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学校超过700所,主要痛点是什么?

2017年12月05日 美国留学快报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新增需求,投资国际学校的高回报率,让面向中国籍生源的国际学校增长迅猛。然而,在迅速发展之后,外教成了主要痛点。


文丨肖经栋,宜校创始人

来源丨FT中文网


不久前,我拜访一位山东的国际学校创始校长,他跟我说,最近两年好多资本机构过来找他,谈收购或者合作。近期,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博实乐发布2017财年年报披露,在现有的51所学校基础上,2018学年开办12所新学校。


我到苏州做学校调研,经常会被当地留学界的朋友问到,苏州当地到底有多少所国际学校?我算了一下,苏州当地有高中段的国际学校高达44所,超过一半的学校创办时间不足5年。


中国的国际学校目前有700多所。


为何这几年国际学校在中国会这么热?


在分析这个社会现象之前,有必要先明确一下国际学校的概念。


狭义上的国际学校,是指专门招外籍人士子女的学校,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上海美国学校、苏州新加坡国际学校等。广义上的国际学校是指既包括专招外籍人士子女的国际学校,也包括招中国大陆籍学生的国际学校、双语学校、公立/私立高中国际部等。本文提到的国际学校,指的是广义上的国际学校。


如果要研究国际学校热这个话题,首先得追溯到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这些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后,多留在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以及苏州、东莞这些经济发达的沿海区域。


扩招后的第一批中国大学生到现在都已经毕业了14年,他们的孩子正处在K12教育阶段高峰期。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中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使得一大批无法解决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其子女很难就读当地的公立学校。


这种因户籍缘故导致无法就学的现象并非到这个时候才出现。早在中国对外开放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量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务工,他们也一样面临着孩子教育的问题。但他们多数选择让小孩留在农村老家,少量会让孩子跟随在身边,入读务工所在地的私立学校,而这些私立学校往往都是针对务工人员所创办,无论是教学硬件还是师资水平,难让人满意。


当时的国际学校多是针对在华外籍人士子女所创办,数量很少。而且像北京的清华附中、上海的上海中学等中国顶级的中学还专门开设了针对外籍人士子女的国际部,这对外籍人士很有吸引力。为此,这个阶段中国的国际学校并没有特别大的市场需求。这几年,这类专招外籍人士子女的国际学校因受到外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的影响,反而出现了萎缩趋势。


前面提到的那些无法进入到当地公立学校的大学生们的子女,他们能够选择的余地其实很小,要么把小孩送回故乡学校,要么在当地选择一所像样的国际学校就读。愿意选择前者的很少,不仅骨肉分离,还在于对故乡的教育状况未必满意,因为中国经济越是落后的地方,考上中国本国名牌大学的难度一般就越大。


如果选择就读国际学校,一旦到高中,则面临一个大学升学的问题。中国的大学录取和考试是按照省市来划分的,学生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的省市参加高考。也就是说,国际学校如果还是走中国的高考路线,则面临着毕业生必须回到原籍去参加高考的问题。


这样会给这些学生上中国大学带来相当大的麻烦。为此,诸多中国国际学校采用国际课程,学生全部出国留学,跟中国这个高考制度息息相关。


中国房价的迅速增长,也为这些家庭的子女留学提供了足够的财力支持。很多家庭在房价高涨之前,购买了两套以上的房产,只需要卖掉大城市或者沿海发达地区中的一套房子,一般足以支付孩子4年的本科留学费用。20多年前中国学生申请英美大学,拿不到奖学金很多会放弃就读。而我现在去中国西部的兰州、成都,发现当地的学生申请大学也不大考虑奖学金因素了。


国际教育的大量需求已经有了,那么为何资本会如此热衷投资国际学校?我调研下来,资本投资国际学校是名利双收,吸引力太大了。


博实乐2017财年收入为人民币13.28亿元,毛利4.68亿元,运营利润2.15亿元。2018财年预估年度收入为16.3亿—16.6亿,增长23%—25%。


这个利润率是不错的。中国国际学校的收入主要靠学费,各个国际学校的年学费多在10万—20万人民币区间,中国不少中产家庭能够负担得起这个学费开支。一所国际学校的学生规模要是能够达到两三千人,则每年有三四亿元的稳定学费收入。国际学校的教室、运动场等是一次性投入,平时的运营成本以教职工的工资为主,而教职工的工资支出可根据招生规模灵活控制,且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对国际学校的建设还往往有扶持政策,在土地价格、税收等方面会给予优惠,这也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


