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大家都在说,但到底什么是“沉浸式戏剧”?

2018年06月15日 英国驻上海总领馆



这两年的戏剧行业最受关注的概念,无疑是“沉浸式戏剧”(Immersive Theatre)


诞生于英国,活跃于欧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后,越来越多的导演和制作人开始尝试“放弃”传统的舞台表演方式,转而探索沉浸式戏剧这种无舞台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观演关系上来说,沉浸式戏剧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改变了戏剧正襟危坐的“游戏规则”,演员可以在空间的任何位置进行表演,同时观众也可以在表演空间走动,甚至参与其中。与演员进行互动,体验视角的不同,每一位观众都能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观演体验。


最早的浸没式戏剧可追溯到 1900 年在伦敦上演的一部叫作《艾德温·德鲁德之谜》(The Mystery of Edwin Drood) 的戏。它开启了观众深度参与戏剧的第一种形式:改变结局。该剧准备了 7 个版本的结局,中场时观众的投票决定故事的走向。


在中国,沉浸式戏剧的观剧氛围也开始逐渐形成。从2015年孟京辉所尝试的《死水边的美人鱼》,到何念在可移动式剧场里创造出的《消失的新郎》,再到现在沪上大火的舶来品《不眠之夜》,越来越多的沉浸式戏剧开始在中国市场崭露头角并表现不俗。


在2017年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现场,沉浸式戏剧、场景化的内容和多维度的互动体验成为最受关注的版块。在戏剧节现场参与展演的《伊顿的故事》来自爱丁堡艺穗节,八个人的制作团队把一个真实的故事放在酒吧里呈现,将酒吧里角角落落的空间予以充分利用;Live music的极大感染力让每一个观众一度忘记了他们是在看一出戏——端着酒杯、跳上舞台加入演员的狂欢。


2017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项目环境戏剧《伊顿的故事》


然而,不是所有没有舞台的表演都能叫“沉浸式戏剧”。


沉浸式戏剧译于Immersive Theatre,何谓Immersive?柯林斯英语词典收录的注释是“provide information or stimulation for a number ofsenses and not limited in sight and sound” ,为大量的感官提供信息与刺激,不单单是视觉与听觉而已


美国戏剧评论家乔纳森·曼德尔表示,“沉浸式戏剧”应有六个特点。首先,它要创造一个实体物理环境;第二,它会刺激人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第三,它同时可以是一个艺术装置设施或博物馆展览;第四,能让看剧的人产生独特的个人体验;第五,是社交性的;最后,它还需要会讲故事(White,G 2012 OnImmersive Theatre)。


戏剧理论家约瑟芬·马霍在其著作《沉浸剧场:当代表演中的亲呢与直接性》认为,沉浸式戏剧是以“实验戏剧的方式让观众及参与者置身于表演的世界当中”,沉浸意旨观众在体验时的第一意识,“观众在参与及互动的过程当中,会忘记自己的身体存在,从而真正融入其环境,空间,音乐,演员表演等众多剧场元素中”。从另一个角度体现沉浸式戏剧的特点,其剧场各元素是平等且多元共生的。




沉浸式戏剧的起源与发展深受“后戏剧剧场”理论的影响,“后戏剧剧场”(Post-dramatic Theatre)是由德国戏剧理论家汉斯·雷曼(Hans-ThiesLehmann)所提出的。雷曼用“后戏剧剧场”一词阐释了自1970年以来,发生在戏剧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与创新。后戏剧剧场中,文本的位置被降低,戏剧及剧场创作不再完全围绕着剧本展开,剧场的各种艺术手段(舞台美术、音乐音效、演员表演等)变成了与文本同样重要的元素。同时,传统的“焦点效果”被取消,观众有机会自己选择关注焦点,而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创作者的安排。


对于市场上已经涌现出的大大小小的沉浸式戏剧的尝试,我们看到了舞台和观众的界限与关系被打破——而这,仅仅是沉浸式戏剧的第一步。如何平衡好“观众的沉浸式互动体验”与“戏剧本身的艺术性与故事性”是极具挑战的。特别是多线路情节中如何布局与设计故事走向和逻辑关系,而不是观众大批涌入后乱跑,迷失在“沉浸式”的形式感里,则是更加高明的技能。


沉浸式戏剧诞生于英国,也孕育出了一批杰出的制作团队。除了这几年最受瞩目的Punchdrunk把《不眠之夜》带到纽约让其成为口碑之作;其它英国专业团队也在IP转化沉浸式戏剧的领域精耕细作、佳作频出。极其擅长打造现场娱乐内容的英国Les Enfants Terribles戏剧公司与ebp制作公司耗时五年创作出沉浸式戏剧版的《爱丽丝冒险奇遇记》Alice’s Adventures Underground,把爱丽丝仙境呈现在三十多个不同的空间内,观众“醒着走入梦中”,自己穿越空间、做出自己的选择体验戏剧。



《爱丽丝》自2015年首秀伦敦后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迅速被奥利弗奖提名为“最佳家庭娱乐奖”。随后团队又陆续把童话大王罗南达尔(创作了《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玛蒂尔达》等作品)的《蠢特夫妇》等作品改编成沉浸式,获得了商业与艺术口碑的双丰收。


沉浸式戏剧非常关注场景设计与技术元素的融合,除了演员表演之外的其他元素可以各显其能自说自话,不会为了演员的表演而压低其他剧场元素的创作与可能性。灯光、服装、装置、音乐、多媒体等等都是沉浸式戏剧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为观众全感官真实体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场景的装置,是沉浸式戏剧中最重要、有趣,通常也是成本最高的环节之一。


2017年,Les Enfants Terribles戏剧公司与ebp制作公司联合英国戏剧界业内的顶级人士对2015年版本的爱丽丝进行升级,在兼顾了独特的观众体验(每一场观众只有56个人)和极强的故事线的同时,强化了视觉美术和场景的打造。比如仙境中的木偶,绝对不是简单的提线木偶,他们由加拿大太阳马戏团玩偶设计师Max Humphries与英国国家剧院制作《战马》的玩偶设计师Finn Caldwell联合设计;灯光则由曾制作沉浸式戏剧《DrownedMan》(Punchdrunk)的Mike Gunning亲自打造。


英国沉浸式互动戏剧《爱丽丝冒险奇遇记》剧照


据在伦敦看过英文原版的观众表示:“我经历了变大变小,听了歌,看了杂技,喝了酒,吃了水果挞,还差点被女王判刑。”在《爱丽丝冒险奇遇记》花重金打造的仙境里包含了音乐剧、杂技、魔术等多种艺术形式,观众在吃吃喝喝里推进剧情的发展,让人大呼过瘾。夸张又充满英国暗黑风格的舞美设计更让职业剧评人感慨沉浸式戏剧版《爱丽丝》是“最接近路易斯·卡罗尔原著的艺术呈现”。



这体验仙境的唯一方式,是你亲自掉进兔子洞。体验仙境的唯一方式,是我们为你把仙境从英国搬到了魔都。今年夏天,魔都上海,我们在《爱丽丝冒险奇遇记》见咯!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信息。

图片均来自爱丽丝冒险奇遇记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