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退休教师被忽悠买保健品 听3天课掏8000元

2016年04月08日 医悉尼



天上不会掉馅饼!尽管类似“健康讲座”、“免费活动”、“专家义诊”的骗局媒体多次报道,仍有老人不断上当,养老钱、看病钱被忽悠走,换回一堆所谓的保健药品、器械。

     

深入挖掘保健品、保健药的厂家,华商报记者发现那些拥有神奇疗效的“仪器”背后,有一条“专业供给线”。然而,由于骗子流动性大,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多头管理,致打击乏力,老年人维权也异常艰难。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2亿人。随着退休社保政策的完善,老人手中大多都有点可供支配的钱,他们也成为一些骗子眼中的“香饽饽”。面对层出不穷的骗局,节俭了一辈子的老人们被裹挟到各种名义的商业活动中,比如“健康讲座”、“免费活动”、“专家义诊”等,辛辛苦苦积攒的养老钱、看病钱被骗走。


  近日,华商报记者进行了一系列暗访调查,为大家揭开这些做给老人的“局”。也提醒老人们,天上不会掉馅饼,千万别轻信一些所谓的推销和讲座。

  听了3天课掏8000元   退休教师被忽悠买保健品


  ‘儿媳说我买了一堆垃圾,把我推出门不让进’


  3月5日,西安77岁的李清华老人又一次接到了“老龄委物资处”的电话,而这个骗子的电话,曾经让他上当,花了1万元买来假药。为了揭穿骗子,他和老伴来到城南一家高档酒店——骗子们将行骗场所设在了这里。


  案例1“这药市场上买不到,是特批的”


  进到酒店三楼高档包间门口,几个身穿黑色制服的年轻人,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了李清华和他的老伴。李清华和老伴出示身份证、老年证、退休证及以前的工作证进行登记后,被工作人员带进课堂。一名自称高级保健医生的人正在侃侃而谈,讲的是血压高、便秘、失眠、颈椎炎、关节炎等老年病,课快讲完时,还让大家讨论一下相互的病情。


  这时,一名年轻工作人员拍了拍李清华的肩膀,叫他出来带到隔壁房间。刚才讲课的“医生”简单地问了一下他的情况,然后拿出一盒红绒布包装的药,上有“红墙保健”、“专供”等字样,包装比较精美。“医生”说:“这药你见过没有啊!你这一辈子都不可能见,市场上也根本买不到,这是特批的……”


  李清华说:“去年就是被你忽悠,花了一万元买的药,后来发现全是假的,这次正好来问你。”听到李清华突然讲这些话,几名年轻人把他架出门,顺手给了一把挂面说,“这是你的,快回家吧”。李清华见他们人多势众,没敢多待,带着老伴跑回了家。


  李清华说,去年7月,这伙人以同样手段,以“老龄委物资处”的名义把他骗去,忽悠他花两万元买了药。当时自己身上没钱,这些人还专门派人跟到家取钱,承诺一个月后检查身体,但从此没有音讯。事后,他拿着这些药到多家药店或医院求证,得知药是假的,没敢吃,至今还藏在床底下。他先后接到这伙人三次行骗电话。同一群骗子,同一个医生,兜售同样的“红墙保健”药,变化的只是地点,被骗的全是老人。


  案例2“包治百病”神器实为加湿器


  2月23日是农历的正月十六,是小学开学的第一天。西安城西机场小学门口,71岁的王淑敏老人急急忙忙把孙子送到学校,然后拐弯到了学校旁的巷子里做理疗。


  这个地方是她去年以来常去的地方。她赶到理疗店时,门口早已排了十几名老人。当理疗店门打开时,这些老人三四人一组,进店里进行理疗。华商报记者挤到屋子里看到,4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老人们坐在小板凳上面对着三个木箱子,箱子正面有多个闪烁的灯光,里面还不停地冒着白雾,屋内的空气流动性差,有些难闻的味道。


  这么一个差的环境,就是王淑敏老人口中能治疗老年冠心病、血脂稠、血压高、净化血液的地方,而“包治”百病的神器,其实就是一个加湿器。看到华商报记者准备用手机拍照时,几名工作人员坚决拦阻不让靠近。


