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堂》林曦书法讲座的听课笔记

2015年11月27日 伦敦读书会



如果不是无意间闯进《国学堂》,我也许就错过了这样一次美好的听课经历并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用他们谈话中提到的内容来说,有些你遇到的人,即使他(她)从不刻意地表现什么,你也能感觉到他(她)开放的气质和胸怀万千的学养。而这个感觉正好就印证在谈话的这位长着一双明亮眼睛的年轻女子身上,林曦。身份不重要,成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仅听她的谈话,我就忍不住欣赏、喜欢并感叹。主持人说:真不知道你的父母是怎样把你培养成这样的人的?我也感慨,真的是感慨。

听课过程中,我追随着他们纵横开阖的谈话畅游在书法千年一瞬的画卷长河中,而让我一次次屏息凝神的,却是话语背后那朵朵曾经若有所思过却从未深入解析的智慧灵光。于是,我忍不住再从头听一遍,拿出纸笔真正听课一样做笔记,最后仍然忍不住将那些打动我的细节小事整理,成为这篇课堂笔记。

课中讲到学习书法有两点,首要的是察微的能力,其次是手上的技术。说到察微的能力,其实是一种感知力。字面上理解,书法绘画等很多艺术形式都有一个描摹模仿的学习过程,学会观察,查找差距是最基本的学习技巧。而我想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则是对外部自然和社会历史的一种感知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真正感受到艺术作品背后的力度和整体呈现的气象。比如林曦在谈到魏晋大家在艺术上体现出的出脱于后世的风流洒脱,以及古拙质朴的汉隶所呈现也的大气雄浑。再比如她在讲到《曹全碑》相较于硬朗的《张迁碑》时,说那些字像是“刻在蜡上的”,而且“不远处好像还有光热照着一样”,以此来形容碑文那种细腻圆融的质感。这让我想到白水老师曾留言说培养孩子重要的一点是“对自然的感知能力”,有时候则说到“注意细节”。正如林曦所言,“这种感知能力,能让人经历不同的时间密度”,从而让同样短暂的一生,变得更为丰富厚实。同时感知能力也是一种输入,提高这种能力,可以吸收积累更多的信息。没有这种输入,则无法实现输出,那么任何作品或是人也都失去了真正的表现力。

其二在谈到艺术的学习,林曦提到了“眼高手低的概念。话说“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如果一个人的眼界有所局限,那么手上的技艺再好,也不过匠师而已。这让我想到几年前和一位珠宝人谈珠宝的事,她说要想入行,先多去各大珠宝展转转。其意思无非也是讲先要开阔视野,提高眼界,才能从一个较高的起点进入。而这一点在艺术的入门上当然就更为重要了,它不光决定了入门的高低,进而直接决定了将来的艺术道路能走多远。环视我们身边的孩子,有多少正被父母长辈们逼迫着苦练钢琴书法的细枝末节,无睱停下来用心地欣赏历史积淀的累累不朽杰作。就像从不曾抬头看过天有多高的人,即使一生生营营役役,也永远达不到离天最高的顶点,他要么自满于现有的高度,要么在错误的道路上蹉跎了岁月。

其三,是林曦对学习的种种理解。一,学习的乐趣,是因为有不断进展的空间。学习就像书法的临摹,是一个无限穷尽的过程,但这个不断逼近的过程,正是学习的乐趣所在;二、学习,是一个失去自由再到获得自由的过程。通过对规矩和束缚的尊重,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自觉、自如,最后达到超脱的自由,这不是我们学习任何学科的一个过程吗;三、一个“我”没有个性的时候,就是他最有个性的时候;越能把“我”放下的时候,将来的“我”就越有个性。四、越看似轻松流畅的动作,越是需要更强的控制力,其背后需要的功夫也就越长。当你练到思维停滞的时候,功夫才到了。五、学习的方法也包括变换角度来观察对照。在书法学习中她推崇“倒着写”的方法,通过描画字间的留白来观察字内部的结构,这种打破常规和惯性思维的方法,会让我们学会从独特的角度来思考和了解事物。

其四我想特别提到的是她对学习目的的理解。林曦反复讲到“做事情的愿景、动机、缘起,决定了做事情的方向”,如果学书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写字好看,那完全没有必要经历这样的练习,也不可能真正领略书法之美。而学习书法的过程,是一个放空的过程,是一个回归内心、追求身心合一的过程。如蔡邕在《笔论》中提到的“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因此,只有放下一切攀比之心、名利之心、炫耀之心,才能真正敞开心胸、任情恣性。而讲到修身养性,林曦提到老子讲求艺道的专修。在潜心修养一种“无用”的艺道的时候,去除了功利心,“才能使这种艺道成为一种法门,帮你进入到时间背后的空间”。这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儿玄,但反观现在社会上疯狂的艺考及各门类的专业考级之风,也就不难理解这话背后的深意了。

其五是对难易的理解。在讲到她推崇的一幅《竹山堂连句》的贴时,林曦谈到了她对难易的看法。这篇字初看实在有些朴拙,豪无飘逸灵动之气,但真正练起来,才会发现无论笔画还是其呈现出的气质,都具有难以描摹的高度。只有在了解了这个背后的难度之后,才懂得真正欣赏其背后的艺术。或者说,只有观者达到某个高度之后,才能真正懂得并欣赏这其中的奥妙。就像看丰子恺先生的画作一样,林曦的画洗练中也带着一种天然的童趣与质朴。而越是这样了了数笔间的神韵,却最难于描摹勾画。就像林曦讲她的老师曾告诫她“不要随便说不喜欢什么学科”,不喜欢,多半是因为不了解,如果还没有领略到其中的精髓与乐趣,实在是不应该太急于结论的。这也让我想到时下动辄指东骂西的不良风气,这其中有多少人是真正学贯东西、博古通今的呢?有疑问是科学的态度,但毫不深入就“勇”于大放噘词的人,该说他无畏还是无知能,也许便是不知者无畏吧?

其六,主持人问道,如果写字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写坏了一笔或是一个字,是应该写下去还是放弃呢。常常就这样半途而废的我这次却听到了一个不一样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后面隐含的三层意思,更是让我豁然。一,对于字的好坏判别,可能只是出于当下一时的评定。就像很多优秀的摄影作品最后往往是从最开始就淘汰的废片中找回来的。我也有这样的经历,因而不再赘述了。二,能够不受结论影响、保持心态平和地完完整整完成一件事,其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我想这个心态和目的也是重要的,如果我只是在享受书写的过程,而不是受限于最后作品的成败,也许这才是抓住了事情的本源。三,成功是可以复制的,失败也一样。就像你在每一次失败的时候就放弃,那么这种失败就可能反复地出现,成为聊阻碍成功的魔咒。主持人梁东用他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讲他曾经因为做主持人不成功想要转行,一位朋友忠告:一定要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要不然你只能永远爬着走。多么精辟入理。

节目的最后以蔡邕的《笔论》结尾:“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其实这句话,放在我们任何学习过程中,都是贴切的,不唯书法。这期节目的精彩,也不在书法,在人、在谈吐、在话语间无处不在的智慧灵动。有很多的东西还来不及细细消化体会,先记下来,说不定某次灵光乍现间,也许就真正懂得了。



本文为读书会成员王云霞原创,转载请联系公号。

感谢王云霞分享宝贵心得。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