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哭你就抱会惯坏孩子?我的弯路,请你绕行 | 妈妈经

2016年05月29日 纽诺亲亲袋鼠国际早教



一些育儿的大事小情,如果能重新来过,让我再做一次选择,答案可能会大相径庭。


时间就那么一晃,哥哥已经7岁,弟弟也4岁了,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很多事,一经回顾,就会发现当时的漏洞百出。在孩子教养的问题上,犯错都是因为无知,可是我们又经得起几次试错……




1全母乳还是混合喂养?


七年前的夏天,第一胎临产,作为顺产和母乳喂养的坚定分子,超过预产期一周的我,坐在医院的床上惶惑难耐,最终,难以承受医生“狂轰乱炸”的心理战,我在仓促慌乱中被推进手术室,向手术刀低了头。


当孩子被医生抱着,用粘着羊水和胎脂的小脸贴上我的脸时,我本能地躲了一下,这本能,是我还没准备好和一个素未谋面又让我挨了一刀的小家伙在瞬间变得亲密无间。


我甚至没有心心念念要仔细瞅瞅这个孩子的冲动,他的眉毛像谁,嘴巴又像谁,我似乎不那么迫切地去追索。我,一个手术后需要平躺六小时,滴水粒米不能进的我,为了防止淤血在体内聚积,还要忍受护士在新伤口上不断的按压,她每推开门的那刻,我都感到绝望要将我吞噬……那撕心裂肺的疼痛,我明白,只有自己可能承受,谁也帮不了你。所以,当时的我,也只能自顾自了。孩子,就让他们照顾吧。


第二天一早,孩子黄疸了,以医生的经验,这么快变黄,很可能是病理性的,立刻联系儿科,就这样,哥哥的住院让我们刚一见面就被迫分开长达九天。


说了这么多,不是想痛说革命家史,是想说,剖腹产加上出生后的分离,摆明了,母乳量上不来啊。


虽然我每天不遗余力地使用吸奶器,用脚趾头想,也知道完全比不上孩子那本能的吸吮力。出院后,由于顺产计划落空,我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全母乳喂养上,以期孩子以最自然的方式生长。


在月子即将结束时,哥哥的体重只长了二两!对,你没看错,二两,正常孩子都是两三斤的样子。此时,面对数字,在家人们小心翼翼的劝说下,我才不得不给他添加了奶粉,开始了混合喂养之路。




毕竟,让孩子吃饱,才是天大的事情,母乳和奶粉,干嘛那么纠结呢!


你说我执拗,是的,我承认,零经验的人一般会走两个极端,一是固执己见,二是盲从别人。


2孩子哭了,抱还是不抱?


接下来讲讲我是怎么盲从的。


临近满月,社区医院会指派一个医生到家里进行新生儿和产妇的访视,哥哥月子里总是哭,现在想起来就是饿的嘛。他哭了,我们会过去看看,然后抱起来安慰一下,结果,这个年轻的医生来了,她是这么说的:“他一哭你就抱,他以后就变成一个高需求的孩子!不但要抱,还要抱着来回走!”


这么多年了,我之所以清晰地记着这句话(其实不单是这句话,我还深深地记住了她说话时那种轻慢的表情),只是因为,这句话太坑人了……


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妈妈,任何人的一句话,都可能搅动你本来就不安稳的生活。这句话让我很忧心,于是我下定决心,孩子再哭时,我不理他。这个时刻来得很快,因为他根本就吃不饱,我就看着哥哥独自在小床上,小手挥舞,小脸涨红,哭得撕心裂肺,为了避免外公外婆冲进来,我先安明告示然后关上房门。


然后,他不屈不挠地哭了整整半小时。前十分钟,我靠那位医生的话支撑着自己,“孩子啊,你别怪我,为了以后,你先忍忍!”第二个十分钟,我就想,这孩子怎么那么大劲头儿,心底产生一丝疑惑,毕竟,看他那么难受……有点不忍心。最后十分钟,纠结不安的情绪越来越重,可是我又不愿意认输,还是外公进来一把抱起孩子,心疼得不得了,说了一句“都哭坏了……”


哭半个小时就能哭坏是不大可能的,可是我不禁问自己,孩子哭是为什么?我有没有必要让孩子这么哭?我从书架上拿出《希尔斯亲密育儿百科》(还好有先见之明,预备了这本书),翻开后看到这段话:


所有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天生就有判断和回应宝宝行为的直觉。母亲和宝宝就如同接收装置和发射装置,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就能达到无障碍交流,即使是错误的回应,也总比没有回应要好。


宝宝一哭,就把他抱起来。这方法听起来简单,但是很多父母都不这样做,他们让宝宝一直哭下去,因为他们认为不能“纵容”宝宝的“坏”习惯。但是婴儿是不会有“坏”习惯的,他们只是在用唯一的方式和你交流。

哭声没有得到回应的宝宝并不会变成一个“好”孩子,(虽然他可能安静下来),他只会变成一个灰心丧气的孩子,因为他觉得他无法与你交流,也没有人会来满足他的需求。

看完以后,感到很安心,原来顺应自己的内心,就好……



我们为什么生孩子,是为了一出生就以“为他好的名义”和他作对吗,我们希望孩子健康、活泼、坚强、勇敢,可这希望多么虚无缥缈,还是要做点什么。


说到底,就是要了解孩子,通过科学的育儿知识去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通过无时无刻的关注去体察眼前这个宝贝与众不同的天赋气质。了解他,建立起亲密的依赖关系,这才是亲子关系和教育的前提。


哦对,我们来聊聊关系。


3经历未知前,需要为孩子做铺垫吗?


