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三十日终将到来 || 8月读书会观影总结

2018年08月27日 伦敦读书会



8月16日,是伦敦读书会8月读书会特别活动:观赏徐星老师新片《腊月三十日到来》的日子。

导演徐星

徐星,1956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67年冬,因父母被下放,年仅十一岁的徐星开始了一个人的独立生活。

1977年,徐星入伍当兵并开始写作。

1981年,徐星复员,被分配到全聚德烤鸭店工作,他的小说《无主题变奏曲》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1985年,《无主题变奏》在《人民文学》发表,就这样徐星成了一个作家。凤凰卫视在对徐星的访谈中有这样一段话:“成名后的徐星,仍然在全聚德烤鸭店当清洁工,甚至扛着大扫把接受记者的采访。这在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显得是很平常。在那个年代舒婷在灯泡厂,在流水线上装灯泡,北岛在一个铸件厂做工人,诗人芒克在医院看大门,陈建功在房山煤矿当矿工,一个烤鸭店的清洁工人写小说,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2006年,徐星开始拍纪录片。

《我的文革编年史》是以徐星的文革经历为线索的叙述。

《罪行摘要》记录了文革期间浙江一群被打成“反革命”的农民的故事。

《腊月三十日到来》讲述的是五十年代“镇反”期间,一对“反革命夫妻”沈雪华和蔡大可的故事。 

他手头还有三部纪录片正在后期制作中:1950年代高级知识分子被严密监视的《告密者》、反映1966-1967年间抄家故事的《抄家》和表现1949年之前中国农民生活状况的《长工》。


庄主观影手记

早上,阴雨。匆匆赶到伦敦Bloomsbury画廊的时候,画廊主人慧玲早已在此等候了。手忙脚乱地调试好设备和音量后,才松了口气…… 回头一望,窗外风雨飒飒,仿佛是影片低缓前奏曲的Basso continuo。 

“艰难悲世路,憔悴感年华” 。这是一段经历了了六十多载风雨飘摇,缠绵缱绻,令人唏嘘的感情。1950冬,在镇反运动中,新婚一年的蔡大可先生被捕,旋即被送往青海劳改,从此和新婚妻子沈雪华相隔天涯。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短暂幸福时光的点点滴滴,沈家阿姨低声吟唱起“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未闻女叹息...... ” 。她带着南方女子特有的温婉,谈起自己的爱人时依旧面带少女的羞涩,那满头的银发竟也柔美动人起来。 

蔡大可的父亲蔡冠洛(字丏因,号可园,1890—1955,曾赴日本帝国大学攻读文学,同盟会会员。学成归国后,先后在上海浙江多所学校任教),与弘一法师相交甚笃,中华书局出版的《弘一法师通信集》里收有与蔡丐因的大量通信。蔡大可幼年时,曾跟随父亲在上海拜见过弘一法师。1930年,弘一法师曾立遗嘱,提到“愿于将来命终之后,所有书籍悉奉赠蔡丐因”。因此缘故,濮院蔡家存有大量弘一法师遗物。再加上蔡大可读书写字之外,还喜欢收集邮票和中外钱币,这些也都为人觊觎。 

蔡大可被打成反革命,家里“成分不好了呀,常常要给人家讲话的,你们家这些东西都是剥削来的”。开始时,街上人今天来借这样东西,明天来借那样东西,很多东西拿走就没了下落。后来干脆就来抄家了,一次就装走了三船东西,拉去了桐乡县。

抄家之后,散落在地上的字纸里,有不少是弘一法师的手迹,或古籍字画,被邻居小贩捡去,裁剪成包装纸用来卖花生。战乱中暂时寄存在某个寺庙里的弘一法师遗物,后来以“惠赠”名义被寺庙‘公有’。 

四年后,陈雪华偶然接到丈夫的“死讯“,,迫于巨大的政治压力和生活的窘困,沈雪华再嫁。第二任丈夫是抗美援朝复原军人柴先生。这并不是一段琴瑟和鸣的婚姻,沈雪华夜夜泪湿罗巾,柴先生那边鼾声如雷...... 

