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到发达国家工作或移民,即使过得平淡,远离亲友,仍然义无反顾?

2017年06月30日 启德加拿大



加拿大移民快速通道(Express Entry) 最新第66轮(6月28日,2017)

分数已出

邀请人数共3409人,最低分数449

5月31日上一轮 

邀请人数3877人,最低分数413

移民问题欢迎致电启德!


知乎网友:YannF


决定移民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内外的阶层变化。

这篇文章中,暂且把“国外”定义为欧美发达国家。


1.中下阶层的上升通道:在国内,处于中产以下,经济压力较大,婚恋市场无优势的一部分人群,去了国外,读书镀金,有实力又肯努力的,可以成为年薪5万美元的白领,或年薪10万美元的码农,可以进入美国的中产阶层。这一部分人,移民愿望非常强烈。

2. 中产阶级的平移bonus:在国内,处于中产的人,去国外,通常属于阶层平移。获得的是:更自由的环境,更安全的食品,相对轻松的工作状态…这一部分人,移民愿望中等,属于bonus。

3. 中上层阶级的储备:在国内,处于上层阶级的人,家庭有一定的资源积累、经济实力,


自己在国内会创造更大价值,有更多的自我实现空间,有更高社会认同度…去国外,通常就会面对阶层下移的可能性。在国内有更多亲朋好友,何必忍受国外的孤独?在国内可以开创公司,政府关系熟门熟路,何必适应国外的流程?在国内一年几十万-几百万rmb收入,何必在国外为人打工,拿几万美元平均薪水?这部分人,通常不会有移民愿望(除非面临危险,或想为自己留后路),但他们会在国内外同时配置房产,两边都作养老打算,送子女出国读初高中及大学,但在国内创造社会价值,享受相对轻易的自我实现。


然而,个体与个体不同。也有上层阶级的家庭成员,心怀田园梦想,想要远离权力中心;也有出身贫寒的有志之士,不愿安稳度日,独善其身,回国掀起自己的壮阔波澜;也有为爱情,逆着内心愿望做决定的;也有为事业,不得不做相反选择的,比如建筑在美国不景气,生化在美国不好找,艺术在国内未成形,等。


同时,时代与时代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周期,很多人对未来中国二十年经济发展很看好,他们开始带孩子回国,接受中国教育。各国情况不再同于几十年前,离开中国=自救,当时在国外刷盘子都比在国内做官要好。然而近二十年,国内外形势,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


最好的状态,当然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做喜欢的工作,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在喜欢的城市生活,去喜欢的地方旅游,在喜欢的学校读书。


做到以上每一点,都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杰出的思考能力,强大的执行力,以及经济基础。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一心想从一个地方逃离,觉得离开这里,去哪里都好,通常会在新地方忍受预料不到的辛苦,然后打碎牙往肚里咽,陷入自欺欺人的状态。


说到底,国家或城市,只是生活的空间。你真实获得的,是生活的本质。决定生活本质的,第一是资源,第二是心智。


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城市,生活中思考的问题并无大的差异:
是否选择一家公司,是否继续读书深造,是否买房,是否辞职,是否结婚生子,是否送子女去私校,是否帮子女请更贵的钢琴老师…


生活的质量高低和满意程度,都关乎资源和心智。这两者确保的话,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样的。




知乎网友:知乎用户


更新答案:

答主今日回了次國,兩年來第一次回國,記憶中的家鄉和真的見到的,差異真的很大. 面對親人的無限打探隱私和不尊重式關愛,答主感到身心具疲。 而且,記憶中的城市彷彿蒙上了一層灰色,夜晚的空氣也充斥了廢氣的味道。忽然體會到了什麼叫「身在福中不知福」,決心要好好留在加國。去加國的時候,適應很快,沒想到回來後每天都像熬日子。不想帶來太多負能量,只想再說一句,如果你的性格和我一樣,喜歡安靜,不喜歡虛假的人際關係,能換一個國度生活就果斷去做吧,環境真的會影響人的心境。


原答案:
一直不同意一個說法,即「國外好山,好水,好無聊」.每當聽到身邊的人這樣感慨,我就覺得,三觀不合,不能深聊啊!

