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大公司辞职去留学,再从零开始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18年12月03日 美国高中留学


From:留学全知道

ID:EduKnow


从大公司辞职,值得吗?


看到这个问题,就想起一位朋友。她叫陆奕,回顾她的履历,简直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一路保送名校,曾供职于顶级咨询公司MBB中的两家,还曾为世界首富家族沃尔顿管理基金。


人人眼中的模范生在30岁“叛逆”了一把——两度从大公司辞职,创办了一家肿瘤患者服务公司。转折点发生在08年,她去斯坦福读了MBA。


值得与否,我们听听她怎么说。


亲述:陆奕,采编:Cara


点击上方播放按钮,观看留学过来人访谈



有人问我,辞职去读MBA之后,你更成功了吗?


先说结论吧,成果“斐然”。从生活水平上来看,不能说是倒退,简直是断崖式的“跌落”。


原来,我们在咨询或是私募工作,平时都是出入公务舱,五星级酒店,手里一抓一把金卡;出来创业之后,我出差的预算是一天四百块钱,包酒店和三餐!


要知道在北京和上海,四百块钱只够在“住得舒服”和“填饱肚子”里选一样。作为一个吃货,我的选择一目了然——如果打开酒店的门时,没有一股霉味扑面而来的话,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但我觉得很值得。这段经历开启了我的一部分心智。让我在工作了十年后回到了学生状态。这次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说实话,那两年学的知识好多都还给老师了),而是改变我今后人生的三堂课。



01

第一课 寻找真实的自己


这么多年,我一直埋头往前走,想成为所有人眼中的最好。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路都是保送。除了和别的学霸进行智力巅峰的较量,几乎没遇到过重大挫折。


本科毕业后我过五关斩六将,进了世界顶尖咨询公司三巨头之一,波士顿咨询公司;后来又加入了另一个巨头——贝恩资本。



但那时候工作实在太忙了。每天9点进办公室,保持高度紧绷的工作状态,一直奋战到凌晨2-3点才能回家休息,一直重复这样的日程,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


所以我决定结束十年马不停蹄的工作,去美国读MBA转换一下思维,还特地选了位于加州的斯坦福,想象着在这个“阳光沙滩仙人掌“的地方,愉快地度过两年。



到了斯坦福我就被震惊了。去报道的第一天,我和坐在旁边的一个男生搭讪,问他之前是干什么的。结果他说,我是卖黄瓜的。


我当时想,等等,怎么卖黄瓜的也能来斯坦福念MBA?!



后来才知道,他们家先是自己腌制酸黄瓜,做点小生意,后来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卖给了美国最大的有机超市whole foods,坐拥千万资产,简直是北美版的“老干妈”。


还有好多奇怪的同学呢:有专门打德州扑克的选手,一次赢几千万,连赢好几年的;有海豹突击队的退伍军人;还有些科技怪人,脑子里都是稀奇古怪的想法,想要拯救人类,改变世界。



我就像一条头回上岸的鱼,因为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晕眩不已。在这儿,咨询公司出身是最不稀奇的,我所追求的优秀一下子变得无比苍白。我甚至为自己没点古怪的背景,感到一丝丝的不自在。


斯坦福的MBA有极强的创业氛围,往届同学里有超过百分之三十的人创立自己的公司。在这里不搞出些什么名堂,好像就是浪费了大好的机会。


受到这些“奇葩”的感染,我突然有些激动,心想着,OK,循规蹈矩的人生就到这为止,燃烧小宇宙,放飞自我吧!



结果毕业之后,我又犹豫了。第一个难住我的问题就是,我到底要做什么?做了那么多年咨询和投资,我的理性思维开始作祟——搞了一堆模型又分析了半天,这个行业前景式微,不行;这个行业风险太大,不能冒进。


“惯性优秀”的优良作风又一次占了上风。我加入了美国沃尔顿家族的管理办公室做基金管理,老板是现在沃尔玛董事局的主席,世界上最富有家族的领头人,简直是行业标杆,人生楷模。


工作很好很顺利,绿卡也正在排期了。但我始终觉得,不能背靠着大树,就把自己也当成大树了。


我想到MBA的同学们,他们的计划看似离经叛道,但就有那么一股劲儿在熊熊燃烧,越撩越旺。我的瞻前顾后,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吧。


直到家里出了一些变故。我突然接到了电话,说我的一位亲人过世了。那一天我懵了——我知道他在治疗,也期盼着病情会好转,可没想到他从一开始就被误诊,我没有来得及见到最后一面。