1965年,当“死而复生”的蔡大可再次出现在沈雪华面前时,心爱的妻子已嫁做他人妇,故里老宅也荡然无存。老先生孑然一身,无所依靠。“历尽风霜影孤栖,犹是春闺梦里人”。严酷的劳改岁月,并没有磨灭老先生灵魂的精彩。即便是劳改生涯, 他还随身珍藏着新婚之夜的枕套,妻子为他绣制的手帕和弘一法师的佛珠。此后的20多年里,他们悄悄地靠书信传递对彼此的思念。 


哥哥:

在几十年前这一声含羞的娇呼能使你增添无穷青春活力,也能使你忘掉一切烦恼。而今天这一声含着羞愧的呼唤还能够使你感到高兴吗?不!一定是无奈、惆怅、悲痛和恼怒。在多少个不眠之夜,在许多次的病中,我都是含着无声的饮泪,在心中畎默地叫你,叫你,也曾多次自问:这一辈子我还能见到你吗?1980 2 18

 

雪:

永远爱着的人、可怜的人啊!那天我到队部里去有事,负责分发信报的同志把您的来信在半路上交给我了,来不及回到宿舍就拆开来看,首先见到的是您的照片,我简直惊呆了,倘使不是您的信,我看到照片是认不出来了,雪啊!时问是不短了,上次会见之后勿勿又十五年多了,但我再也料不到您竟使我会认不出来,这么可怕了……亲爱的人啊!1980 6 24 德令哈农场

 

在分离了三十多年后,六十三岁的蔡大可终于平反,从青海回到了濮院古镇。“我和雪华又走到一起,不知道是应该高兴还是难过.....”。 沈雪华再次顶着巨大的压力,和心爱的“哥哥”重订鸳盟,共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岁月。 

2009年蔡大可先生去世。 

《臘月三十日到來》不是一部爱情文艺片,它是一部真实的历史记录。现实生活远远比文学作品更加残酷。我们常常小心翼翼地躲避政治,而政治何时曾放开过我们? 

在沈雪华家老房子的正屋悬挂着一副对联:

上联是:神魔本一丘  现身说法  道理俨然        

总结四个字:唯我独尊

下联是:杀戮无二致  手段不同  明暗有异

归根一句话:是你该死

对联上面还有一条横幅:腊月三十日到来。大字下面有解释: 

弘一法师曾刺血研朱,书此七字横幅以警世人:盖旧俗,各商号每届年终都要收账讨债,清算一季盈亏……常常念及腊月三十日到来以自警,则不致日益沉沦入恶道。

这应该就是本片片名的来源。

讨论点滴

感想1:

近七夕,大雨。托朋友福,观看了徐星的新影片《腊月三十日到来》。

一个时间跨度60多年,发生在浙江桐乡濮院古镇上,被时代环境造就的凄苦爱情故事。 

沈雪华,女主,讲述人;第一任丈夫蔡大可,书香门第公子。蔡大可的父亲蔡冠洛(字丏因,号可园,1890—1955,曾赴日本帝国大学攻读文学,同盟会会员。学成归国,与弘一法师至交。中华书局出版的《弘一法师通信集》里就收有他与蔡丏因的大量通信。 

这是纪录片。片名源自蔡大可所书横批“腊月三十日到来”,边跋有云:“弘一大师曾刺血研硃,书此七字横幅,以警世人。盖旧俗各商号每届年终都要收帐讨债,清算一年盈亏。世人之为善为恶,亦必有结算之一日,宜及早反省,莫待年终懊悔来不及也。善不论大小,做得越多越好,恶不论大小,一件也莫做。有心为善,人必知之;无心为恶,人必谅之。为善必求人知,不是真善;有恶能改,不是真恶。常常念及腊月三十到来以自警,则不致日益沉沦入恶道。庚辰冬日蔡英奇书。” 

镇反运动下,一个本来幸福家庭顿时七零八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贯道?特务?还是莫须有?当事人至今也不清楚)蔡大可就去劳改了。从此天各一方。一别几十年。当年如花似玉的少女,现在满头白发,但是当她谈论起挚爱的丈夫,却仍然露出少时的羞涩。那掩饰不住的发自内心的幸福感透过银幕,仍扑面而来,虽几十年的苦难浸润之谮都无法埋葬,让观者动容。

细细想来,她的婚姻即使再幸福无比,弥足珍贵,也只有13个月呀!如此短暂的相处,她居然就是靠这些记忆支撑并活下来的。还在分别那么多年,琵琶别抱后,还义无反顾地重新再续前缘。让人不得不见证,看了一眼,却爱一辈子的神话爱情故事。连本来保守的小镇居民也为他们唏嘘。