中国学生如果想拿到美国名校本科的offer,除学费开支外,还需要平均花费20万左右用于语言培训、背景提升以及申请辅导等。中国很多国际学校也提供这些服务,学校的收入也相应大大增加。


创办国际学校有好的财务回报。而我观察到的是,不仅仅是学校本身的收益,还有创办学校所带来的溢出效应。


广东碧桂园国际学校是博实乐旗下的学校之一,这所学校的创办初衷是为了促进顺德碧桂园这个上万套的超级房产项目的销售。这种教育房产的模式运作证明是成功的,不仅可以从学校获取长期稳定收益,还能够提升学校附近楼盘的附加值,增收房产项目的收益。这也是除碧桂园外,万科这样的中国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大量建造自己的国际学校的原因所在。


中国企业巨头华为联合清华附中,在广东东莞创办自己的国际学校,是要稳定员工,解决员工子女读书的问题。中国电商巨头京东集团在北京和江苏宿迁建立国际学校,其初衷也是如此。


中国大公司出资创办自己的国际学校,这种做法有点类似中国上世纪80年代前的子弟学校。当初中国很多的驻军、公司处在偏远地方,当地无法解决员工子女教育问题,于是驻军、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创办学校,给予子女好的教育条件。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创办国际学校、子弟学校容易获得中国地方政府的支持,能够优化当地的教育资源,留住人才,增加税收。


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中国教育部禁止公立学校利用公共资源创办或运作国际部,在这个政策影响之下,国际学校和公立体系走不同的教育路径,这也为中国国际学校的大量创办添了把火。


目前,中国的国际学校还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以及苏州、东莞等沿海发达地区,教育资本也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市场。按照现在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国估计还会有5年左右的国际学校高速发展期。


▋外教,中国国际学校的痛点


一所好的国际学校必须要有优秀外教,犹如盖世英雄阿喀琉斯再英勇,出战前也必须备好精制的铠甲。而一旦谈到外教,中国的国际学校校长没有一个不感到头痛。



难招到优秀的外教;外教流失率高,基本上三年换一拨人;外教教学方式难被中国学生接受;外教资质难辨别,是中国国际学校普遍面临的问题,甚至出现过有犯罪前科的外教混入中国的先例。


为了找到优秀外教,中国的国际学校想方设法找各种途径。中国国际学校现在招聘外教的途径主要是两个,一是自己直接或者间接委托合作教育集团招聘外教,有的在国外设立招聘办公室或者在国外投招聘广告。江苏一所学校的国际部虽然仅有百来名学生,却需要专门在美国波士顿设立招聘外教的办公室,代价挺高的。而狄邦这类公司专门和国际学校进行合作,提供外教资源是其重要服务内容。二是英美合作学校外派过来的外教,中国有些国际学校是和英美的学校进行合作,英美学校会派自己的教师在中国合作学校工作。


如果分析优秀的外教为何这么难找,可以找到很多很多原因。比如说,想来中国工作的英国人、美国人本身就少,想做老师的则更少;待遇低;招聘渠道少;优秀老师本身就是稀缺资源,在本国就有好的发展空间,没有必要来中国,等等。


我接触了中国100多所最为优秀的国际学校/国际部,发现缺乏优秀外教是一个普遍现象。这便让我深思,既然是普遍现象,那么前面提到的这些原因不可能是外教难找的核心理由。做出这个判断缘由很简单,因为中国有这么多的国际学校,总会有一些国际学校能够提供丰厚的薪酬,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而缺乏优秀外教仍然是普遍现象,这说明背后还有比薪资待遇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么,这个左右优秀外教不愿意来中国工作的无形之手在哪里呢?


要了解和分析现在,不妨先看看历史。


中国外教最多的时期是在哪个年代?年代不远,民国时期。


民国期间,中国光教会大学就有20多所,不乏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这些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教会名校。根据调查,五四前夕基督教教会学校有7382所,学生总数达到了214254人。


这些教会大学、教会学校很多主力老师便是外籍,也就是说现在中国所提到的“外教”。美国人司徒雷登甚至长期担任燕京大学的校长。现在出国留学表现很突出的南京,跟具有这些教会学校历史背景不无关系。