我沒有覺得我所呆的國家很無聊,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大大小小的活動在舉行,彩色跑,美食節,遊行,公益活動,展覽會等等. 而我見過的朋友覺得國外無聊,生活太「平淡」,大部分是因為這裏沒有那麼多的KTV,沒有很好的夜生活,沒有國內的美食,沒有那麼多一起喝酒唱歌的朋友。

我剛好不是這樣的性格,我喜歡看書,窩在家看劇,去參加公益或者美食活動,和朋友在家聚會,去公園拍拍風景,週末開車走鄉間小道去農場摘花摘水果,或者就在健身房健身。我不認為這就是「平淡」的生活,這樣的生活對我來說充實快樂。

這個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是內向型性格,我們不喜歡過多的社交活動,不喜歡人多的場面。我相信在中國也一樣有這麼一群人,因為疲於應酬,而嚮往如此的「平淡」生活。

所以,從性格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國外的生活更適合於我。

同時,也如其他的答案所說,不會被人隨意評價,隨意打探隱私的生活,才是人類社會應該有的⋯我希望我的祖國能快快走到這一步。



知乎网友:知乎用户


问题视角都是比较主观的。我是以普通百姓的、受众比较广的角度去谈这个问题。恰恰如一些人所想的相反,我在国内属于可以过的比较爽、一定程度凌驾普通规则之上那类人,突出些的地方就是我个人努力程度、本事也很不错,而且看的东西多,又有反思的意识,才会这么写。~~~~~~~~~~~~~~~~~~~~~~~~~~~~

本来是删了的,但是看到转发有些多还是恢复了,毕竟也是辛苦修补了很久的答案

(每个分割线代表一段时间后的修改,并没有把全文修改润色很多。都是一段一段地逐渐添起来的,所以前后的顺序逻辑并不很强,甚至罗列的一些主观的观点是矛盾的——只是为了能客观一些。并且我的表达方式比较逗逼,只看一两句你难以体会这种表达方式,很容易就觉得我在说表达某种倾向。请不要只看了某几句话就评论全文说我把哪里说得跟天堂地狱一样。本文的核心是“普适性有启发性的因素”与“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


我就说些自己还算比较了解的在北美(美国)读硕士、博士、博后的高学历留学生们大致的生活和工作状况。不过分美化,也不矫枉过正,能让大家对国外有一个普通人视角的认识就好。

我个人属于想法相当传统的类型,人不大但是为未来和家人考虑得更多些,所以关注的问题不一定又普适性,各取所需就好。

对于日常生活,应该说第一代移民好不了很多,不适合喜欢国内热闹的人。暂时来看明显的好处有:大房子(condo/house)(仅限大农村,纽约和北加州这样的地方一般人不敢想的。比如湾区等地的差不多点也得150万刀而且还在涨的house,近百万的condo,几千刀一个月的小黑屋,屌丝在哪都是被压榨的命...而且这些房子基本都是sold in minutes.在众多all cash的土豪同胞面前,凑个首付的难的还不一定能抢到),环境好,日用品吃的的相对便宜(当然要吃高级的也有,organic那就贵啦)。 没有那种狐朋狗友唱k、撸串、大保健的氛围(当然不是所有国人都喜欢,我就极其讨厌那些恶俗的消遣方式), 又没有亲戚朋友围绕的安全感 。这对一些中国人来说比较折磨。

“好山好水好寂寞,又脏又乱又快活。”——说得很精辟。


至于什么友善的氛围、有爱心又有文化的美国佬、处处充满爱啊什么的,这看你的心态了。微笑是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不过人家心里骂你什么你就不知道了。(当然不能否认现在即使留在国内,也一样是人心不古、各怀鬼胎。相比起来反倒一些老外反倒还显得真诚一些。见仁见智吧)想深交?且不考虑你的英语水平能熟练到能理解人家话里由生长环境、文化差异带来的深层次的含义(比如说个笑话里面的笑点可能鬼佬、老印都笑吐了,你都不明白人家在干什么),你能指望人家跟你一个新来的外国人推心置腹吗?(当然这个也要分情况来谈。所谓的天花板或者说歧视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体现不出来的。这些东西存在与白人精英主导的上流社会、高管圈子、掌握国家政策、经济命脉的领域。种族的不信任与对能力的怀疑皆有之。(当然你不能说没有机会。无论赵晓兰嫁给了谁,无论骆家辉家世如何深耕几代等等,你能看到依然还是有机会的。)我相信多数普通人,尤其一代移民是没多少机会体会到“这种级别”的歧视的。其实美国本地人的中产中下层、底层阶层固化也挺厉害。一般的老百姓还是挺可爱的。想想如果作为某个大农村极少数的少数族裔、说不定大伙拿你当大熊猫一样看还不一定。来不及欺负你。)非我族类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你再观察一下自己身边出国得那些人就知道了——多数人用的最多的还是中文社交媒体,圈子也很多局限于华人。(当然这点跟很多人的懒散惰性也有关。如果真的想融入环境,并非不可能。当然要付出努力去克服语言等等方面的困难)