  实际上,西安街头巷尾类似这种面向老人的“免费体验店”或“免费讲座”很多。这些忽悠卖仪器的“免费”店面,多设在幼儿园或小学旁边、家属院、公立医院等地。


  其实,热衷于理疗的王淑敏曾在元月中旬刚刚被骗,当时她还跟十几位老人到公安机关报过案,为此她还大病一场。然而,新年后第一场理疗,她又早早赶来。

  案例3买保健品上当 找不到骗子踪影


  今年69岁的李勇是一名高校退休老师。他说,前几天他看到很多老人从酒店里出来,手里都拿着一些盆子之类的东西,好奇就问了些人,得知能听保健知识还能免费领礼品,于是跟老伴都加入这个行当。结果听了3天课,让对方忽悠走8000元买东西。


  2月27日,华商报记者见到李勇时,他的精神还是很差。他说,当时买了一大堆,老伴在酒店看守这东西,他抱着保健枕头和饮水机往家送,正好被儿媳妇看到,“刚送了第一趟,儿媳说我买了一大堆垃圾,直接把我推出来不让进门”。事后不久,儿子和女儿都被儿媳妇叫回家,大家把老两口一顿批评,看着买了这么一堆东西根本没有用,他才感觉到自己的确是上当了。


  于是,他跑到酒店找人,早已人去楼空。和他一样还有数十名上当的老人,有的抱着保健品和保健仪器站在酒店讨说法,更多的老人围在一起,向前来办案的民警哭诉。


  李勇说,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把保健仪器堆放在酒店,老伴看东西,他坐着公交车在西安到处打听,看能否找到骗他们的人。但前后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找到骗子的踪影。


  案例4“老人就要买保健品,你有啥办法”


  37岁的刘军为了阻止父母购买保健品或仪器,经常跟他们争吵。刘军说,父母有糖尿病,听到推销员讲,他们有台两万元的治疗按摩椅,现在领导特批只卖19000元,很多老人都买了,能治疗关节炎、颈椎痛、糖尿病、高血压。听到这么好的治疗效果,父母像着了魔一样要求购买一台治疗仪。


  刘军发现仪器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坚决不同意,老人很生气,“骂我不孝顺、白供我上大学,闹脾气,连医院开的药都不吃了。”刘军说,即使自己阻拦,父母仍拿钱背着他偷偷去购买。


  3月8日下午,在西安东门环城公园里,市民刘峰从孩子上学的书包里掏出一大堆保健药,气愤地说,这些药都是父母背着家人购买后偷偷藏起来的,根本不是药也起不到保健作用,而且价高得离谱,“老人就是要买这些东西,你有啥办法”。


  欲擒故纵、煽风点火、饥饿营销、卷钱走人……


  骗子这样设‘连环套’  大家看仔细别再上当


  骗子们究竟是如何让老人们一步步走进陷阱,心甘情愿掏钱的呢?华商报记者通过下面这几个骗子的手法,为您揭秘他们的“连环陷阱”,或许能帮老人们及时辨别。


  第1步:欲擒故纵给老人免费讲课还发东西


  今年元月中旬,西安市丰登北路圣凯诺假日酒店,几名河南口音的人租了酒店大会议室。自称“响应国家号召”,免费开展“老年幸福快车健康讲座”。为了更具吸引力,他们还宣称做这项“公益”活动,不为赚钱,只要在相关的网站上给企业投票(其实老人很少上网)即可。


  这么上档次的地方,还有响应国家号召的招牌,许多老年人被从健身广场和菜市场、超市门口吸引过来。讲座的确是有关老年常见病防治保健的。听讲座过程中,为了感谢参与,组织方还专门现场免费发了一些家庭常用的勺子、盆子等物品,有些老人提出有脚气,组织方还“好心”免费发了一些专治脚气的肥皂。


  免费听课还能免费领取物品,这样的“好事”迅速传播开,周边的老人积极性很高,每天都有上百人早早排队等候。组织方一再“提醒”老人们,他们做这些活动,纯粹是公司一项公益活动,为了提高大家网上购物的便捷,让老年人都参与其中,不要相信其他的“非法”手段促销。


  洗脑式的“标榜”,又给老人们送了一些锅碗瓢盆或饮水机。当然,这些东西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有,面对上百名老人,每次只送一台或两台饮水机,其他的老人多数都是送几元的勺子而已。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老人为图小便宜,也是图个热闹,都参加到这个活动里面。大家相互影响,深信不疑。