怀孕时,很期待性别,并非特别期待其中的某一个,对我而言,男孩和女孩都是好的,我只是实用主义而已,不喜欢悬念,希望能预先将衣服的颜色,用品的款式准备妥当。这也是我多年的行事习惯,做任何事情,都需要预先了解下一步,有方向就不会困惑。


但是对于孩子,如果等待他的是一件他并不期待的事,就不要提前告诉他,因为孩子的小心脏啊,还是娇嫩了一些。


哥哥一岁以前去打疫苗,不需要解释去哪里,不需要解释干什么,疼了哭了安慰一下就好。可是一岁以后,一出门,哥哥就会问今天去干什么?我会说“我们去玩儿滑梯,但是我们先去拐个弯,再回来玩儿!”一路上,就看哥哥兴高采烈,因为他只知道自己离滑梯越来越近,却不知道在这之前还有一个大关口等着他。


到了医院,哥哥开始觉察出什么不对,估计心里正嘀咕“这里好像有点儿眼熟,空气中弥漫着危险的气息……”,通常,我会陪孩子在门外等着,外婆去排队签注射单,等快到了,我再带孩子进去,一是里面人多空气不好,二是哭会传染也会制造恐慌。


从迈向医院门口的高台阶开始,哥哥的小身体就开始做挣扎之态,小胳膊乱挥以示抗议,好不容易在医生面前坐定,撸胳膊挽袖子时,我才正式宣布:“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很快的,妈妈陪着你!”


从扎针到哭完,也就十分钟,对孩子而言,这十分钟的不愉快,很快就能过去,可是你如果从出门前就告诉他——我们今天去打针,那估计十分钟连门都出不了,也许还要搭上一上午的时间和好心情。


你是不是质疑我在亲子关系中的不真诚,还想问我这叫欺骗吗?我答曰:这叫迂回。


如果你想和一个小p孩儿直来直去、坦诚相向,你绝对会累死,所谓斗智斗勇的能力,也需要不断精进。


哥哥打疫苗一直是这样的,到了两岁半以后,才慢慢对他直言相告,因为他知道,我不会骗他,他也明白打针就是疼那么一下,我渐渐以为孩子的承受力已经到了可以和我媲美的程度。你看我挺明白的吧,但是也一阵阵犯糊涂,孕傻加产傻,无可奈何!


三岁要进幼儿园了,入园体检中有一项是抽静脉血。我开始纠结了,是不是应该提前告诉他,毕竟打针和抽血不一样。于是我就这么干了,而且说得很细,那场景感,犹如置身其中,不到三岁的哥哥,默默听完,没说什么,我以为我成功地为孩子做好了心理铺垫。在体检的前几天,又自认为恰到好处地提醒了他几次。种种行为,当然都是出于让他“有所准备”的好心,可是事情证明,这种好心还是不要的好。


体检当天早上,哥哥在路上就露出不安的神色,到了医院,他找各种理由停留在门口的小卖部不走,买完这个要那个,买完那个要这个,好不容易走到二楼,先进性常规检查,让他上秤称一下体重,简直就像要杀了他一样,疯狂地哭,各种不配合,抽血也是被强按着进行的,哭闹后安抚了很久才平息。事后,我才发现自己真是多此一举,人家医院把儿童的体检流程做得非常合理,和成人正相反,将抽血放在了最后一项,不说也知道,就是为了缩短孩子惶恐的时间啊。


育儿之路,难免犯错,因为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即使有本能,有方法,你终究也跳不过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的长短和所达到的效果,是你可以把握的。


《大学》里说:“...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谁说不是呢,哪里有先学会怎么养孩子然后再嫁人的道理。


精力有限,我们大多只能关注于眼下,从孕育、生产到育儿,我们慢慢地将大自然赋予的母亲本能释放出来,如此,我们就会愿意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基于这个目的,我们就愿意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继而,通过各种渠道去吸收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仔细回想,这些问题恰恰正是我们与孩子可以共同成长的纽带。迎面而上,顺势去解决它们,就好,不需要预习,不需要提前惶恐,只需要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里,自信地做孩子唯一的与众不同的妈妈。


所谓的与众不同,只是因为你是全天下最了解他最爱他的那个人,就够了。


作者:ivy妈妈

本文是天才宝宝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收藏 已赞