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校之父”辞世:那个捐钱把自己捐成穷人的富豪——田家炳

2018年07月12日 加拿大留学移民网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捐钱,是会上瘾的


心底无私天地宽



7月10日,

被誉为 “中国百校之父”的田家炳博士辞世,

享年99岁。

这则讣告在当日下午得到广泛传播后,

多地田家炳中学接连表示哀悼。

 


或许你还不知道田家炳是谁,

因为他没有获封首善的桂冠,

也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慈善家,

更没有喊过“裸捐”的口号,

但若论谁对慈善事业最纯粹、最无私,

田家炳先生若称自己第二,

恐无人敢称自己第一。



曾经,他为了教育事业,

不仅“卖屋助学”,

甚至还“贷款捐校”,

他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

一个无人超越的慈善奇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田家炳先生已在全国范围内,

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

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

还有1800多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

遍及了所有省级行政区。


可谁能想到,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的田家炳,

在香港,却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



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

平时都是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

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

一双鞋穿了十年,

袜子补了又补,

每月生活开支也仅仅是3000元。


 

在教育上他大笔一挥,

几百万的钱说给就给,

可轮到他自己,

除了不铺张浪费,

甚至连出门住酒店,

他都要自带肥皂

 因为他怕“酒店的肥皂,

用不完很浪费。”



就是外出吃饭,

他也只要一杯清水,

舍不得点饮料。

一位香港记者问他为什么?

他竟回答:

“全港七百万人,

若每人少开一罐饮料,

就省下七百万个罐。”



为此,田家炳常被别人称为“吝啬”,

是呀,他就是如此的“小气”,

小气到,戴了十几年的电子表,

款式都已经旧得不好意思示人了,

还装在口袋里,

舍不得换......


 

“我是农村出来的,

又有过艰辛创业的经历,

很容易体会到每一样东西都来之不易,

哪怕是一根针、一粒米。

花钱多的时候,

物品浪费的时候,

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



在他每次捐款前,

都会打招呼,一切从简。

哪个地方大鱼大肉的招待他,

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



他不搞排场,

也不喜欢应酬,

在他80岁大寿时,

很多名流政商要为他庆祝,

可他坚持不摆酒、不办席。



对于钱财,

田家炳一直认为,

 “够用”就好。

所以,他一直没有购置专车,

每天都坐地铁上班,

谁能想到,他的老年时期,

生活上最大的支出,

竟然是房租。


那么大的一个富豪,

谁不是好几套豪宅?

但田家炳偏偏不是,

他一直租着房子!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

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了影响,

以至于捐款的承诺,难以兑现。

可为了让捐款计划顺利进行,

83岁的田家炳,

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

价值过亿港元的别墅,

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贱卖掉,

然后把全部的款项,

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


 

但是他自己,

却带着太太,

租用了面积很小的一个公寓楼,

作为新家。

 

“那时经济比较糟糕,

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

自己住这么大房子是浪费,

另外卖掉的钱,

还可以资助20多间中学,

这样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有人问,

这样子你不心疼吗,

田家炳却淡然回答:

“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的兴建,

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

不但经济效益更大,

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5年,田家炳为了提前清付捐款并扩大捐资,

还将13万平方米、

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

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

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因为捐款数目太多,

很多人都给他树起了“慈善”与“好人”的旗帜。

可田家炳先生却十分低调,

曝光率极低,

内地的多数人只知其名,

不知其事。




有一次友人推荐他做全国政协委员,

田家炳一口婉拒:

我不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

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


 

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

这是田家炳终生秉承的格言。

因为他的品德被万人敬仰,

田家炳获得过很多的荣誉,

包括香港特区政府授予的最高荣誉表彰

——大紫荆勋章,

以及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行星

——“田家炳星”。

 

 

但他却从不以德自居,

以功自傲,

更不求回报。

在他巨额捐资的地方,

包括家乡广东省梅州市和大埔县,

他都没有投资任何生意。

 


因为他从不指望,

也从来没有利用捐款项目,

来换取项目或者利益,

这一方面

让很多捐款“越捐越富”的企业家,

羞红了脸。

 

但有一点却例外:

他把自己的名字,

冠名到了所有的项目上。

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让自己的事迹被更多人知道,

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一起来做好事。

同时,也是想用这种办法来激励自己,

要把教育,把学校办好。



田家炳一直这样激励自己:

“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

学校做不好,

把田家炳三个字写上去,

不但不会荣耀田家炳,

反而会丑化田家炳,

家长就会讲,

儿女千万不要送到田家炳学校读书,

那田家炳,

就会是个耻辱。”

 

1919年,16岁的田家炳父亲早亡,

他不得已弃学从商,

肩负起了持家重任。

刚成年的他远赴越南推销瓷土,

两年内就成为了越南最大瓷土供应商。



中日战争爆发后,

他失去产业,

辗转印尼谋生。

后来,他将业务重心转移到香港,

办成了香港最大的人造革企业。

很多人企业做大了,

开始回报社会,

田家炳先生也是一样,

只不过他奉献的不仅是钱,

还有大爱。

 

1982年,

田家炳创办了基金会,

专事捐办慈善公益事业,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从不向外筹募,

全都是是田家炳个人的钱。



他一直都在强调: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

他的财富 ,

几乎全都奉献给了教育。

 

几十年来,

他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

捐资兴建了1000多个项目,

捐资数目高达10多亿元,

甚至超出了自己80%以上的财产。



“我虽然不是最有钱,

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

钱财都是身外物。

 


什么是富?

拥有什么才叫满足?

对田家炳先生而言,

身家1亿和10亿在生活享受上没什么区别。

重要的是把钱用出意义来。

生活过得不苦,

精神上得到安慰,

这就是他对“幸福”最深刻的理解。



修德无私百年树人,

不求回报高风亮节。

如今,每个地方的田家炳中学,

办学的设施都是当地最一流的。


也许,我们离开了校园生活,

忘记了书本里面的一段话,

一个公式,一个单词,

但我们不能忘记,

有一个曾经捐款把自己捐成穷人的富豪

——田家炳。



- END -

(本文作者:木蹊,

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 载 须 知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寻匠之美原创

转载需回复“转载”二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