后来我了解到,太多太多中国的病人,他们的生存环境实在太糟糕了。



参加完他的葬礼,我突然感受到一个召唤,我应该去帮助他们,为重病的患者寻找更多可能性,让病人在治疗过程中不走弯路,家人不留遗憾。我愿意让这件事成为我的事业,因为我曾经感同身受。


一分钟也不能拖,回到美国的第二天我就去辞职了。


我知道,在舒适的位置上呆得越久,离开的成本会越高。我可能会无限留恋于专车接送、航空里程、酒店白金会员、豪华保险、绿卡,直到这些外在的物质完全代表了我个人的价值,温水煮熟了青蛙。


现在是我创业的第五年。我搭建了海外跨境医疗平台,开发了自己的重疾保险,也建立了一个科普频道,为患者和健康人做肿瘤方面的科普。


我帮助多患者重新获得健康和活力,也陪伴了许多人的临终,和他们的家人一起渡过难关。


以前我的工作是为在富人赚更多的钱。这样的岗位缺我一个不少,大把大把的精英挤破了头也想做——我在沃尔顿基金的前同事,有三个是开私人飞机来上班的。


现在,我能够从无到有创造一个产品,去定义它的价值,看到它实实在在地影响很多人的生活,这更让我感到满足。


而对个人来说,我是一个理性又内向的人,总觉得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是件挺生硬的事儿。但现在,我在病人家庭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援手,自然地和他们建立了温暖的关系,也找到了我在世界上存在的方式。



我并不是鼓吹大家不要去大公司工作,要辞职、轰轰烈烈去创业。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我走的这条路再正常不过。即便离开了咨询和投资行业,我依然认为这是很好的职业起步,工作有趣,投入产出比高,学到的技能也很多。那几年我也是乐在其中的。


很多人说在大公司工作就只是一颗螺丝钉。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专注于一个小领域,飞快地提升技能资本,把普通的工作做到不普通,这难道不重要吗?


但是,如果你本身不是一颗铁矿石,而是一粒种子呢?


种子也许不适合被锻造,却稀里糊涂地和别人一起进了炼钢炉,塑成了相似的模样,不知道外面有一片更适合自己的土壤。



或许厉害的种子也能做得很好,但那种成就感很单薄,也许过几年就会无可避免地走向迷茫。


在30岁之前,我从没想过“我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我的职业生涯被固定在了安全选项、别人觉得好的选项里。


现在醒悟算晚吗?其实也还好。我的人生目标是活到120岁,那也还有八十年的时间等着我。


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发现得更早一些。如果能在十几岁时就有自己兴趣,我就能更明智地投资时间,尽早去做我喜爱的事情,该有多好!



我把家里那张超级舒服的床换成了硬板床,就算出差住到再烂的酒店,晚上也能睡得着;我的一个合伙人也是从斯坦福毕业,之前在谷歌工作。他说,美国最聪明的大脑都在高科技公司,也许他们工作很长时间,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多点几下广告。他希望他的代码是有价值,有温度的。


所以,他愿意降薪90%来我们公司当CTO,有时候甚至吃不饱饭,睡不好觉,这样也坚持了四年。


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假如有一个目标是你真正关心、热爱的,你会充满无穷的信心和热血,会让你放弃一些外物,情愿去痛苦地求索,期待每一个明天。


02

第二课 打破旧我的包袱


在斯坦福,我始终保持着每周被震惊一次的频率,比如上课这件小事——虽然同学都是“事业有成”的成年人,上课还要被逼着举手发言,不发言就不及格,简直就像回到小学时代。


尤其我们有位同学,原来是白宫发言人,讲话那真是一套一套的,搞得我每次都想把他的话记下来,大声朗读并背诵。


我也实在是很想发言,但有时候真是做不到。我的习惯是一定要有个“真知灼见”再说话,所以就憋着一口气,大脑高速运转,但每次都是快下课了,真知灼见没想到,“挂科”两个字倒亮起了红灯。


我反思了一下,除了对语言没有那么自信,还是因为自己比较爱面子。毕竟工作了十年,要是开口说了傻话,自己心里这关就过不去。这种心理负担在别人看来简直是莫名其妙,为什么就不能直截了当地说两句话呢!



