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2020年08月23日 澳微帮


小麦是澳大利亚的主要粮食作物,年均产量达2500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3.5%左右,其中30%满足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余下的70%全部出口,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澳洲小麦主要出口流向国


虽然现在是粮食的出口大国,但由于气候恶劣和土地贫瘠,澳大利亚曾经长期不能粮食自给,时刻面临着饥荒的威胁。


1788年1月26日,菲利普船长带领第一舰队来到悉尼港,建立了英国在澳洲的第一个殖民定居点。为解决新移民的吃饭问题,殖民地建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适合耕种的土地种植粮食。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第一舰队抵达悉尼港


菲利普派人在悉尼港附近(今天的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 Garden)开垦了一小片土地,种上了从英国带来的小麦和其他谷物,期望获得丰收。然而事与愿违,从英国带来的种子不适应澳大利亚的气候条件和土地环境,试种的结果是颗粒无收。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皇家植物园是殖民地第一块试验田


随后殖民地又沿着巴拉马达河两岸向西开垦了多块试验田,结果都收获无几,以失败告终,殖民地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那么,殖民地是如何从生死存亡的边缘度过难关,并一路发展成为粮食出口大国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这个话题。


詹姆士·鲁斯 (James Ruse)的试验田


讲到澳洲小麦,不得不提澳洲的小麦之父 —— 詹姆斯· 鲁斯。


1788年,鲁斯作为流放犯乘坐第一舰队抵达悉尼港。第一舰队的庄士敦上校(Colonel Johnston) 曾炫耀说他是踏足新殖民地的第一人,但实际上,当时是鲁斯把他从船上背下来的。按道理,鲁斯才是真正“踏足”新殖民地的欧洲第一人。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詹姆士·鲁斯(1759- 1837)


政府在皇家植物园的试验田失败后,总督菲利普(Arthur Phillip)担心殖民地今后的生存问题,向所有人宣布:不管任何人,只要能够实现粮食生产自给,就给他颁发土地所有权。


鲁斯在英国已经服刑六年,现在还有一年就可以重获自由。他认为现在逆袭的机会来了,希望在刑满释放的时候获得的不只是自由,还有土地和财富,于是准备放手一博。


鲁斯向政府申请试验田的请求得到了许可。菲利普给鲁斯划拨了一小块土地、一些种子和一点简单的农具,让他试种小麦。鲁斯从此像打了鸡血一样,每天起早贪黑、精耕细作。


一年后,鲁斯刑满释放。天道酬勤,他同时迎来了自己小麦试验田的丰收,他向政府报告他实现了粮食自给。总督果然不负前诺,颁给了鲁斯30英亩土地,鲁斯成为澳洲历史上第一个拥有独立产权的地主。


鲁斯的成功无疑带给了殖民地自给自足和繁荣兴旺的希望,此后,更多的农田获得了成功,也有更多的人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殖民地的小麦产量距离整体自给自足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1793年,鲁斯把他的田地以40英镑卖给了外科医生约翰·哈里斯(John Harris),自己则搬到了距离市区更远但土地也更肥沃的地方。


哈里斯医生在这块田地上盖了一座漂亮的小屋,和家人生活在里面。这个小屋位于现在的Harris Park区(以哈里斯医生命名的一个城区),经修复后作为殖民地早期风貌博物馆供游人参观。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哈里斯医生建造的独立屋

大分水岭 (The Great Dividing Range)


鲁斯虽然通过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勉强解决了基本温饱,但他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无论他再怎么加倍努力,土地产量的增加却非常有限,且时好时坏,经常不如人意。


这实际上涉及到农业种植的一个基本问题:地理和气候。而谈到澳洲的地理和气候的关系,不得不谈到大分水岭。


大分水岭是位于澳洲东海岸从北到南绵延3500多公里的一个复杂山系。这个山系由多个复杂的山脉、高原、丘陵等组成,海拔从300米到1600米不等,东西宽度为160公里到300公里。整个山系把澳洲东部分成了东、西两个完全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黄色部分为绵延3500公里的“大分水岭”