历史上任何微不足道的小岔路,就是常人的一辈子。或许,他们的一生被迫不得已地而失去了意义,并完全浪费了的。。。

可是,幸好,他们遇见了彼此。。。

感想2:

感谢冰的努力,争取到徐星导演的支持和许可,今天我们风雨兼程而来,聚在一起欣赏了纪录片《腊月三十到来》。唏嘘二个老人跨越生死、世俗、甚至命运和时空的半个多世纪的爱情。 

正好前几天看到一句话:故事和诗歌里的历史,比历史教材更真实。这个纪录片恰好及时地再次证实了这句话。向徐星老师致敬、感谢您的作品、期待您的新作!

感想3: 

回望一个时代,如坐飞机掠过广袤大地,家家户户的日常微细,终汇成江河,长成森林。一滴水,一粒种子,皆微不足道。更不论早已听起来陌生的,烟盒上的旧日辞藻。

然天道公正浩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微如芥子,巨如高树,各得其所,各有清算。曾经说过的情话,也总会在茫茫时间中的某处回荡。

……

本片历史背景简介


本片主要历史背景:镇反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是1950年12月至1951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清查和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政治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1950年7月23日,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954年1月,中共公安部副部长徐子荣在一份报告中说,一共逮捕了262万人,其中杀了71万2,000人,是中国当时人口的千分之1.31;判刑劳改129万人;管制120万人;教育释放了38万人。《腊月三十日到来》中蔡大可沈雪花一生的遭遇便是这129万人之一。 

1951年1月21日,毛在给上海市委的电报中说:〝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在今年一年内,恐怕需要处决一、二千人,才能解决问题。……南京方面,请华东局指导该市市委好好布置侦捕审讯,争取在春季处决一、二百个最重要的反动分子。〞 

1月22日,毛对中共华南分局广东省的负责人说:〝你们已杀了3,700多,这很好。再杀三四千人......今年可以杀八九千人为目标。〞 

2月,在毛建议下,中共中央开会讨论杀人比例问题:〝决定按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先杀此数的一半,看情形再作决定〞。当时的中国人口是5亿5,000万,千分之一的一半就是27万5,000人。

 

**资料来源:

《新中国镇反运动始末》作者:杨奎松 - 中共党史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炎黄春秋》第一次镇反运动考察(含注释)http://www.yhcqw.com/36/9703.html

徐星导演答疑:

《腊月三十日到来》剧照

观影会上,会员们对影片提出了一些问题,徐星导演百忙之中认真解答如下:

1)当年蔡大可先生是第一次娶妻吗?他当时应该快三十岁了。在那个年代,父母会让他这么样吗? 

徐星导演:当年蔡大可是第一次娶妻,妻子就是沈阿姨。采访中没有涉及到家人的态度。当时蔡大可的父亲住在苏州。 

2)蔡大可先生被打为右派是什么原因?被诬陷揭发?特务?莫须有? 

徐星导演:蔡大可不是被打成右派。他是在1951年开始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即“镇反运动”中被诬为反革命。蔡大可曾加入过国民党,在国民党的忠义救国军里短期做过军医,以这样的身份在当年的镇反运动中,一定会是反革命的。 

3)泄露蔡大可”死讯“的人是否受人指使呢? 

徐星导演:据沈阿姨说泄露蔡死讯的人是一个弱智少年,参访中没有问及他是从何而来的关于蔡大可死了的信息。 

4)沈阿姨第二次婚姻中的两个女儿,对母亲的选择有什么态度? 

徐星导演:沈阿姨的大女儿先知道这个事情,她接受了妈妈的情况。并且在蔡从青海返回家乡以前跟蔡大可有通讯;后来蔡回来以后,他的很多文件整理成电子文档都是大女儿的丈夫提供的帮助。

5)国家有没有进行赔偿? 

徐星导演:蔡先生得到了平反,现在他们住的房子,尽管无法跟当年的蔡家大院相比较,但也是政府给提供的补偿。


感谢徐星老师给与伦敦读书会特别观影许可。

感谢Bloombury Gallery提供观影场地。

感谢风雨兼程而来的你们!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