多数人(之前说的留学生群体)努努力做个普通中产还是不难的。 但现在已经不是美国中产最幸福的时代了。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跟国内比肯定要好些(但是吃的很多也都是垃圾食品、工业化生产的东西,wholefood之类不是谁都消费的起的),但是一人轻松养活全家那种舒坦日子早就过去了。身份,房贷,车贷,401k,医疗,孩子上学——从daycare,到学区房,再到孩子大学学费——每样负担都挺重,每个月发完工资各种帐一扣其实也剩不下多少钱,不要说中国人还有喜欢储蓄的习惯。而且很多父母家人在国内的,去一次来回一趟机票钱也不少,而且出了急事也赶不回去。

当然,这只是概述一些有共性的东西各地、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有些牛人一年大几十万刀收入,几百万股权又是一番景象。普通人碰上工作机会多、华人多、房价便宜、消费低的地方,日子过得也相当舒服——这里赞一下德州,扒鸡绝了(O(∩_∩)O哈哈~)。当然还有很多人即使在国外留学也找不到(好)工作的人群,怨气自然就相当深了。


不考虑人文因素,对于想留在美国的人,其实最愁人的就是获得身份(绿卡和公民)。前面已经提了一些。一个身份涉及太多问题——工作生活是否稳定、福利(这点需要强调一下,很多人经常提美国福利如何如何。人家针对的是有“身份”的人。况且很多类似低保的福利,并非长久之计,不要指望太多,如果你不希望把自己跟老黑、老墨等垃圾人口特多的群体化为一类,不想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不好的影响(比如不劳而获的心态等等),就别想太多)、工作跳槽的机会和很多敏感专业的就业(比如航空等领域)等等。对于除了读书期间能拿绿卡的和投资移民的少数人之外的人,获得工作签证+身份,相当难。多了不说,可以了解一下现在即使你费老大老大劲找到工作后,H1B签证抽签的惨烈程度以及对此惨烈程度未来持续加剧的预期,还有绿卡排期之长。


对于工作本身,北美多数职位工资起薪要比国内高很多。不过尤其对第一代移民,大多数人肯定也不是技术天才,在公司里升职是比较难的。这与种族歧视关系不大,与语言、文化背景关系很大。这点可以对比老印群体在美国职场的境遇(团结,排外,优秀的被殖民传统都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当然,在这里假期压力相对国内较小(但是,除非工作能力极强,下了班以后可以完全脱离工作的人我想不多),而且找工作年龄歧视不像国内这么严重——至少不用太担心人到中年失业然后很难找到活干(当然,有些cycling的行业,也难说)。


买车相对便宜,但也没有很夸张。有些人瞎起哄看了美国官网上的价格基本都是比国内价格便宜至少一半左右。麻烦看看配置。不了解所有品牌是不是这样,但是至少奔驰,那都是最最乞丐版的价格,选装了各种配置跟国内同一水平以后,其实便宜的那些差距不很大,比如cla260。加上各种税,各种保养——欧洲豪车后期养车也很贵,不说别的因素,光美利坚人工多贵都有数吧?奔驰500刀以下自己掏钱。便宜个。所谓便宜,更多是因为挣得多。在大农村只一种生活必需品,没车基本哪都去不了。总有人说买车便宜如何如何,其实国内买车尤其好车,最多一半是自己开的,剩下是给别人看的。国内开好车那种优越感,在这少很多。但不是没有。奔驰、宝马、凌志什么的在这一样是好车,很多老百姓也是开不起的,无非就是生活条件更好,社会发展完善,但没有上升到“蓝天白云梦”“用个iphone就是装B炫富”的程度。老百姓仇富/拜金风气没那么盛,贫富差距、人口密度也没那么大。拿湾区来说,很多码农半年工资(不吃不喝)能买辆顶配宝马3系。这时买了宝马,除了真的自己喜欢开车,享受驾驶的快乐,会跟国内开宝马是同一种感觉么?(晒朋友圈、人人另说。我还记得几年前一个朋友晒自己的5手胜达被刷好几页屏的壮观景象。)