大分水岭的东侧,空气干燥,土地贫瘠,不适合农业耕种。这就是为什么殖民地初期农业试验田屡屡失败,而鲁斯即使费时费力也所获无多的主要原因。


而大分水岭的西侧是有着澳洲内陆最复杂水系的墨累-达令流域。墨累达令流域面积达百万平方公里以上,是澳洲最重要的两个农业带之一。我在《一张地图引发的惨案 —— 中国封杀澳洲大麦的真正原因》一文里对这个流域有过详细介绍。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澳洲两个最重要的农业带


大分水岭西侧的墨累-达令流域虽然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横亘几千公里,宽几百公里的“大分水岭”却阻止了早期拓荒者前进的脚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讲的是蜀道的高、险和绝。大分水岭平均海拔虽然不算高,但对于早期的探险和拓荒者,横穿它的难度却绝不亚于蜀道。蜀道尽管难,它是已知之路,而探险者们面对的却是完全的未知。从1788年第一舰队在悉尼建立定居点开始,就有无数探险队和拓荒者不断尝试穿越大分水岭,到达西部广阔的平原。但大多数人都有去无回、埋骨青山。


这个局面终于在1813年取得了突破。拓荒者Gregory Baxland, William Lawson和William Wentworth 及他们的团队顺着山脊,而不是峡谷、溪流,历时21天,成功穿越蓝山(属于大分水岭山系),抵达了山脉西侧的大平原。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瑰丽神奇的蓝山三姐妹峰


成功穿越蓝山是殖民地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意味着殖民地可以利用大分水岭西侧广阔的、相对湿润温和的土地进行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不但解决了殖民地的生存问题,而且给殖民地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


不过,成功穿越只是第一步,要对西部盆地进行开发和利用还有许多艰辛的工作要做,伐林、整地、人口迁移、道路的铺设等等,哪一件都困难重重。拓荒者们克服种种困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于用几十年的时间把墨累达令领域变成了澳洲的粮仓,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而且从1846年开始向国际市场出口澳洲小麦。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拓荒者发明的Stump-Jump 犁具专门对付耕地下面坚硬的桉树根


澳洲杂交小麦之父 —— William James Farrer


墨累达令流域的开发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澳洲农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还需要突破另一个瓶颈 —— 干旱和虫害。


拓荒者从英国带来的小麦种子从来就没有真正适应澳洲的干旱的生存环境。即使是大分水岭西侧的平原地带,遇上干旱年份收成也非常有限、得不偿失。而遇上雨水多的年份,小麦又经常被一种叫“锈寄生虫”疾病侵害。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被“锈寄生虫”侵害的小麦


到19世纪下半叶,这种受干旱和虫害干扰的情形越来越严重,整个澳洲的小麦产业面临全军覆没的处境。恰在此时,继鲁斯之后澳洲农业史上又一个传奇人物 —— 威廉·法勒(William James Farrer)横空出世了。


法勒1845年出生于英国的Kendall,小时候身体孱弱,患有肺病,医生建议他移民澳洲,因为那里干燥的气候会对他的健康更有益。法勒听取了医生的建议来到了澳洲。在攒够了钱后法勒在悉尼西边的Dubbo买了一小块地开始了他的农场生活。


与其他农民对干旱和虫害束手无策、听天由命的做法不同,法勒开始对他的小麦进行杂交试验。他给印度、埃及、加拿大和美国等世界各地写信求购不同小麦的种子。


得到这些种子,法勒如获至宝,他把这些种子小心翼翼地种在试验田里并精心呵护。年复一年,法勒耐心地为几百个小麦品种进行杂交授粉,每次都保留下最好的种子以供来年继续拣选使用。他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每一个品种的详细信息:来自哪里、与哪些品种杂交过、生长周期、产量和天气等等,应有尽有。