无论是社会安定程度,还是薪酬待遇,民国时期的外教似乎没法跟现在相比。但为何还是会有这么多人愿意过来教书?从这点来看,之前提到的优秀外教难招聘的理由似乎不能成立。


所以,要分析外教这么难找,得先看外教为何要来中国工作这个基础问题,也是根本问题。


民国时期教会学校的外教,他们来中国很多是本着传教目的,在这种宗教信仰的激励之下,困难越多,条件越差反而会让他们更有留在中国的动力。就像《简•爱》一书当中讲到的表哥圣约翰,即便从简•爱这边意外得到一笔巨额的遗产后,仍然义无反顾到条件恶劣的印度传教,并最终死在这边。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真实例子,不过这个例子并非是教会学校的外教,而是一所技工学校的外籍校长。前几年有部电影《黄石的孩子》,其故事原型便是英国人何克。不过电影将故事发生地弄错了,不是湖北的黄石而是陕西的凤县。


2010年夏天,我去过凤县,和何克的学生专门做过交流,也看过何克住过的窑洞。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何克在上海做过一段时间的记者,并采访过南京大屠杀。因愤于日军的残暴,也受自身基督徒的普世价值观影响,何克将中国的孤儿转移到西北,和新西兰人艾黎一起,在偏远的甘肃省山丹县建立培黎学校,教育这些孩子。在日本战败投降前夕,何克不幸得破伤风而殁。


何克在甘肃省山丹县办校的条件是十分恶劣的。在这种状况下,要想做出点教学成绩,不能不尽心尽力,这反倒容易做出成绩来。培黎学校后来成为专门的石油学校,培养出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现在的中国对宗教是采取独立政策,外教现在来中国不可能依托宗教组织,也没有现实的传教需求。那么现在的外教来中国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观察下来,来自英美的外教如果是自己应聘过来中国工作的,多半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好奇,来中国边工作边旅游,增加阅历。有个别这样的外教喜欢中国,便留在中国娶妻生子,但这些外教数量极少。如果是英美学校外派,到中国合作办学的国际学校工作,这些外教倒是真正严格意义上具有教师资格的外教,但他们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往往很短,一般不会超过一年。来自非洲、南美、东欧这些地方的外教多比较愿意留在中国工作,也是现在中国国际学校外教当中的主力人员。


外教来中国教书,属于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如果没有超越物质的信仰基础,外教来中国工作必然会考虑到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等世俗性的东西。而这些和外教本国相比,中国的条件并没有特别占优的地方。这点和在中国的外资公司外籍管理人员还不大一样,外籍高管的薪酬是参照英美本国管理人员的收入标准,甚至再加上外派津贴。但外教不一样,外教是参照中国本土的教师收入标准。为此,光从薪酬这个层面来看,优秀外教缺乏来中国工作的动力,毕竟这个时候,他们是经济人,而不是一个不顾回报的虔诚信徒。


现在很多国际学校的主力外教并不是来自于英美等发达国家,而是来自于印度、东欧、非洲、南美等国家。当然,中国学生因此也有意外收获,因为不少学生跟我提到,高中阶段接触不同口音的英语,到大学后反倒很适应,因为英美大学很多教授也是来自印度、东欧、非洲、南美这些地方。


优秀的外教缺乏来中国工作的动力,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来中国做外教的英美学生特别多,甚至还有仅仅是高中毕业的。他们做外教的本钱是语言优势,但即便如此,中国很多国际学校发现,外教教托福、雅思也不行,因为应试技巧教育上,不如中国的老师。


所以外教生存的空间也在压缩,集中在类似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美国历史之类的课程上。但如果要教好中国学生,还得了解中国人,即得学贯西中,这太难了。


济南外国语学校国际部招了一个耶鲁大学的毕业生,专门负责图书馆管理。当然招这个名校的毕业生不是来负责整理整理图书,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做阅读。这对老师的要求极高,因为学生向我反映,这名老师把图书馆的上千本英文原版书基本上都看过了,知道每本书的内容,可以和学生就书的内容进行直接交流。


这个非典型的案例充分说明,要想招到优秀外教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要求很高,代价也大。


中国的国际学校校长都知道引进优秀的外教至关重要,但又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现在出现了一个变通方法,即招聘归国留学人员任教越来越普遍,国际学校内部把这些海归称为“双语老师”。


优秀外教招聘难,小处看是工作环境的冲突,大处则是文化的冲突。我的判断是,中国国际学校招聘优秀外教难的现象,在短期内很难改变。面对这种困局,学校当然也不能听天由命。我认为至少还是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学校尽力招聘到最好的外教;二是重点招聘和培养海归人才,起到替代外教的作用;三是用交换生、网络授课等方式,让学生能够多方面接触到优秀外教教学。


作者:肖经栋,系宜校创始人 。本文原载FT中文网。快报君诚意推荐。


推荐阅读:

胡润百学首次发布《2017中国国际学校百强》

一年收费几十万,但中国国际学校数量还是全球第一,为什么?

长按识别二维码,

加小助手进留学群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