另外奢侈品相对便宜的问题,思路跟买车类似。

其他消费各地有差异,跟你要求水准也有关。这个上面提到过一些,不说太多。不下馆子,不总吃高级货,自己做着吃还是挺省的,确实不错。


讨老婆。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当然这点主要针对木讷无趣又偏大龄的单身wsn(哈哈,开玩笑)。大龄选择太少。老中男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在有各种高大、威猛、有身份(这个挺关键)、器大活好(这点纯属逗比,不要太放在心上,很多人还是很传统的,我也是坚定的婚前xxw反对者)的族群对比之下,被同胞女和外族一起鄙视,haha。其实也不用太担心,这么说吧,基本在国内好找,在国外也不用愁,当然选择就少了一点点。
~~~~~~~~~~~~~~~~~~~~~~~~~~~~~~~~~~~~~~~~~~~~~~~~~~~~~~~~~~~~~~~~~

关于治安,别的地方不清楚。富人区治安当然好,贫民窟要比国内危险多了。尤其是黑人之类少数族裔聚集的地方。当然房价与这个因素也有很大关系。
~~~~~~~~~~~~~~~~~~~~~~~~~~~~~~~~~~~~~~~~~~~~~~~~~~~~~~~~~~~~~~~~~
换一个层面来看,感觉(只是个人感受加推断)有回国倾向的,不一定非官即富或者说爱国,很多是在综合父母可以提供的帮助、工作机会还有家庭问题没太大困难的人。这些人有很多都想回来,尤其能比较好地归到自己家乡的,幸福感绝对暴增。否则,对于一切都需要自己打拼的孩子们或者真的热爱北美环境的人,还是会留在那。毕竟同样的职位,那里起步工资很多,人情关系起的作用也相对小点(不是没有)。


所以幸福感、动机什么的,见仁见智。每个人想法都不一样,很多人出去 ,或许想了解一下行业的顶尖水准是什么样 ,或许想多挣钱,再或许只是想多见见外面的世界而已。
~~~~~~~~~~~~~~~~~~~~~~~~~~~~~~~~~~~~~~~~~~~~~~~~~~~~~~~~~~~~~~~~~~~~~

单独提一下钱的问题,大家大致有个概念就行。每个个体的情况都千差万别。就码农来说,拿能进google facebook microsoft oracle linkedin等公司的比较优秀的同志来说,刚进去拿10w刀以上不是问题,total package/总共12-3w很普遍。独身而且过得比较舒坦的情况(比较主观,败家的30w都是贫困线,看自己)下,按照现在汇率一年攒20wrmb以上不太难。所以,对于苦逼、贫困与否这类比较主管的判断,大家自己有数就行。(还有那个”平淡“寂寞”,有钱了,没事出去旅游,也是很爽的)比如,有些论坛里,年收30w 50w刀都有很多人喊贫困线,大致意思是“扣完各种税,还完150w刀以上学区house和2-3部高级车的贷款,存满401k,给孩子存够学费,上私校,两天去次michelin,顿顿有机食品,也买不了几个艾玛湿、驴牌、屌牌了,好贫困。”就这完全没得谈啊,根本不能一起愉快玩耍了。


当然,高收入码农只是其中一个群体,也有很多,可能是很多的人,还维持在5-7w甚至更低还要养活全家的水准。生物那么苦13的专业,一样能出施一公这类狠人,基础学科再苦,比如数学、物理、力学等等,也有很多nb的phd在花街闯出名堂。 三言两语无法概括。