法勒戴着厚厚的眼镜,穿着灰色的长外套,四肢着地趴在地上小心翼翼为小麦授粉的样子常常招来附近农人的嘲笑。但有志者事竟成,法勒终于培育出了完全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小麦新品种,法勒田里的小麦比其他田地的产量更多、质量更高。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旧版2澳元纸币上的法勒


法勒先后共培育了三十多个小麦新品种,这些品种全部适应澳洲的自然环境,其中最有名也最成功的一个品种叫“联邦“(Federation),于澳大利亚联邦成立后的第二年 —— 1902年投放到市场。


“联邦”因其稳定的产量、极高的品质让澳大利亚小麦在国际市场上声名鹊起,世界各地的粮商对澳洲小麦趋之若鹜。从此,小麦成为澳洲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


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19世纪世界各地进口澳洲面粉的面粉口袋的精美图案。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华特豪斯与国家科学和工业研究院(CSIRO)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勒去世后,“锈寄生虫”在生存斗争中又演化出了对抗法勒小麦的能力,于是培育小麦新品种的需求又迫在眉睫。这次拿过接力棒的是澳洲著名的农学家华尔特·华特豪斯(Walter Waterhouse)。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华特豪斯


与鲁斯和法勒的移民身份不同,出生于1887年的华特豪斯是土生土长的澳洲人。华特豪斯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自己也接受了良好的科班教育并获得了农学学位。华特豪斯曾经在美国大学进行访问并对“锈寄生虫”病进行研究,后来在悉尼大学执教并继续他的研究。


华特豪斯的一个重大贡献是培育出了新一代抗“锈寄生虫”的澳洲小麦,延续了澳洲小麦在国际市场成功逆袭的神话。


华特豪斯之后,接过这个接力棒的是澳洲国家科学和工业研究院(CSIRO)。CSIRO的科学家们现在每年都会对澳洲的小麦品种进行研发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市场需求。当然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早就超出了杂交的领域。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AWB和国际市场竞争


说起澳洲小麦产业,就必然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机构 —— 澳洲小麦委员会AWB(Australian Wheat Board)。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AWB成立于1939年,是一个政府职能机构,它掌控澳洲所有小麦的出口和定价大权。所有的麦农向国外出口小麦,必须通过AWB的代理。


AWB这样做的好处是:


它把澳洲小麦整体作为统一的产地品牌向国际市场推广,增强了澳洲小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把全国的农民散户集中起来,加强了它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从而达到以小博大、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澳洲小麦产量是全球产量的3.5%左右,但它却占到了出口市场的15%左右。


第三,通过统一管理,使澳洲的小麦品质有了统一的标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进一步赢得市场的信赖。


1999年,AWB在它走过了60年后被改组成为私营公司。2006年,AWB被曝出与伊拉克萨达姆政府在联合国“石油换食品”(Oil for food)计划中的贿赂丑闻,遭到澳洲执法机构的审查。2008年,澳洲修改法律,撤销了AWB对小麦市场的专卖权。


今天,AWB作为一家私营公司仍然存在,但它与历史上的AWB已不可同日而语。


结语


澳洲小麦产业从颗粒无收到差强人意,从解决国内温饱到支撑出口的重要产业,走过了两百多年的自强之路。总结来说,它的成功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土地产权的明晰带来的生产力释放
  2.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的开拓者精神
  3. 孜孜不倦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投入
  4. 重视市场营销,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备注:1930年,一个知名摄影师,Cazneaux, 在南澳的Flinders 山脉为一棵树拍了张照片。这张被取名为“澳洲精神”(the Spirit of Australia)的照片在国际上广为人知。在原照片被拍摄后的几十年里,这棵树经历了若干干旱、风暴和洪水,却仍然屹立。

从颗粒无收到出口大国——澳大利亚的小麦之路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