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框框的孩子更自由

2015年06月15日 玛希娅育儿






我的观点

我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才给他们的行为规定一个具体的框架,他们在这个框架内拥有广泛的自由。如果我不用一个最基本的框框来约束的话,在我身边自由惯了的孩子走出家庭会遇到很多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让他们困惑的框架,在人际交往上遇到了壁垒会不知所措。并非所有的规则都写在醒目的位置,父母有责任教给孩子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和“潜规则”,让孩子顺利的进入家以外的其他环境。


今天小编李智丽和大家分享百合的这篇文章。


我爱自由,也愿意孩子无拘无束的长大,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才认真的教给他们规则。因为自由是在规则内生长的,只有在法律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等的保证之下我们每一个人才可能谈到拥有完全的自由。人的想法可以不受约束,但是行为却必须受到约束。要想让孩子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长大,就要教给他必须遵守的社会和家庭教养——也就是任他自由发展的边框。自由必须有一个框框来约束,就像再大再任人自由发挥的画布也要在规定范围内创作,开车技术再高超,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可能上路第一天就是末日。有了约束的孩子也会放心,知道自己调皮捣蛋应该到哪里为止,怎样才能让自己既开心又不惹大人真正生气。

我爱自己的孩子,所以才给他们的行为规定一个具体的框架,他们在这个框架内拥有广泛的自由。如果我不用一个最基本的框框来约束的话,在我身边自由惯了的孩子走出家庭会遇到很多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的让他们困惑的框架,在人际交往上遇到了壁垒会不知所措。并非所有的规则都写在醒目的位置,父母有责任教给孩子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和“潜规则”,让孩子顺利的进入家以外的其他环境。





想动除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外的东西必须先得到别人同意,在自己家也是一样。

在我家里物品分为三类:公用的东西,孩子们自由使用的东西以及属于父母或者属于父母管理的东西。要使用不属于前两者的东西之前必须征得我或者爱人的同意。没有我的同意,他们不可以随意打开我的抽屉或者书包。在他们年龄还小的时候,没有我的同意不可以自己开冰箱拿冰激凌和果汁等。

小亚到了爱美的年龄有时对我的饰品垂涎,问妈妈我可不可以用你的东西臭美一下当然可以,但是你必须对每一样东西都小心翼翼,用过以后把它们都放回原位。小亚欢欢喜喜的把平时不让她动的贵重物品全都戴在身上,美过之后又放回原处。所谓贵重东西不一定很值钱,但是因为有特殊意义或者回忆,我将他们归为平时不让孩子动的东西,等他们长大一些了,我想它们就该属于我与孩子共有的东西了。

孩子们到5、6岁以后帮助我干活以后通常会得到报酬,一般我会亲手交给他们并且说谢谢。但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偶尔也叫他们自己从我的钱包里拿钱。孩子们自觉的只拿出10日元的硬币给我看,很清楚在妈妈的同意下拿是可以的,没有同意的情况下拿是不被允许的。

分清别人的东西与自己的东西的区别,在脑子里建立明确的物权概念。这样我既不用担心自己刚摘下来的首饰被孩子们拿去玩,也不用担心孩子爸爸暂时放在桌子上的重要文件被孩子当作是废纸拿去做手工。让孩子们单独去朋友家玩的时候我也很放心,不用担心他们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做出什么失礼和过分的事情





爸爸妈妈谈话时没有特殊情况不许插嘴。

我们尊重孩子所以才教给他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孩子才同样会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孩子不懂规则很自然,父母的责任之一就是教给他并且容忍他犯错误,在一次次的纠正和强化中建立起内心的规则来,最后达到父母可以完全放手。在我家里,谈重要事情时我们一般选择孩子不在面前的时机,谈次要一些的事情如果没有特殊事情孩子是不可以插嘴的。我们尊重孩子的意见,随时准备着倾听他们的想法,但同时也要求从孩子那里得到同样的尊重。在别人讲话时保持安静并不是年龄大了就自然而然就能够学会的事情,而是一件必须从小就学习的修养。孩子们习惯了以后,将来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上都不会觉得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保持安静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懂礼貌和遵守规则用不着硬逼,孩子会本着尊重别人的立场很快理解并且主动努力的做到。