  第2步:煽风点火找人当“托”忽悠老人


  搞了三次活动,老人的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了,双方相互感觉到比较“信任”后,组织方会进一步提升活动参与度。面对上百名老人,组织方会选择比较好“说话”的老人进行针对性工作,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病症以及使用产品后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最后给这些老人一些回报。这些人无形中成了组织方安放在群众当中的“托”。


  在推广或出售商品的关键时候,组织人员会不停向这些“托”暗示,还不知道自己变成“托”的老人,开始向别人讲述自己身患血压高、糖尿病、关节炎等,这些病在场的老年人大多都有,会立即引起大家的共鸣。然后,这些“托”接着谈使用产品后身体如何改善。此外,有的时候组织方的工作人员还会直接当“托”,现场讲解这些产品治好谁的病,又是如何把一些常年无法治疗的老病给治好的;有的时候组织方直接花钱从外面买“托”现场说法……就这样,一场包治百病,无所不治的推销会展开。


  70岁的张花老人是一家国企退休职工。她告诉华商报记者,当时她站在上百人的会场中,听到组织方和其他老人都在讲,再想想她本人也有这些病,多年受到折磨,听到产品真能治病,也就信以为真,特别想花钱买这些产品,“钱又不多,我看好病了,给孩子们也减轻负担”。


  第3步:饥饿营销限量送东西 收钱又退还


  看到老人们“陷入其中”,组织方又抛出一招——“送东西不收钱”,即老人们先掏钱锁定看中的物品,领完东西还可以及时退钱,比如你要领1000元的物品,先交1000元,等活动结束时凭借付钱的编号,找组织方退钱。


  面对组织方这样的噱头,张花老人掏了300元(准备看病的钱),要了饮水机、蒸饭堡等,果然,她走到门口时,组织方把钱给全部退了。为了加紧让参与的老人更放心地掏钱选产品,组织方称,“东西不多,是给更需要的老人的,大家不要乱领”。而看到张花的钱真的退了后,更多的老人相信了,争着拿钱进行押付、选东西,到门口后,组织方真把钱都给退了。


  眼前的一幕幕让其他还没掏钱的老人更加心动,对组织方更是深信不疑,有人后悔身上没多带些钱。在这种饥饿式营销的刺激下,很多老人商议,等下次组织活动,多装些钱,那样就能多领些东西。


  第4步:骗钱走人忽悠更多老人掏钱后不给退


  元月18日,组织方宣称活动接近尾声,再送最后一批物品就结束了。很多老人们担心错过机会,回家后偷偷把钱准备好,第二天早早赶到会场交钱领东西。很多老人抢了几件甚至十几件东西,每个人心里都乐开了花。这时,组织方在门口称,这些物品都是公益性的,低价处理,不图赚钱,而是通过老人在网上好评后,国家进行专款补助。现在收的钱还不够物品本身的钱,自然就不能退钱了。


  经过几天洗脑后的老人们深信不疑,心里还很高兴。等组织方称活动要结束,数十名老人都掏光了口袋里的钱。每个人抱着十几件保健品或仪器,兴高采烈往家里搬。有位老人往家送了三次,才将8000元买的一大堆货物送回家。


  组织方为了逃离方便,在会场上,他们让老人短时间内挑选后,随后统一开门放行,让老人们往家里搬,当老人高兴地把钱掏出来,又高兴地离开时。组织方也会迅速收拾东西,离开现场。


  至此,一场精心设下的骗局完美收官。据不完全统计,当天上午,约有一百名老人上当受骗,涉及资金20多万元。


  尽管类似“免费讲座”的骗局媒体多次报道,但仍有老人不断上当。除了贪小便宜、轻信骗子,主要还是因为老人们没有“依靠感”,才在推销员的“亲情攻势”下落入陷阱。


  深入挖掘保健品的厂家,华商报记者发现那些拥有神奇疗效的“仪器”背后,其实有一条“专业供给线”。然而,由于“免费讲座”流动性大,公安、工商、药监等部门多头管理,致打击乏力,老年人维权也异常艰难。


  除了被夸大宣传、“赋予”各种功效,这些产品中的绝大多数质量也存在严重问题,多是假冒伪劣、以次充好。李兰更是在谈起自己通过活动购买的“神锅”时,气得全身发抖。


  李兰提供了她买产品时留的客服电话,都是“400”开头的,华商报记者拨打求证,却发现很多电话根本打不通。

  

  空虚是主因 有的对销售人员的“关怀”上瘾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骗的都是老年人?