~~~~~~~~~~~~~~~~~~~~~~~~~~~~~~~~~~~~~~~~~~~~~~~~~~~~~~~~~~~~~~~~
其实,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也是面临无数巨大纠结后得出得结论——生而为当代中国平民,真的是件相当苦逼的事。
~~~~~~~~~~~~~~~~~~~~~~~~~~~~~~~~~~~~~~~~~~~~~~~~~~~~~~~~~~~
~~~~~~~
希望民智渐开,越老越多的国人走出去,留在那。不说远的,咱们的邻居,印度三哥们,感觉都是有类似政治力量在支持国内的人打破脑袋,连蒙带骗加忽悠往美利坚捞人。照这个架势,在过些年估计老墨老黑白佬能占人口前三位置,拍第四三哥很有希望。国内的有些民族主义,狭隘又愚昧。

~~~~~~~~~~~~~~20140815~~~~~~~~~~~~~~~~~~~~~~~~~~~~~~~~~~~~~~~~~~~~~~~~~

这个问题貌似已经限定了很多条件。就说美国,平淡是肯定的,因为两片大陆各自的文化传统都不一样,不适应肯定就平淡。  就楼主的标题来说,大多数人出了远离亲友之外,还是能获得比国内好很多的生活吧。外边职场不一定就不勾心斗角,但是很多时候可能跟国内为了一个月几千快的工资跟各色人等倾轧、算计相比,生活还是相当幸福了。不要说二线城市,即使一线,月薪能过1w的,也不是多数吧。


还记起不记得谁说过的一句话——“北美很多矫情的人,抱怨的大多是‘活得不爽’。岂不知国内更多得多的人关心的是如何‘活下来’”




知乎网友:羊小雪


想想还是取消匿名了。
这篇答案长,罗里吧嗦,还不严谨,再者我经历有限,比如结婚的压力我就没有。这些也是当时匿名的原因。
取消匿名是因为。。大家都默认我是男的。。。纯爷们儿哪有匿名的道理!干!


首先太多答案也就讲了个在国外爽逼的事或者在国内不爽的事然后就咬牙切齿要走,第二工作和移民完全是两回事,这一点几乎被忽略,当然可能只是因为大家对移民的问题也没有把握。这两点可以理解,但用作价值观输出就不太科学,容易误导年轻人(包括我)。


答案就一句话,现在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国外工作,原因无非是为了钱(少数为阅历),牵扯到移民,那么八成是为了下一代。


总结一下别的原因,基本上有环境,制度,人口素质,社会风气,公共设施,和自由。


照例我们先做一个让步,以上所有观点我都认同。国外最让我留恋的东西,一是「永远不用为别人的错误承担后果」的安全感,二是「身上打一百个洞都没人多看你一眼」的自由。当然,当然,谁不喜欢过马路不用看车,钱包忘拿六次都有人追着给你送出来,地铁公交也不挤,下车大家排着队谢谢司机,银行邮局医院都像春天般温暖,货币购买力是国内好多倍,罢工选举骂总统给我的快感倒是没那么大,但穿成什么样都敢出门还是很爽的。


特别是刚出国接触到这些细节的时候,简直每个细胞都在颤抖着呐喊「资本主义好」,内心一直无法发挥的绅士人格已然雀跃着要打败主场二十年的中庸人格了。


但上升到移民,或仅仅是在国外长期居留,就不仅仅是找个工作轰个趴那么潇洒,而会掺进来很多微妙情节。对我来说这可能不是远离家人,不是生活平淡,然后也不是语言不通饭吃不惯这些,而是听起来很虚的公民地位。


二等公民这个词很严重,我不敢随便用。但作为一个杰出的玻璃心,在生活中我还是会追求社会认同感这种屁用没有的东西。大部分留学生,不过在这个社会外围看两眼,随着找工作,留下来,甚至定居,移民,恐怕越往里走,越会感觉到面对主流社会时的无力感和局限性。在被认识,被了解之前,先被下意识地贴上一个关于种族和国籍的标签,这其实非常客观,无可厚非,大部分时候也不会直接对你造成什么影响。但这个标签带来的所有定义,狭窄的归类,僵硬的印象,尴尬的文化认同和从生理构造到思维方式的无数差异,都挡在你跟美好的资本主义之间,它透明,挡不住你看到那些愿景,但它存在,坚硬,且无法被证明。


这跟什么歧视或者个人交往都不是一码事。说实话我在这边最好的朋友都是外国人,但一个朋友不能代表一个社会。


社会存在感,认同感,价值感这种东西讲起来很空,而且越讲越无聊。只能说脱离主流文化的生活不太可能有营养,我知道多少定居国外的人已经渐渐无所谓追求或生活乐趣,只专心温饱,下班回家老婆孩子热坑头就满足了。


不过各人消化能力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比如我有女性朋友跟她们的异国男友感情很好,但我有努力过后,还是觉得母语不同太心累。


我所知道的留在国外的年轻人也许可以概括成几个典型。生活简朴一直单身几年下来给家里汇个几十万的男生,拼够了几年赚到几个包和一肚子故事的女生。移民得算是中年人了吧,社交几乎为零的大学教授,混迹在中国城的小老板,还有大街上无数推着婴儿车神色萎靡的中年妇女。


以上说的都是普通人,排除各种牛逼二代或者为爱痴狂的个例。


我有个大学老师是在英国待了十几年的华人,有次我们一起开一个会,问到在座有谁是英国人,她没举手,有谁是亚洲人,她也没举手。会后我们一起吃饭,她问我pasta是什么东西。


当然这是个很个别的例子。


有次在路上,看到一个下班的中国男生,包看起来很重,把西装压得变形,他站在一家餐厅门口看菜单,看了很久,然后走开了。