遵守约定,包括守时和诺言。

这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和别人交往时必须做到的一件事,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放松,从小把遵守约定当成是必须做的一件事长大了也不会觉得困难,将来能在和别人交往和工作中避免发生很多矛盾。曾子杀彘是春秋时代有名的故事,曾子妻哄孩子不要跟着她上街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谁都知道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轻易许诺言,一旦许下诺言就必须兑现,没有杀猪的觉悟是不可能教育出言而有信的孩子来的。除了不可抗拒的客观条件以外,答应他们的就一定要实现。比如我答应他们周末去哪里玩,除了遇到了刮台风或者生病等情况时被迫取消以外就一定要做到。孩子们慢慢的接受了有时客观条件会制约诺言不能实现,他们不会和我生气而是学着接受。

我会百分之百的遵守许给孩子们的诺言,但我也要求孩子们同样遵守。比如他们有自己选择东西(包括吃的用的)的权利,但是一旦自己选择以后就决不许后悔,如果感觉后悔就要在下一次选择时认真考虑。因为我给了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那么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受尊重的,如果觉得这次的选择有些失败,他们也会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安慰自己。玩游戏和去别人家的时候必须遵守约定的时间,如果觉得我规定的时间不合适,他们就会对时间概念有更深的理解,在下一次约定之前跟我商定下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时间段。我家不存在到了约定时间不遵守的问题,尽管有时候孩子们百般不舍,但是他们更重视自己的诚信。孩子们百分百的相信我,也懂得他们只有遵守诺言才能得到我百分百的尊重和信任。

和孩子们讲清和朋友许下的诺言如果涉及到第三者的,那么没有第三者的同意就不成立。比如不和我打招呼就和小朋友约好回家以后到公园里去玩,没有我的同意就不成立。孩子小时候还是需要我负责安排他们的时间,但等他们大一些以后和朋友的约定就要由他们自己去遵守,有必要的时候家庭会为和朋友间的约定让步。




很多父母为应该“圈养”还是“放养”发愁,严与松并不是必须从两极中非选一头不可,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理想在水平轴上选择偏左或者偏右的一端。文化因地区而异,法律因国家、地区而立,家规、校规、行规因单位而不同,并非所有的规矩都能让每个人满意,也没有必要征求所有人的同意。文化和约定俗成的东西制约着我们的行为,在中国18岁算是成人,日本是20岁,美国则根据州不同对年龄有不同的规定,各国有各国的情况和理由。张家允许孩子一天吃两颗糖,而李家允许吃三颗,说实话两颗糖和三颗糖并没有实质的不同,但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数量来制约,这样孩子才能知道他该怎样做。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我对孩子的上述几点要求太严而难以遵守,而实际上这些都是社会上的潜在规则。孩子到别人家里随便动别人的东西,大部分父母都会笑着说没事,而实际上以后一定会找一些理由尽量和他疏远。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不知道静听的人,不用说会被别人讨厌和疏远,被别人疏远却又一辈子不明白原因的人是可怜的。从小没有遵守时间和诺言的自觉,将来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工作出于无奈必须遵守的时候会感觉痛苦,而且可能会为此承担严重的后果。

从小不养成遵守规矩的习惯,越大就越觉得吃力和不理解。孩子还小很少有人会认真对待,即使做不到也很少有人会批评他们,但是如果放任下去一扇扇的门会对他们悄无声息的关上。正因为孩子们懂得遵守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和意义,所以我敢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走出家庭去,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门向他们敞开,有更多的人喜欢和善待他们,他们也会对大人和世界保持信任,因此实际上也就拥有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