留学就是这样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在第一天就把你固有的习惯全都打破,让你重来。


就像以前在大公司工作,我永远都是坐北向南,有成堆的客户捧着问题来,我应用各种方法论和工具形成项目方案,给他们解决好就OK了。


大公司的品牌、经验和实力给我天然的攻击力加成,几乎不用费力就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但创业之后我才发现,就光这一点,就让我显得像刚从新手村出来,裸奔的菜鸟。


举个例子,我要做医疗但我不懂医学,不能去治疗病人,那就一定要找到靠谱的医生合作。但我谁也不认识,白纸一张。


怎么办呢?我只能先在网上做好研究,看各个医生的背景,猜测哪个医生可能对国际病人感兴趣,然后直接冲到医院去敲他的门。当然,十次里有九次是被赶出来的。客气一点的,会请我去预约再跟他联系,差一点的会恶狠狠地拒绝我,大有再不出去就叫保安的架势。


我心想,好歹我也是斯坦福的MBA,怎么会混到这种份上??


在无数次地试探、被拒、再出击后,我终于找到一位医生支持我们的事业。在他的引荐之下,我的关系网络才渐渐拓展开来。现在很多专家都成了我的朋友,每次开玩笑都会提起当年的糗事,我在某个餐厅里暗中观察,捧着他们的照片和资料,突然冒出来搭讪他们。



这就是我在斯坦福学到的第二课,永远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过去的很多成就,其实是你的包袱。


但很有意思的是,虽然我在斯坦福的发言数量远远不及大多数人,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居然被班里评为最高发言质量奖!


我实在是受宠若惊。结果同学跟我说,没有啊,就是因为你说的话少,所以你每次说话,大家都特别认真听!


这让我很欣慰。虽然留学把你原来东西都打破了,但不代表你要放弃原本的优势,成为另外一个人,而是找到“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用这种手段发挥你的特长。


大公司也不是把我保护得像温室里的花朵,相反,在商业思维和战略眼光这两点上,十年的工作狠狠地磨练了我。



比如,当创业小伙伴们士气低迷的时候,我能从更宏观的角度去说服他们,让他们看到我们不止是在黑暗里打转,每天做些琐碎的工作,而是在打磨一种商业模式,是开拓产品边界的拓荒者。


没有过硬的基本功,在创业的环境中我也不可能做到更好,这也是我要感谢过去的地方。


03

第三课 “共情”比技能更重要


在斯坦福的时候有一门神课,叫做Touchy Feely,中文翻译应该叫“摸摸看看”?听上去怪怪的,课程原名其实叫做“人际关系情商课”,试图解释人与人互动之间的规律。


没有老师(只有一个辅导员),也没有课程计划,每周我们十几个同学被分成一组,呆在一个教室里长达7小时,具体做什么呢?用两个字可以概括,尬聊。


当然不是随便闲聊。不管有谁说了什么,我们必须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比如说,当两个人正在热烈交谈,你想插话插不进去,你也许会说:你们是因为不喜欢我,才没有把我邀请到你们的交谈中吗?对方会大喊冤枉,开始为自己争辩,争吵就开始了。



接着我们对这个对话进行复盘,是一开始的假设引起了争端。如果这样说话:“你们说话的时候没有理我,我觉得很失落”,是不是就好很多?


结论就是,想让人际关系更融洽,说话要着重阐述感受,不要无端揣摩别人的想法。


整节课就像一盘没有目的的“狼人杀”,你工作五年,我工作二十年,在这节课里都一样,没有等级观念,必须用言语和对方和解。


这节课简直让我的三观焕然一新——不管是语言、某一门技术、知识,这些都只是工具。你的固定装备并不是太重要,更多的是要软性升级,比如该更好地人际沟通。



之前在大公司工作,同事每个人都很聪明,很会自我驱动,学习能力超强,大家的交流基本不成问题;工作也是责任明确,目标清晰,结束一个项目就万事大吉。


我现在跑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赛道上。带团队,寻找更多的人才,精细化管理,扩张事业版图。如果每一件事情要做到底,都要花去很多的时间,但我一天也只有二十四小时而已。


所以我要去empower我的团队,让别人分担更多工作,赋予他们空间去发挥创造,让他们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我需要学会共情,学会如何影响我的下属,如何通过影响力来打造团队凝聚力。


创业不是一个人做孤胆英雄,把所有东西都一手承包。这也让我对于领导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04

尾声


回到最开头的问题,“辞掉那么好的工作去读MBA,值得吗?” 我不能给一个定论。从工作机会,金钱,生活质量种种角度对比,每个人冷暖自知。


但我看到更大的世界。有那么多人没有按照既定的路线生活。我自己也践行其中,还帮助过那么多的患者和家庭,给他们提供了不一样的可能。


我完成了另一个目标,是更让我兴奋的——过一个体验性的人生。这很难,有可能会失败,但至少更有趣,不是吗?





微信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防止在信息流中与你走散

给美国高中留学加个星标置顶一下吧


留学疑问,方舟必答

如果您对于留学有任何疑惑,欢迎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与我们的咨询顾问直接取得联系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