  心理专家赵凤娟介绍,之所以老人容易被骗,一是对方服务热情,大打情感牌。一进门倒一杯热茶,喊一声叔叔阿姨,老年人由于子女多工作繁忙,无暇陪伴,生活乏味空虚,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对骗人者嘴甜主动拉近两者关系的示好很是“受用”,让老人很快迷失在这种“亲情”里;二是抓住了个别老年人爱占小便宜的心理。用一些小礼品免费赠送给老年人,一天比一天的赠品更有吸引力,以此吸引老年人群;三是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呈下滑趋势,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这时他们就会寻求各种方式来保障健康,面对医院里繁琐的就医流程及日复一日地定时定点吃药,老年人更喜欢选择性地去倾听、购买一些符合他们当前心理需求的话语和能“包治百病”的所谓的“保健产品”,而骗人者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种心理特征来逐步实施他们的骗术。


  如何预防老年人被骗呢?赵凤娟介绍,老人之所以容易落入“免费讲座”、“免费试用”等陷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心寂寞,沟通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她建议,对老人进行更贴心的精神关怀,需要呼吁、督促子女“常回家看看”,让老人远离形形色色的欺诈。另有些老年人被骗后,怕消息传出去被别人说成是“老糊涂”,所以选择了隐瞒。因此,专家建议老人的家人和朋友在得知老人被骗后,应引导老人正视自己被骗的遭遇,帮他们分析被骗的原因,不要过度责备。


  虽然这些销售人员动机不纯,但他们对老人家这种“贴身式问候照顾”却可能导致老年人心理成瘾。65岁以上的老人很容易患上心理依赖综合征,美国、日本等国家几十年前就有媒体关注过。彼时,日本规定类似这种无科学依据的保健仪器不能宣传推广,只能在杂货店里卖。


  查处的难处、


  公安、工商、药监 多头管理致维权难


  医疗器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使用不当会损害健康,甚至威胁生命。特别是一些三无产品,容易发生漏电等安全隐患,非常危险。这些销售人员为了逃避监管,一般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今年1月份,丰登北路圣凯诺假日酒店,数十名老人被骗后,个别老人第一时间向当地警方报案。辖区桃园路派出所立即出警,即便这样,只抓住了一人。警方把数十名老人情况登记后称,因涉及虚假宣传销售,属于工商管理;老人们又到工商部门反映,工商部门称,只能采取处罚或对企业进行整治,保健药品在药监局,需要鉴定药的真假,再说这些三无产品和游击队式的坑蒙拐骗,他们也无法处理;而药监部门称,他们只做检测,无法控制人员。


  而在丰登路周边方圆2公里范围,就有多家固定的街道小店面和租用酒店、饭店的流动营销点打着免费体验幌子,忽悠老人买“三无”保健产品。


  因为类似骗局中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以次充好,分属公安、药监、工商监管,很难形成有力的网。发现上当的老人想通过正规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可谓难上加难。


  一名刚退休的民警,自己母亲也上当受骗,却无法维权,专门给华商报记者发短信,抱怨有关方面不给力:“酒店住宿都需要在前台登记身份证,这些骗子在酒店大厅租地方,酒店对这些人员、车辆核查了没有?以次充优,酒店干预了没有?几十位老人同时上当,酒店制止了没有?难道酒店就没有责任了?当天保守估计有三十多人受骗,按每人最低3000元计算,金额多达十几万元,公安经侦部门是否应该介入?在老人受骗前四五天,该团伙已在该地区活动,辖区工商有无备案?现在发生老人被骗,又该如何查处?”

  

      消费者在遭遇虚假宣传、欺诈性消费时,可根据情节向相关部门举报,追究销售商、生产者的刑事责任或行政责任,通过诉讼的方式追究其民事责任。


  但现实中大量存在利用老年人对相关产品、知识不了解、迫切追求健康的心理,兜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由于隐蔽性强、地点流动、取证困难等原因,消费者维权难。所以提醒老年朋友,对于组织的“免费体验活动”、“健康会议”等形式的产品销售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宣传效果。家人应多关心、提醒老人,防止上当受骗



收藏 已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