这个毫无意义的举动我一直记得。它什么也不能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但居然非常莫名地刺痛了我。就好像所谓归属感和社会地位,它们不能被物质代表,不能被履历说明,但它们有时会莫名地刺痛你,就像两片过期的隐形眼镜,一开始好像好好的,但在路上越走就越觉得不对。


偏题了这么一大坨,主要是看别的答案都一股脑把国外说得甜如蜜。我想表达的是,如果考虑到定居,就会在甜蜜蜜背后冒出文化,种族,社会地位和感情等等隐形的压力。特别是没有背景也没有经历的年轻人,要面对的问题是很多的,不是努把力就能混到中产阶级那么简单。不能说得好像国内没法过了,一出国你就此生不复忧愁,本来混不出头的在国外秒秒钟出人头地,国内受了委屈的在国外天天顺风顺水。


一边是愤愤不平的当事者,一边是冷暖自知的局外人。


另外你是怎样的人,也不会因为你在哪就改变的。决定待在哪里的因素,无非利益和命运。别的生活感观都是见仁见智罢。


国外的各种好处通常被身在国外的人拿来说服自己即「我的选择是对的这样很好」,同时被国内的人用作自己糟糕生活的理由和宣泄出口「都他妈因为体制不行」。

说白了哪哪都是围城,而辩白太多时候只是心理安慰。



知乎网友:晏竹


前两天在一篇关于“coming home after some years abroad”的文章里读到下面这段话:

The problem is this word: home. It suggests a place and a life all set up and waiting  for us; all we have to do is move in. But home isn't merely a place we inhabit; it's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 all confined to a limited area or neighborhood. We can certainly construct a home back in our own culture -- just as we did abroad -- but there won't be one waiting for us when we arrive. And this is true even if you move back into the same house you lived in before you went overseas.


读到这段话,不禁想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2013年秋天去荷兰交换,12月份回国, 在家住了一个月之后回到了在美国的学校。在荷兰的半年里,一直有一种自己是旅居者的漂泊感,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旅行。然而奇怪的是,当我终于结束半年的漂泊,回到了从出生开始生活了十八年的城市,被亲人和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们包围着,而我这种“漂泊感”似乎并没有消失,潜意识里仍觉得自己长长的度假模式并未结束,尽管阖家团圆,故知相逢都是人生乐事,我却仍时常在这些喜乐的间隙里觉得飘飘然,如同在梦里一般。
直到一个月后回到美国,似乎才终于有了一种尘埃落定,back to the regular life的安定之感。


这个奇怪的现象直到我读到上面那一段话时才恍然大悟。 Home于我而言的定义,也许已经不是一个特定的地点,一种特定的文化,而是 “a lifestyle we construct (wherever we go), a pattern of routines, habits, and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certain people, places, and objects”

用一句比较文艺的中文来说,就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高一第一次来美国交换,到后来大学考到美国,这将近四年时间里,美国之所以能让我产生想要settledown的欲望,是因为我觉得人生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无聊,而这里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这个想法最初产生是在高一的时候,被学校选派到Boston的一所中学交换。当时就觉得,美国的孩子做什么像什么。学校艺术节上学生自己排演的歌舞剧,其专业水准在当时的我眼里和百老汇不相上下。 学校里的各种竞技运动,从训练到比赛都搞得有模有样,十分专业。 反观我在国内接受的教育,觉得除了学习之外,一切业余的文艺活动都只是小打小闹,搞得十分山寨,真是“无趣极了”。


所以,为了追寻这种“有趣”,我最终放弃了高考,选择了一所纽约州的LAC.


大学因为完全没有在国内念过,没有亲身体会,所接触的样本也有限,以下观点如有偏颇,也欢迎大家指出。


