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虐童者:为什么有些人专门欺负小孩子?

2017年11月09日 加拿大荟诗



关注加拿大荟诗,听说订阅了的,女的都变美,男的都撩到妹!


今日·箴言


小朋友,是用来关爱的。



虎毒不食子,人恶却专门打孩子。

刚开始看到网上爆出XC亲子园虐童的视频,我是没敢点开的。从愤怒的评论中,却多少也得知了女幼教(后被“澄清”是清洁工)的恶劣行径。

每次看到这些虐童事件,所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被挑起愤怒情绪,但愤怒过后,是深深的无力感。


薪水低不是作恶的理由。有苦衷不是虐待儿童的理由。

如果你不喜欢孩子,不喜欢吵闹,千万别去读幼教,也别去做幼教。做幼教不是简单的唱歌跳舞画画就可以了,有时候还得给孩子喂饭、换裤子、擦屁股。这份工作强度大,薪水不高,不是真心喜欢孩子的人,做不来。

看到微博一些还没成家生娃的年轻男女评论说,应该给这个幼教这个职业提高工资,只有工资提高了,才能减少虐待。

这个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虐待儿童是一个犯罪行为,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即使给再多的钱,也不会变得善良。只是有可能降低她作恶的几率,但不保证她拿着高薪永不作恶。真正心怀善意,对孩子有爱的人,即使拿着3000元的工资,也不会去虐待孩子。

虐待儿童这种事,由于取证难度大,大部分发现的时候,都是孩子有明显伤痕或者症状,但很多虐童行为,比如扎针、喂安眠药、扭手腕这些方法,很难被察觉,即使看监控,也未必第一时间能发现。

亲子园里虐待孩子的保育员,明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都是XC的员工,甚至有XC高管的孩子,还能当着摄像头肆无忌惮地推倒孩子、强喂芥末。这样毫无敬畏心的人,在这个亲子园以外,在摄像头以外,还会做出怎样更发指的事情,只有她自己知道。

人是要心存敬畏的,不管什么职业,什么职位。



为什么有人专门欺负小孩子?


1.拥有权力感,是暴力的重要导索

一切暴力发生的背后,都存在着权力的不平等。虐童的人,大多是因为感到了自己的权力感(feelings of power)。

在成年人与儿童的关系里,成年人无疑是拥有更多权力的。在这种权力明显不对等的关系中,成年人不就是认准了小孩子没有还手之力,不能反抗,才敢为所欲为发泄情绪。

2.儿童更容易被“去人性化”,削弱施暴罪恶感

当那个女幼教把芥末塞进孩子的嘴里,那些保育员随意地恐吓、殴打孩子时,他们实质上没有把小孩子当人看。恶性暴力事件的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

去人性化就是指否认或无视对方的人性,将对方当作没有人类天性的物品,或没有人类特质的动物。一旦发生了去人性化,忽视、排挤甚至暴力行为就随之而来了。

在虐童者眼里,他们只是一群弱小的、口齿不清无法沟通的、乱糟糟可供随意处置的“物件”。

3.需要警惕的“权威主义人格特质”

其实这些施暴者,可能换个环境就是个老实巴交的普通人。

我们可能会觉得,周围怎么会有如此恶毒的人?但其实,在某些情境下施暴的人,可能就是身边的人,甚至是我们自己。例如在领导面前俯首帖耳,对下属无礼又刻薄的同事;例如在外面平易近人,回家后却对子女肆意打骂的父母;又例如,在家长面前温和有礼,转头就对儿童施虐的保姆和幼儿园员工。

当人们没有获得良好的教育、又长期处在无权无势的地位上时,面对比他们更加没有权力的群体,他们原本就有的的权威人格特质可能会得到提升,暴力行为也随之增加。比如在幼教机构中,面对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时,人们的权力感会暴涨;当小孩们又不受管教时,他们会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衅,便肆无忌惮地对小孩们拳脚相加。

最可怕的是,如果他们所依托的权力机构本身对他们弃如敝履,又默许甚至赞同他们的暴力行为,他们对无权力群体的虐待就会更加心安理得、变本加厉。





面对恶性事件,我们能做什么?


第一,我们需要明确摆出零容忍的态度。

施暴的人会给自己的行为找出无数个借口:“你没亲自体会过,你是不知道小孩子有多烦!”;“要是几十个小屁孩围着你哭,你也控制不住情绪,你也得揍他们!”。

但任何理由都不能为暴力行径背书。当我们在网上掀起一阵阵声讨“熊孩子”的热潮、看到熊孩子得到惩罚而拍手称快时,是否也是在某种程度上默许了“暴力可以解决一切”的氛围?

对小孩子施与暴力,在任何社会、任何文化、任何情境下,都是一道红线。纵容暴力和实施暴力之间没有界限,如果今天因为“打的不是我家孩子”而忍下去选择大事化小,那么终有一天,暴力会被赋权为正常的社会规则。

第二,在问责的同时,也需要反思行业系统的问题。

在我国,幼师、教育者——这些最需要高素质人才、严格把关从业人员资质的职业,入门门槛却最低。


亲子中心、幼儿园、月子中心频频爆出虐待儿童事件、在装有监控的环境下仍然明目张胆地殴打孩子,说明这已经不是某个人是否善良或邪恶的问题,而是整个机构,乃至行业从业人员资质审查的问题。


但除了一次次的严肃批评、开除,我们是否能期待更多有效的规范措施,而不是等着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后,再象征性地补救?


除了对员工进行更严厉的资质审查,行业本身也应反思其运行与管理问题。作为教育机构,尤其是在儿童成长关键期对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幼儿园,首先应反思自身教育理念的人文性与科学性。


其次,在对待幼师和员工的态度上,也应反思:是否对员工过于苛刻,造成员工压力过大?是否对员工过于纵容,甚至默许其不合理、非法的行径?



第三,我们需要关照受害者。


也许恶性事件的发生率只有1%,但对于遭到暴力的的孩子的家长来说,他们在生命中遇到的是100%的重创。


人总会伤害,家长们可以通过花钱上高档幼儿园去降低孩子受伤的风险,但就算再小心谨慎,我们能够保护自己和保护孩子们的事情都十分有限。


而万一灾难来临,我们能做的也许仅仅是彼此照应,相互扶持。尽量减少这些事情在孩子生命中的创伤。别让他们只能独自疗愈。


早年受到的虐待不一定会给儿童留下永久性的重创,游戏治疗被证明可以有效缓解应激事件中发展出的PTSD或抑郁症状,并且在后续恢复中起到关键积极作用的,就是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援助。


对于受虐孩子的父母来说,比起去压抑、回避,让孩子“忘记”这些事件,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充分地表达,并给予情绪上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我们仍然要怀抱信心。

虐童事件,是对于幼教、乃至整个教师职业群体的又一次抹黑。


我能想象到,那些真正爱孩子的幼教们、那些真诚的从业者,当他们看到自己投入全部热忱的职业,就这样一次次被“个别人”毁掉形象、丧失了大众的信任时,一定有千般委屈和悲愤。


他们可能会无数次地向他人解释:我们不都是这样的!但都抵不过一次恶性事件的爆出。


但我们仍相信,行业会越来越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前进。


警钟敲响,但不能白鸣。


让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更良好的环境。






加拿大荟诗

全球健康自然生活方式的倡导者

<herbalwhisper>



想撩泥妹的,就留个言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