攘攘;更多的是丹麦的孩子们,他们认真地听工作人员的讲解,传承着安徒生的精神。

博物馆有多座安徒生的塑像,非常传神,正是我心目中的安徒生形象。

童话是儿童读物,内容不可太过深邃,篇幅不易过长。依仗这样的题材,安徒生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巨匠,和莎士比亚、狄更斯等文豪并肩而立。凭什么呢?笔触优美,文体简洁,故事生动,这些还不是关键,重点之处在于安徒生童话的内涵。在他的童话里,没有浅薄的因果报应,没有脸谱化的宵小;弘扬人类灵魂的高尚,用真善美战胜邪恶,在善与恶的交锋中人性得到净化与提升。

《海的女儿》(又译为《小美人鱼》,The Little Mermai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沉静内敛而又多情的海王女儿——小美人鱼为了获得王子的爱情和一颗人类的灵魂,用自己美妙的嗓音和三百年的生命换来了巫婆的药酒,使她能和人类一样在陆地用腿行走。可惜,她的爱情没有成功,王子爱上了别人。她的姐姐告诉她,必须把王子刺死,双腿沾上王子的血,才能回复原来的鱼尾。小美人鱼拒绝了姐姐的劝告,反而祝福王子,然后纵身跳入大海;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破坏他人的幸福。这个故事表现出博爱精神和狭隘的利己主义的尖锐冲突,小美人鱼以人类灵魂的高度做出她的抉择,用光明的结局,实现了自己的升华。《海的女儿》故事的悲剧性不亚于任何一个名著,然而安徒生用童话的方法,使孩子们明白做人的道理和原则,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位于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铜像是丹麦的象征,百年来这位端坐岩石、远眺大海的美人鱼,无声地诠释著人类不朽灵魂的可贵与爱的真意。

站在美人鱼铜像前,不由地想起40年前的腥风血雨的中国文革。那时,仇恨席卷了全国,夫妻反目,师生成仇,血光冲天,哀嚎遍野,人的本性和尊严刹那间荡然无存。反观丹麦人民埋头建设,民富国强,已居全球幸福指数国家的鳌头。安徒生的童话功不可没。


文章开头提起,儿时读过《卖火柴的小女孩》留下的存疑,一张小学生们排队去安徒生博物馆的照片已回答了我。照片中的女孩神采奕奕,笑容多甜蜜!她们早已远离了贫穷,再也不会发出卖火柴小女孩的哀求:“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感谢flying先生用文字和摄影带我们去参观安徒生的故乡!不仅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引发很多思考。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