我所选择的是一所liberal arts college, 翻译成中文就是文理学院。 这种学校所注重的是通才教育及人格培养,而非仅仅是为进入职场所做的专业训练。 所以在国内的学生们忙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军训,上马哲思修的时候,我有幸能够把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的所有学科的入门课程都尝试一遍,来扩展自己的思维,确定自己的爱好。 美国的很多学校还注重critical thinking的训练,课程大多以阅读经典和课堂讨论为主。荷兰大学的课堂更加注重discussion,很多课上tutor都只起到开启话题的作用,然后整节课都是靠学生讨论来提出论点,找出论据,确定结论,并且结论往往并非单一的。 在四年的时间里我能够有时间读到很多学科的经典著作,并且有机会与其他人一起讨论,聆听各种各样的观点,再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这样的学习方法也使我在面对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辩证的思考,不再像那样在自身偏见的基础上人云亦云。 我觉得这种思维模式是我一生的收获。


而大学里另外一个令我迅速成长的机会就是study abroad. 我的学校每年有60%的学生都有机会去其他国家交换半年到一年,并且每年也会有许多其他国家的学生来我们学校交换。 外国学生在美国的学校并不像在国内那样被捧上神坛,受到区别对待。留学生在美国的学校,和美国学生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学,丝毫不会被区别对待。 这也就给了很多本地学生更多的与他们交流的机会。 而我交换到欧洲的那半年,也是同样。 每天能从不同背景的同学身上学到各种观点,一点点淡化自己的无知与偏见。在欧洲的那半年我还上过一门欧洲研究的课程,经常是今天学到了一处历史遗迹,第二天就可以跳上火车去那个地方看一看,把实践与书本知识相结合。


综上,我觉得我所接受的美式教育十分成功地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使我成为一个能够客观思考,眼界宽广的人。而我之所以想要留在美国,是因为这种教育在美国是相对普遍的。与有过这样教育背景的人交往,遇到充满狭隘偏见还不自知的傻逼的几率大大降低,遇到有意思有故事的人的几率也大大提高。所以相比国内,我觉得在美国反而更容易融入,因为人们更容易接受与他们不同的人,不管这不同是不是来自于文化。

这四年来我每年回国几个月,渐渐觉得国内虽然热闹快活,但是心总是静不下来。接触到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都终日在为身外之物焦虑与浮躁着,我所关心的事情与他们并无法交流。回国以后,感觉在美国时候那种读了一本好书,遇到了一种新的思想时兴奋地与同好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虽然吃喝玩乐的局天天约,长久以往,也觉得真是太无趣了。

我还是经常会深深地怀念我的故乡,并且和原来的朋友亲人保持热络,因为我无法割舍下从前的一切,是我的过去将我塑造成了今天的自己。但我之所以会选择将来留下,是因为我相信我现在所处的这个环境,可以将我塑造成一个更好,更快乐的人。


最后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并没有用亲情去绑架我。 相反,从我很小的时候他们就鼓励我去追寻我所想要的生活. 我曾经妈妈谈到将来的养老问题,我说等到他们年纪大了需要照顾,我就回国陪他们。 而妈妈说,不,你是独立的,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兴趣与生活。 如果有一天实在需要照顾,可以雇人。 你要按照你自己的意愿,生活在你想要生活的地方。 我说,你们抚养我这么多年,我自然有为你们养老的责任。妈妈说: "我们养你,就是为了这么爱着你,也知道不管到什么时候,你心里也爱着我们。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和你都要去完成自己的生活。"  

虽然将来父母年纪大了,我还是会尽量回到他们身边,或者把他们接到我身边,心甘情愿地照顾他们。 但是我永远感激他们能够给我选择的权利,也希望将来的自己如果有了孩子(虽然很大程度上会选择丁克),也能够做到像父母这样。爱着他们,支持与尊重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知乎网友:柯芮


我到美国生活了5年,后来回国一年半,其中大半年在香港念研究生,然后再次回到美国生活。


当初来美国是读大学。当时的我很无知也很盲目,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出国,只是父母的一句话,我就说“好吧”。其实也因为像其他所有人一样,出国留学是一件好事,没有理由拒绝。


当时我英语很差,几乎说不上几句话。独自一人来到美国后感觉很陌生,但也很新鲜。刚来的那一年里,我回国3次,甚至在仅有的9天假期里搭上了那单程就需要将近20个小时的飞机。是的,我当时真的想家,想中国,想那里的一切。美国的所有都很陌生,甚至都来不及去感受和思考这里的美好。


当时的我很“爱国”,只要和美国人谈到中国的任何问题都激动不已,费尽心思拼死拼活地维护我当时心中的那个“完美”的国家,没有一点思考,没有一点判断,只要说到“中国”二字,就只容得下好的评论。当时的我为什么这么“爱国”?我自己也不知道,现在想来,在那样的领土下将近20年的生活怎能不造就一个“忠心耿耿”的爱国者。同时,也更是因为我当时只是一个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想法更没有梦想的小孩儿。


渐渐地,在美国学习着、生活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越来越喜欢自己。


因为我不会像从前一样盲目地听从,盲目地跟随。我学会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了不管看到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绝对地去判断,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不轻易受任何言论的影响而失去独立的判断、学会了如何以一个“正确”的方式去爱国,爱人。因为这里(美国)的人们即使有着观点上的巨大分歧,也会尊重对方的观点;因为这里的教育告诉人们需要批判性,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工作上,独立思考的不同观点总是被尊重。在我大学的课堂上,有名的各大教授常常会在课堂上受到学生提出的各种挑战和反驳,这甚至是教授们在开学第一节课的时候会鼓励的:挑战我(教授)的知识我的权威!


渐渐地,在美国学习着、生活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越来越喜欢自己。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我走路再也不会像国内大部分女学生那样,自己从前那样,低着头弓着腰小步小步地走。我开始学会抬头挺胸,大步迈着我自己感觉最舒适的步伐向前走。因为这里(美国)的人们不会去特意关注你,更不会去评判你,因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很不一样,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自信,都用着不一样的自己的步伐走着自己想走的路,没有人闲着去观察你、去“指示”你、去“判定”你走得对不对好不好。

这是我就是想要的自由。一个不管在任何地方成长,在任何地方生活的人,都同样渴望而且值得拥有的自由。一个不管你选择做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都不会被人评判甚至指责的自由,因为你的生活——那是你自己的。


一个只在近几年来过美国短期旅游几次的中国朋友跟我说,美国人好像都很乐观啊!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是吗?” 那一刻,我只想了想几秒,回答说:“没有吧,不是都一样吗?!” 后来我开始观察我身边的点点滴滴,才发现,我在这里的美国生活圈子确实很“乐观”。他们总是在享受着生活,遇到任何问题都尽量想着如何解决,几乎不在问题本身上诸多抱怨。不论谈及任何问题,身边都有着太多的美国人在跟我说:“没事的,肯定会好的。” 而那种鼓励完全不是客套,而是真心地觉得真的没什么事。在这里,不管是言语上还是行动上,我收到的永远都只有鼓励、支持和帮助;甚至是我最亲的美国爱人,我的美国婆婆和公公,我的美国朋友,在任何情况下,只有支持和鼓励,从来都没有指责和批判,一点儿也没有。而那一份份随时随地的真心的鼓励和支持,怎么能够不让你觉得生活的美好。


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原因住在这个世界上不一样的地方,不需要过多地执着自己需要居住在哪里,更不需要去了解别人是如何生活的,你的答案你自己最终会找到,而且也需要你自己去找到。


最后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在国内的朋友来美国找我玩,我们两个人租车在加州沿海公路上开了几天几夜,当然中途停靠很多次参观风景。那几天非常疲惫。在往回走的路上,我们在一个算是休息站的地方停下来找晚餐。那里有两三家美国快餐店(麦当劳之类的),但分别在两栋隔着一个停车场的大楼里。我们拖着疲惫的身躯两家都去看了看。回到车上后,我发现我的随身包不见了,电话钱包所有东西都在里面。我们都吓坏了。我坚持说车忘所了,肯定是在车里被偷了。我们拼命地在车里翻了好几遍,没有找到,却发现相机却还在。在我们争吵一会儿后,决定下车去所有走过的地方找一遍。去了第一家,问了快餐店的服务员,也问了隔壁便利店的收银员,都没有找到。后来,去到另一家我们并没有就餐的店里,才发现我们当时坐下不到几分钟的餐椅上正大大咧咧地放着我的包,拉链打开着,里面的所有钱包手机一目了然。简直就是惊心动魄的半个小时。就是那半个小时,那人来人往的餐厅里,那餐厅点餐位置旁边明显的餐椅上,那随手可得的敞开的物品,还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占着它本不该有的座位上,没有任何一个人去打扰。


就这样,我的粗心大意没有收到任何的惩罚,因为他们都知道,我一定会回去的。




长按二维码
加关注咨询留学移民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